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的基本構成物質(zhì)稱為“礦物質(zhì)”。礦物質(zhì)通常以小塊、小粒、小片或是微粒的形式出現(xiàn)。它們有的肉眼可見,有的則因為體積小,只能用顯微鏡觀察。
有的巖石(如石灰?guī)r)由單獨一種礦物質(zhì)組成。另一些巖石(如花崗巖)則由多種礦物質(zhì)組成。
硅
硅是十分常見的構成巖石的礦物質(zhì)?;◢弾r里的石英顆粒,還有沙粒,都是由它組成的。硅是巖漿還有熔巖中的重要成分,在很多礦物質(zhì)中也都能見到硅元素的身影。
通常情況下,礦物質(zhì)是晶體,內(nèi)部結構井然有序,呈現(xiàn)出幾何圖案——雖說它們看上去并不總是那么漂亮。
當我們觀察一塊花崗巖的時候,我們看到它是由許多顆粒組成的:這些顆粒就是礦物質(zhì)。它們沒有很明確的幾何形狀,甚至壓根沒有固定的形狀。不過,它們也是貨真價實的晶體!當然,收藏家對它們是瞧不上的!
漂亮的晶體需要有比較好看的外部幾何形狀,要有奪人眼球的棱角。所以,它們往往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這一點我們后面會講。
礦物質(zhì)水
許多礦物質(zhì)或多或少溶于水(如鈣),所以在河流或者泉水中發(fā)現(xiàn)礦物質(zhì)并沒有什么奇怪的。這些溶于水的礦物質(zhì)也被我們稱為礦物鹽。在礦泉水瓶的標簽上,我們可以了解到水中溶解的礦物質(zhì)的數(shù)量和成分?,F(xiàn)實當中,大陸上流淌的所有的水都含有溶解在其中的礦物鹽,所有天然的水都是“礦物質(zhì)”水,但不一定所有水都適合飲用。
晶體:自然的奇跡
大多數(shù)的巖石由晶體構成,但這些晶體通常體積很小,相互交錯,較難觀察,而且沒有特別的美感。有時候,大自然會向我們展示一些奇跡般的晶體。這些晶體精致、脆弱,是石頭里名副其實的“花朵”。它們是人類地質(zhì)遺產(chǎn)的一部分,要學會尊重它們!
美麗的晶體通常有確切的幾何形狀,棱角分明。它們中有的是透明的(如石英),有的不透明(如黃鐵礦晶體)。
大型的晶體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才能形成,如在巖石縫隙或者地殼深層的裂縫當中。它們也可能隨著火山噴發(fā),或是在山脈地下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而產(chǎn)生。有的晶體是某種礦物鹽液體蒸發(fā)后形成的。
巖石晶體給人的感覺仿佛是人工雕琢出來的。其實不然。它們帶尖角的六邊形形狀完全是自然產(chǎn)生的。純凈的、只含有晶化二氧化硅的晶體是透明的。
有些氧化物可以為二氧化硅晶體上色:比如,紫水晶的紫色就來自它所含的極少量鐵的氧化物。
石英晶體,也稱為巖石晶體。人們很早就對這種物質(zhì)感興趣,做了很多的研究。水晶雕刻工常常會冒著生命危險,跋山涉水,尋找奇異的晶體。
詞的意思可以很復雜哦!
二氧化硅:這是構成石英的礦物質(zhì)的名稱。在大自然,二氧化硅還以石英以外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蛋白石。
石英:這是二氧化硅晶體的名字,它可能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也可能沒有。
巖石晶體:是針對形狀比較美的石英晶體的一個更為流行的稱呼。
晶體常常兩個或多個相連。此時我們稱之為雙晶體。有名的晶體如法國常見的長槍石膏就是由許多晶體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箭頭形狀。
黃鐵礦晶體(或者叫作鐵的硫化物)以十分規(guī)則的長方體出現(xiàn)。它們或是單獨出現(xiàn),或是與其他黃鐵礦晶體交錯在一起,形成很漂亮的幾何形狀。黃鐵礦晶體呈黃色,所以也就有了它的俗名:“瘋子的黃金”。
硫黃是色彩鮮艷又十分脆弱的晶體,它有時候會在帶硫蒸氣的出口處(也就是向外釋放火山氣體的硫氣孔)形成。
綠寶石呈現(xiàn)為拉長的六邊形棱鏡,顏色為綠灰色。如果這塊晶體呈很好看的鮮綠色,我們稱其為翡翠。
石榴石常常以緊實的多面體出現(xiàn)。大多數(shù)石榴石都呈鮮紅到棕紅的色澤。
黃金很少以幾何晶體的形式出現(xiàn),而通常呈顆粒或者小塊狀,也就是金砂。黃金是金屬中延展性最好也是最貴重的。我們在來自地表深層的巖石礦里可以找到黃金(如花崗巖),也可以從這些巖石礦產(chǎn)生的沙子中尋找。
鉆石是碳晶體,通體透明,在自然界中通常沒有什么特殊的形態(tài)。但經(jīng)過打磨后,它們會變得非常美麗。人們會在古老的火山口采礦(比如在南非),這里往往能找到鉆石。我們也可以在同一個地區(qū)的河流泥沙中找到鉆石。
自制晶體很簡單!
想要自制晶體,只需要將鹽溶化于水,往里頭放一股松開的毛線,等水分蒸發(fā)即可。隨后我們就能觀察到有十分規(guī)則的塊狀晶體形成,要是放到顯微鏡下看,它還會更美哦!
森林、水域、草原都是生命的場所,它們是不同的氣候在地球表面自然形成的。這些場所有各自的功能,與在其中生存的動物和植物有著不同的關系,它們共同組成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十分脆弱的,它們的均衡時常會因為人類的活動而受到威脅。
森林中棲息著各種不同的生物,尤其像是赤道地區(qū)溫熱潮濕地帶的森林。森林里,生命是根據(jù)樹木的不同層次來組織的,朝向光線的枝葉叫樹冠,下面是處在更為陰暗環(huán)境的下層樹木,最底下是土壤。每個層次棲居的動物都很不同。世界上大面積的森林位于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亞及亞馬孫地區(qū)。
水域以及潮濕的沼澤地帶也隱藏著巨大的生態(tài)資源,是眾多水生物種的繁殖地。有的物種不在水中生活,但會來水中繁殖。許許多多的動物在此喝水,在此覓食。水域也是候鳥必不可少的歇腳地。
熱帶草原,大草原,凍土地帶,高山草場:地球上很大的面積被天然草場所覆蓋,上面生活著大量不同的物種。
在大地里生長
大地是地殼的表層,通常由土壤組成。土壤里有植物生長,還有非常多的生物在此繁殖——動物、微生物……這是耕種者的土壤,是它們勞作的場所。這種土壤由巖石碎片、沙粒、一些黏土、落葉和正在分解的有機物構成。在這種土壤中我們還能找到水,不同季節(jié),土壤中水分的含量也多少會發(fā)生變化。
植物依靠扎在土壤里的根系存活,而且可以自己產(chǎn)生養(yǎng)分!
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所需的水和礦物鹽,形成樹液流入樹葉當中。樹葉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依靠葉片中的葉綠素的魔法和太陽的能量,產(chǎn)生營養(yǎng)物質(zhì):糖、淀粉、油……更令人叫絕的是,綠葉植物還能向空氣釋放對于我們生命至關重要的氣體:氧氣!
誰吃誰,吃什么?
為了生存、長大,就需要吃其他生物(動物或者植物)。為了填飽肚子,我們都是靠吃掉其他生物來生存:這就形成了食物鏈。如果食物鏈的某個環(huán)節(jié)缺失或者受到毒害,整個食物鏈都受到影響!
所有食物鏈都從植物開始,植物既可以是一棵大樹,也可以是只有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浮游植物。
貓頭鷹吃麻雀,麻雀吃昆蟲,昆蟲吃蚜蟲,蚜蟲吃葉芽里的汁液!
貓頭鷹也可以吃田鼠,田鼠吃小灌木的果子!
鯊魚吃金槍魚,金槍魚吃鳀(tí)魚,鳀魚吃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浮游植物!
鬣(liè)狗吃獅子的尸體,獅子吃羚羊,羚羊吃的則是灌木葉子!
一切都是從植物開始!
簡單地說,有的動物是素食的食草動物,而有的動物是肉食動物,還有幾乎什么都吃的雜食動物。
如果沒有植物和能生成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葉綠素,動物就沒有了食物,地球上的動物就會滅亡,人類也無法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