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倩
摘要:《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是茨威格發(fā)表于1922年的作品,其先后被美國和中國導演改編為電影。文章通過對兩部電影進行對比研究,以探討二者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和視聽語言三個大方面的區(qū)別。
關鍵詞:改編電影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翻拍 視聽語言
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電影發(fā)展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們?yōu)橛耙曌髌诽峁┝四阁w。茨威格發(fā)表于1922年的《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曾被高爾基贊美為“驚人的杰作”,這部作品于1948年被德國導演Max Ophuls導演搬到電影熒幕,被翻譯為《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由美國環(huán)球影片公司出品;2004年被中國導演徐靜蕾基于中國民國背景翻拍成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兩部電影一直被世人引為對比的對象,既有相互對比,也有與小說原文的對比。本文通過對比的方法,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和視聽語言三個方面對兩部電影進行研究。
故事情節(jié)對比
兩部電影在情節(jié)的整體走向上與原著相似,但又沒有做到完全地遵循原著。相比徐靜蕾版本的電影,Max Ophuls導演的《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對于原著的改動更多,這兩部電影在主要劇情上存在著如下的差異:
首先,兩部電影中都存在男女主人公三次相遇的情節(jié),分別是以女主角女孩、少女、女人三個不同年齡段為劃分,但在第二次相遇時,美版電影則在兩人相遇相處相知的過程中展開了更加富有浪漫主義的細化表現(xiàn),從相遇、推掉約會、共進晚餐、共游花園、買花、跳舞到最后回到二人相遇的那間屋子,充滿了詩意和浪漫。尤其是在他們一起乘坐模擬車廂,時光倒流式地回憶Lisa的童年,一起在華麗的交響樂中相擁而舞,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出超越原作的浪漫情節(jié)。而在中國版的劇情中,則是男主人公英雄救美,兩個人的相遇浪漫卻又十分短暫,只有短短幾個酒館的鏡頭。其次,關于女主人公的婚姻。在美版電影中,Lisa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生活,選擇與貴族結婚,而中國版中,面對同樣的狀況,女主人公選擇流落風塵,拒絕與軍官結婚。這樣不同的情節(jié)設定為后面的劇情做了鋪陳,Lisa受婚姻所束縛,導致第三次遇見斯蒂芬時不得不猶豫不決,內(nèi)心充滿矛盾,但是流落風塵的江小姐,便可以不顧一切飛蛾撲火般地接受作家的邀約。最后,美版男主人公在讀完信后悲痛流淚,回憶起與Lisa度過的美好時光,義無反顧地上了貴族的車與之進行決斗;在中國版中,導演只用了一個長鏡頭,穿過深深的走廊看到了那個趴在窗戶上的女孩。
人物形象對比
雖然這兩部電影是根據(jù)同一部文學作品改編,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卻有諸多不同。
Lisa與江小姐。筆者認為,這兩部電影所塑造“陌生女人”形象都是“癡女”,但在表現(xiàn)方式上各有千秋,她們分別代表著導演不同的情感觀念,可以通過女人的三個年齡段來進行分析:女孩時期,Lisa趁著幫助管家抬地毯偷偷溜進斯蒂芬的屋子,她大膽地打量甚至觸摸屋里的的東西,中國的江小姐是受邀進屋,小心翼翼地觀察屋子;少女時期,Lisa會在下班后去斯蒂芬家樓下等他,江小姐則是在游行中偶遇作家;女人時期,Lisa經(jīng)過內(nèi)心掙扎后來到斯蒂芬家,在交談中發(fā)現(xiàn)這個男人始終不認得她,便轉身離去。江小姐在和作家纏綿后,發(fā)現(xiàn)自己被當作妓女,也只能掩飾自己的悲傷,黯然離去,表現(xiàn)出中國女性的犧牲奉獻、無我的愛情精神,符合東方的傳統(tǒng)倫理觀念。因此不難看出,Lisa屬于歐美式勇敢追求愛情的女人,她主動出擊朝自己的愛情前進,卻又不為愛癡狂,是具有理性的。江小姐是典型的保守派中國女性,“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模式是她一生都在苦苦追尋的,她不愿意委屈自己的愛情,不愿與別的男人結婚,卻在自己深愛的男人面前強顏歡笑,是一個“癡女”的形象。
鋼琴家與作家。片中的男主角無疑是個徹頭徹尾的“負心漢”形象:美國版一開場就是音樂家打算收拾行李逃離即將到來的與Lisa丈夫的決斗,中國版作家回到自己的四合院便開始問道“蔡小姐有消息嗎?朱小姐呢?”。從天賦異稟到才華凋敝,被人凝視的鋼琴家人生是大起大落的;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凝視世人的作家人生是兵荒馬亂的。筆者認為,男主角形象是兩部電影中相似性最大的。
老管家。在兩部電影中,人物形象差異化最大之處便在于老管家的人物形象設定。在美版電影中,他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老人卻始終記得Lisa,在形象塑造方面較為薄弱,而在中國版中,這位老管家被塑造地相對豐滿。這位老管家在女主人公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都見過她,是第一個稱呼她為“小姐”的人,是她感情的見證人。老管家的“早啊,小姐”這句臺詞在全片出現(xiàn)了兩次,這個重復蒙太奇的使用就仿佛一面鏡子,映射出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都能夠認出女主人公,而和她有著最熟悉關系的男主人公卻把她忘得一干二凈。兩相對比之下,男人的薄情更能凸顯出來,女人的深情和境況的悲慘也更加深刻。
貴族和軍官。貴族和軍官的形象在兩部電影中存在的分歧比較明顯,雖然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在小說中是同一個人,但一個是深愛Lisa,明知她不愛自己卻依然與她走進婚姻殿堂,在她死后與斯蒂芬進行決斗的癡情漢,一個是護花使者般陪伴在流落風塵的江小姐身邊,他與江小姐一樣都是對愛情求而不得的苦情者。筆者認為,人物形象間存在的差異是因為兩部電影各自所要傳達的愛情觀的不同:奧地利貴族愛上Lisa并與她結婚,飛蛾撲火般地抓住了自己的愛人,盡管她最愛的并不是自己,在她死后,悲痛的貴族要求與斯蒂芬進行決斗,與男主角斯蒂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黃覺扮演的軍官所稱呈現(xiàn)給觀眾的是對于愛情的默默忍耐和付出,少了一股在愛情面前勇往直前的沖勁,因此他的存在只是為了襯托江小姐的癡心。
總而言之,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得知,美版電影是一部關于愛情的電影,而中國版電影則是關于女人暗戀的故事,這二者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視聽語言對比
視聽語言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所在,通過鏡頭的運動、畫面的構圖、色彩的明暗、聲音的配合共同協(xié)作講好故事。盡管上述兩部電影間隔半個世紀,但在視聽語言的運用和配合上都各有所長。
鏡頭語言。鏡頭作為電影的組成細胞,它的排列組合對于電影藝術的敘事表達具有重要影響,它是一次從特定角度對某一個動作進行的記錄,以展現(xiàn)人物、故事和情節(jié)。在上述兩部電影中,導演都大范圍地使用了長鏡頭和鏡頭運動,正反打鏡頭在對話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還原了文本中的全視角敘事,以全知視點通過女人的旁白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但也有各自的創(chuàng)新性鏡頭語言。兩部電影中,都出現(xiàn)了白玫瑰這一象征符號,它的花語是天真純潔的愛,代表著女主角的愛情觀。在對這一物象的鏡頭語言表現(xiàn)上,兩位導演各有千秋。Max Ophuls導演的片子中白玫瑰以中近景景別出現(xiàn)了3次,其所被賦予的意義相對中國版較少,即第二次相遇時斯蒂芬在兩人情感熱火朝天時送給佳人的一朵白玫瑰,他們帶著這朵白玫瑰度過了兩人最美好的戀愛時光。這朵白玫瑰意味著兩個人相處的美好,情感的純真和浪漫。徐靜蕾導演的影片中白玫瑰被看作是兩人的定情信物,是他們曾經(jīng)短暫忠貞的愛情的象征,此后的經(jīng)年累月,每逢作家生日,江小姐都會托人送作家一束白玫瑰,以示自己不渝的暗戀。
畫面語言對比。自電影誕生之日起,畫面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電影的靈魂。盡管上述兩部電影存在著色彩和畫幅的差距,但依舊可以在構圖、場景調(diào)度的運用上做出比較。首先是框式構圖。兩部電影都運用了框式構圖,利用周圍的框架式結構,通過形、光、色的關系來暗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美版電影用的多是全框式構圖,而中國版采用半影框構圖和全框構圖結合,通過明暗對比形成壓抑的、局促不安的氛圍,以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躁動不安。最典型的對比就是女主角為男主角開門的鏡頭,同樣是利用門這一道具進行構圖,前者是帶有玻璃窗戶的門,透過玻璃男女主角能夠進行眼神的碰撞,而觀眾也可以借助這一構圖,預知兩人的命運走向;后者則是一扇厚重的中式木門,男主人公帶著另一個女人快步走出,沒有看女主人公一眼,徒留少女一人,只是這個構圖便暗示出這是一場飛蛾撲火般的暗戀。其次是場面調(diào)度。兩位導演在各自的影片中都表現(xiàn)出了高超的場面調(diào)度功力,其中最讓人難忘的當屬聽歌劇和梨園聽戲兩個場面。在劇院中,Lisa和貴族攜手走上旋轉的臺階,他們在高處俯視一樓的斯蒂芬。兩個人落座后,鏡頭主要仰拍Lisa,平行拍攝斯蒂芬。梨園聽戲場景中,導演先是通過全景鏡頭俯拍整個戲臺,江小姐坐在高處望著作家,伴隨著鑼鼓聲,鏡頭在戲曲表演、江小姐和作家之間來回切換,表演者在臺上交鋒,旋轉得越快切鏡頭的速度也越快,展現(xiàn)了女主角復雜的心緒。
聲音語言對比。在這兩部電影中,聲音語言作為點睛之筆使全片情感色彩更加豐富,使影片更加打動人。首先,在人聲的使用方面,兩部電影都采用了以女聲旁白貫穿始終的方式來引導敘事。在這種略帶悲傷卻又充滿愛意的聲音里,觀眾能夠?qū)τ捌械谋楫a(chǎn)生共鳴,從而加深對電影的理解。其次,由于兩部電影的時代背景和地理位置不同,選用的背景音樂風格有著很大差異。美版電影中的背景音樂皆是由西方交響樂組成,符合以古典音樂著名的奧地利為故事發(fā)展大背景和以鋼琴家作為男主角形象的設置,讓這部電影蒙上了西方古典音樂的面紗。
結語
電影藝術是通過鏡頭語言來講述故事,通過聲畫關系來表現(xiàn)情感,這無疑與文字敘事存在實質(zhì)性區(qū)別。文學改編電影和其翻拍電影都有著獨特的魅力,都是在不同語境下對故事的時代化呈現(xiàn),都是導演對于文學的個性化解讀。每一部電影的存在都有意義,藝術的包容性就體現(xiàn)在這里?!禠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都是對茨威格作品的反思,以劇中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牽動觀眾的情感,引發(fā)人們對情節(jié)的深入思考。(作者單位:煙臺大學)欄目責編:邵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