鄧劍云
芡實,又稱“雞頭米”“雞頭”,是睡蓮科芡屬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成熟種仁,在南方較常見。
中醫(y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jīng),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防燥不膩”的優(yōu)勢。芡實的補腎效果強于山藥,可用于脾虛久瀉、白濁、帶下等。
有的人平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胃虛弱,難以運化濕濁,多表現(xiàn)為小便頻多、白帶增多、腰酸腿軟或大便不成形。這時,可用芡實加點白糖蒸熟當點心服用。
茯苓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稱為白茯苓或云苓。也就是在藥店常見的一粒粒、白色的小立方體模樣。別看茯苓其貌不揚,其實早在1700多年前,《神農本草經(jīng)》就把它列為上品了。
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作為食療可輔助治療脾胃虛弱與心悸、失眠,最簡單的做法是用茯苓熬粥。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中還有土茯苓,兩者名稱相似,但與茯苓完全無關。土茯苓是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入藥部分只選擇干燥后的根莖,外皮黃棕色或灰褐色。
百合為百合科植物的干燥肉質鱗莖,根如大蒜,味如山芋。一般在秋、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泥土,剝取鱗片,用沸水焯過或微蒸后,焙干或曬干可用。據(jù)說,先人之所以為其取名為“百合”,是因為百病都合適,什么人都能吃。
百合味甘、苦,性微寒而潤,有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給秋冬季干燥咳、咳嗽帶血絲的病人食用百合蓮子湯或百合蜜,可起到滋陰潤肺作用;用新鮮百合煮粥,加點冰糖,對老年人慢性支氣管擴張,甚至肺結核患者,頗有裨益;還可用百合燉肉,適用于身體虛弱者及慢性支氣管炎、浮腫患者;對于火氣大、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神經(jīng)衰弱失眠的人群,可用百合15克、酸棗仁15克、遠志10克煎水服用。
淮山,也叫山藥,色白入肺,味香入脾,汁液黏稠入腎,可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虛熱消渴等,與芡實、薏苡仁一同被一些中醫(yī)稱為“脾三藥”。
醫(y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意思是,若能夠保證脾胃一年四季不受到傷害,身體免疫力就強大,不容易生病。
一個女學生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很不錯,但是上了高中,上課時總是聽不進去,身體發(fā)胖,舌象齒痕非常明顯。其實這并不是她懶散,而是脾氣虛的表現(xiàn)。后來,她在醫(yī)生的推薦下吃了一段時間的淮山紅棗粥,脾胃慢慢變強,上課時注意力也比較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