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盛祥
司馬遷對項羽是鐘愛的,他不但將項羽列入帝王本紀(jì)的序列,而且在項羽英雄末路的時刻,不吝筆墨,濃墨重彩,《項羽之死》便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文章的最后,項羽終究還是死了,引來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討論:在關(guān)鍵時刻該不該過烏江?過烏江后有沒有機會翻盤?似乎是一個永遠都沒有答案的爭論。
如何去理解項羽?我們基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應(yīng)充分利用與之相關(guān)的文獻,聚攏分析,才能夠更精準(zhǔn)地把握豐滿的人物形象,感受到豐富的審美意味。
危急之中方顯英雄情義
垓下之圍中,一向無所畏懼的項羽,突然有點不一樣,“大驚——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shù)行下”,這一系列動作,真真實實地表現(xiàn)出了項羽的害怕與無助。以常理觀之,堂堂西楚霸王怎會如此害怕與無助?他害怕什么呢?似乎可以從他的《垓下歌》中找到一些答案: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不是擔(dān)心自己殞命絕境,不是擔(dān)心失去江山,而是擔(dān)心虞姬——這個跟著他歷經(jīng)人生風(fēng)雨的紅顏知己,把他當(dāng)做全部世界支柱的女人。項羽深知,自己不再能一吼聲震天下諸侯,沒法再給虞姬保護,更明白落入敵軍的虞姬會有怎樣的境遇。此刻項羽的害怕與無助,只因為對一個在大歷史中再普通不過的女子動了真情。
若是放在常人身上,這種情義絕對令人欽佩;然而,他是要去爭得天下的霸王。故而,從世俗功利的角度來看,他的重情重義未必是一件好事;相比之下,他的對手劉邦則“聰明”多了,我們可以試著從史書中找尋到一些佐證。在《史記·項羽本紀(jì)》中,有這樣的記載: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qū),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
危險時分,哪怕是至親骨肉,劉邦都敢于舍棄,二者在情義上高下立判,這就是我們常常愿意為失敗的項羽而惋惜卻不愿意為勝利的劉邦喝彩的原因。
勇猛之下的赤誠可愛
《項羽之死》中,項羽反復(fù)說著一句話:“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币馑际?,是老天要滅亡我,并不是我打仗不行。在東城突圍中,項羽不僅是為了突圍,更是要再一次證明他打仗的能力。只剩下二十八騎的時候,項羽對部下說:“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泵髦萑虢^境,既懶得去反思自己的錯誤,更不太在意如何擺脫困境,只想著要再次證明他的個人戰(zhàn)斗力。很多批評家由此批評其自負,然而實際上,如果單純從戰(zhàn)斗力的角度來看,項羽是絕對有理由驕傲的,戰(zhàn)斗結(jié)果也證明了這點。憑借二十幾人,就成功突出漢軍幾千人的包圍,自己才損失兩人,所以項羽才會驕傲得像個孩子一般的問道:“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其可愛!
作為一名戰(zhàn)士,能跟隨這樣一位戰(zhàn)神一樣的領(lǐng)袖,有時即便戰(zhàn)死也是無憾的吧。單純作為一名將領(lǐng),有足夠的作戰(zhàn)能力就夠了,可惜項羽承擔(dān)的使命是與天下諸侯爭奪天下。在城府很深的劉邦面前,他的這種孩子氣又是致命的。鴻門宴開始之前,劉邦的手下曹無傷跑去給項羽送情報,結(jié)果項羽在鴻門宴中隨口就把曹無傷給說出來了,導(dǎo)致劉邦逃回去之后“立誅曹無傷”。從世俗政治的視角來看,這種孩子氣般的口無遮攔可以稱得上無畏,也可以說是無知,只是奪取天下是需要玩一些政治套路的,孩子氣般毫無城府的項羽,失敗已是必然。
生死情境下聳立的驕傲
項羽是驕傲的,戰(zhàn)斗中的項羽如此,臨死時的項羽亦是如此。文章末尾有句蠻值得玩味的話:“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這句話說明,項羽突圍成功后,還是想渡過烏江。這個時候,好心的司馬遷給項羽安排了一位烏江亭長來幫他。不知道是亭長的無心,還是司馬遷有意為之,這個時機出現(xiàn)的亭長,恰恰成了壓倒項羽的最后一根稻草。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蓖らL的話,很有道理,具體分析了江東的優(yōu)勢;然而,在我看來,恰恰就是“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有點多余了。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只有我有船,我可以幫你渡江,擺脫漢軍的追擊。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項羽的驕傲,也讓項羽徹底清醒過來。
我們依舊還記得,文章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項羽的那句口頭禪“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不管形勢發(fā)展到何等地步,項羽都把一切推給了老天,推給了命運。垓下被圍時,項羽說“時不利兮騅不逝”,日行千里的戰(zhàn)馬不愿意跑了,歸結(jié)于“時不利”,好像說得過去;垓下突圍時,被一個素不相識的老農(nóng)民欺騙突圍方向,導(dǎo)致全軍陷入大澤中,歸結(jié)于“時不利”,貌似也說得過去;可是這次,老天似乎青睞項羽了,派了一個亭長來幫他,如果項羽接受了他的幫助,就意味著要承認一個事實:天并不是要亡他。這便意味著他的失敗跟老天沒關(guān)系,是他自己的錯導(dǎo)致了失敗。于是,一直以來的信念從此開始崩塌。威震天下的霸王,淪落到需要一個其貌不揚的小小烏江亭長來救他;即使能夠逃脫,從此再也不能驕傲地說“非戰(zhàn)之罪”了。這對驕傲的項羽來說是致命的,因為他深知,失去驕傲、尊嚴的項羽,等于失去了靈魂,不再是項羽,更不是霸王。故而,他選擇了拒絕亭長的幫助,毅然自刎……
唐代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毕氡厥前秧椨鹂闯闪艘粋€可以俯身彎腰的人。殊不知,在對項羽個性的認知上,李清照的“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其實更為精準(zhǔn)。
最后獨白中的悲憫
項羽不過烏江,除了關(guān)乎他的驕傲與尊嚴之外,也關(guān)乎蒼生。最初,項羽對蒼生似乎沒什么悲憫:“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睆囊陨闲袨閬砜矗椨鹦宰永锎_實有很強的暴戾成分在,這樣做也許有其戰(zhàn)略的考量,但坑殺降卒、屠城,也足見其性格中少一份對蒼生的悲憫??墒牵搅撕笃?,也許是經(jīng)歷了太多的戰(zhàn)場廝殺,看多了生命的隕落,我們發(fā)現(xiàn)項羽變得有點不一樣了: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zhuǎn)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p>
項羽正是看到了因兩軍相持不下,給天下百姓帶來的苦難,故而想早點結(jié)束這場持久的對峙,解放天下蒼生,雖然他提供的方法是跟劉邦一對一的單挑,看起來有點天真,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時的項羽開始有了悲憫之心。
外黃不下。數(shù)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彊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表椡跞黄溲?,乃赦外黃當(dāng)阬者。
一個小小的外黃,要是放在以前,久攻不下,搞得項羽很頭疼,有傷霸王的威名,最后拿下的時候必然是要報復(fù)的??墒牵藭r一個十三歲的小孩就把想要屠城的項羽說服了,赦免了那些要被坑殺的人。是不是因為這個小孩子的口才特別好呢?倒也未必,謀略和口才強如亞父范增,項王亦所聽不多;這次能聽一個小孩子的話,應(yīng)是項羽心中對生命的認識有了深入一步的理解。
看看項羽在拒渡烏江時的那句話:“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是啊,項羽心中是有愧的,八千子弟跟隨他東征西戰(zhàn),最后一個不剩,背后是多少個家庭的妻離子散……項羽是真的怕了,逃回江東再來一次嗎,會有更多的人因戰(zhàn)亂而喪命,更多的家庭破碎。與其如此,還不如以自己的死來換取戰(zhàn)爭的結(jié)束,這正是此時項羽心中所愿。自刎而死既是得償所愿,更是一種對人世的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