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平
兩年來主持《青年作家》“新力量”欄目,是一次又一次愉快的閱讀之旅,對即將見到的作品總懷有猜想與期待,期待新的名字、新的氣息、新的小說樣式。
作為一個有多年編齡的閱讀者,我對中國當代文學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近十年來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新人輩出,代際更新越來越快??萍嫉倪M步、社會的發(fā)展、自媒體的發(fā)達,大大解放了中國的文學生產(chǎn)力,釋放出巨大的精神能量。而新人之中,高學歷的寫作者比重越來越大,他們閱讀面廣,視野開闊,功底深,開悟早,創(chuàng)作起點高。這不僅與新時期文學初期那一批作家對照鮮明,與上世紀九十年代、新世紀頭十年嶄露頭角的幾撥文學新人也迥然有別。
文學藝術不同于科學技術,是不遵循進化論的,古老的文藝樣式至今仍可能具有生命力,古典的文藝作品仍然會有感染人的力量。但文學藝術并不拒絕革新和變化。一方面,在同一形式下文學藝術有臻于至善、追求完美極致的本能,另一方面,原有的文藝形式也可能不足以承載新的生活和新的感受,需要更新與突破。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延伸至七十年代的“新小說”,或稱“反小說”,是法國文學對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一次反撥。它基于新的哲學思想和對世界的新認識,認為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對“真實”與“意義”的追尋盲目自信,其表現(xiàn)形式與語言已經(jīng)過時,需要用新的樣式、新的語言來對接現(xiàn)實?!靶滦≌f”作為文學思潮和文學實驗已杳然遠去,但它的文學啟示依然沒有過時。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間萬象都浮出水面留下影跡,寫作者直接或間接可以獲得無窮多的生活素材,“經(jīng)驗”一再被重新定義。成就一個作家的是對素材的把控能力和思想的穿透力,否則小說在海量的文字信息面前,就不具有特殊的存在價值。
本期新力量從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意寫作短篇小說大賽來稿中選錄了三篇不同風格的參賽作品?!段覀內プ瓮А方厝∩畹膸讉€片段,如截去頭尾的電影剪輯,省略了人物身份與人際關系的介紹性文字,省略了人物關系變化的邏輯鏈條,但敘述者心事重重的形象隱約可現(xiàn);作者謝京春是山東師范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學生?!督痿~的夏天》里三條金魚的命運與姐姐不幸的戀愛、失敗的婚姻形成對位,孩子的視角將情節(jié)的顯與隱很自然地保持了均衡一致;作者梁思詩是浙江大學在讀博士生?!禭 城往事》寫了一個人——老趙與具有符號色彩的十座城,惚兮恍兮,如夢似幻,故事的低清晰度使得這篇小說獲得了象征色彩和寓言質地,雖然它可能并無任何意義指向;作者閆東方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三篇作品的優(yōu)異之處與瑕疵遺憾,沈杏培教授在評論中做了精彩分析。
完美的文學是不存在的,但完美永遠指引著寫作者的方向。未來大家或許會在“新力量”欄目推出的作者中出現(xiàn),以嶄新力作廓清意識的迷霧,引領讀者認識世界、理解中國、定位時代。
僅僅三個新名字出現(xiàn)在新力量欄目,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