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村蘭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立足于他們的生活開展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看數學、用數學,提高教學質量。
引導操作,激發(fā)興趣。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數學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還應引導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活動,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鍛煉他們的操作能力,使其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在講解平移的特征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傳統(tǒng)建筑——屋頂兩邊是全等的三角形,接著要求學生用紙剪出一個三角板,并順著正東方向將三角板平移3厘米,觀察平移之后的三角板與原三角形的對應線段、對應角之間的關系,圖形的形狀與大小有沒有變化。學生親手操作,得到了三角形在平移之后和原三角形的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角相等、圖形的形狀與大小都沒有發(fā)生改變等結論。
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理解。數學情境是包含數學知識與數學方法的情境,是產生數學知識的背景,學習內容越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在講解“等式的性質時”,教師先拿出事先準備的天平,將物體A放進天平的左盤,將重量相等的物體B放進右盤,讓天平保持平衡;接著將幾個質量均為1g的砝碼分別放入左盤和右盤,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往左、右兩盤各加或減相同個數的砝碼,天平依舊是平衡的。觀察到這樣的情境,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等式的性質。又如在講解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知識時,教師先帶著情感朗讀《日出》的精彩片段,并配合多媒體課件展示太陽從海平面緩緩升起的動畫,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將海平面看作一條直線,將太陽看作一個圓,一共可以發(fā)現(xiàn)幾種位置關系。經過觀察和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了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更好地理解了知識點。
拓展練習,提高能力。學習數學的終極目的是運用,當學生積累一定量的數學知識之后,就應嘗試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以便真正體現(xiàn)數學的價值,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一元二次方程后,教師設計了讓學生按照銀行的匯率計算利息的作業(yè):利息稅一般是利息的20%,銀行如果年存款利率是1.8%,張先生把一年存款取出時扣除了36元利息稅,請問張先生存款是多少?教師還可以按照房屋裝修問題設計生活化拓展練習:小明家準備裝修新房子,如果讓甲乙兩家裝修公司一起裝,只需6個星期就能完成,工費是5.2萬元;如果單獨讓甲公司工作4個星期之后由乙公司完成剩下的工作,工費支出為4.8萬元;如果只選擇由一家公司裝修,要求最省錢,那么小明家應該選擇哪一家裝修公司?這樣的問題聯(lián)系實際生活,有助于學生感受學好數學的重要性。
促進實踐,培養(yǎng)能力。教師應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設計數學實踐活動,帶領他們揭開數學神秘的面紗,感受數學無窮的魅力。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數學實踐活動“設計包裝紙箱”,引導學生觀察并收集生活中的多樣化產品包裝盒,歸納其形狀特征,探究長方體及其表面積,進而學會設計長方體包裝紙盒,并進行美術裝飾。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列出一個提綱:長方體與其表面的特征有哪些?沿棱將一個紙質長方體剪開,得到一個完整的平面圖形,需剪開幾條棱?該平面展開圖有哪些特征?又如,設計數學實踐活動“測量物體高度”時,要求學生在學校周圍或郊外自主選擇一個物體,按照當時的氣候和被測物體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運用已有測量工具將測量高度的方案設計出來,并得到結果。
(作者單位:漢川市汈汊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