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琴
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痰聲俱有是咳嗽??人灾饕∥辉诜?,但是機體各部位之疾病都能影響肺而成咳嗽。正如《素問·咳論篇》所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睔w納起來,咳嗽一證不外由外感與內(nèi)傷兩個方面而生。
外感咳嗽
1.疏散風寒,肅降止咳
感受風寒,頭痛鼻塞,發(fā)熱惡寒,咽癢作咳,痰多稀薄,一身無力,舌苔薄白,脈浮略緊。用疏散風寒,肅降止咳法。
處方:蘇葉6克,蘇子10克,前胡6克,制杏仁10克,百部10克,紫菀6克,陳皮10克,炒牛蒡子5克。
加減法:若風寒較重,體痛脈緊,舌苔滑白且潤,加麻黃3克,桂枝6克。若年老體弱、脈沉細弱者,可加黨參3~6克以補肺氣而解風寒。
2.疏散風熱,兼以止咳
風熱致咳,煩熱口渴,咽紅干痛,小溲黃赤,大便干結(jié),舌紅痰稠,脈象滑數(shù)。用疏散風熱兼以止咳法。
處方:桑葉10克,前胡6克,浙貝母10克,黃芩12克,薄荷1克(后下),蘆根、白茅根各30克。
加減法:風熱初起,似有惡寒時,可加炒山梔5克,苦桔梗6克。風熱加重,咽紅腫痛,脈象滑數(shù)有力,可加生石膏15克(先煎),瓜蔞30克,大青葉20克,連翹10克。風熱化火,咳嗽痰稠黏者,方中去桑葉、薄荷,加知母6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黛蛤散10克(布包)。火熱化燥,干咳痰中帶血者,加沙參10克,麥冬10克,竹瀝30克(沖)等。
3.瀉火清金以定其咳,甘寒增液兼緩其燥
風熱化火,嗆咳咽干,痰黃稠黏,甚則痰中帶紅,口渴思飲,舌絳干裂,脈象滑數(shù)。宜用瀉火清金法。
處方:蘇葉、蘇子各3克,生石膏15克(先煎),制杏仁10克,黃芩12克,麥冬12克,瓜蔞仁30克,蘆根30克,知母6克。
加減法:若熱盛陰傷,咳損肺絡而見紅者,加涼血育陰之品。如白茅根20克,小薊10克,蒲黃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若熱勢重而化燥者,必當加入甘寒增液之品,以潤其燥。如瓜蔞仁30克,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
4.甘寒育陰以除邪熱,清燥救肺而止咳嗽
素體陰虛,或內(nèi)熱日久,肺陰受灼,干咳連聲,痰不易咯,口鼻發(fā)干,舌紅苔干略黃,脈象細小沉數(shù)。用甘寒育陰潤燥方法。
處方:沙參20克,天冬、麥冬各10克,生石膏15克(先煎),制杏仁10克,炙杷葉12克,生海石12克,黛蛤散12克(布包),梨皮10克,川貝母3克(研細末沖)。
加減法:若燥熱陰傷,火勢甚重者,加花粉10克,知母6克,瓜蔞皮20克,阿膠10克(烊化)。若陰虛早期,可以養(yǎng)血藥為主,如白芍、旱蓮草、女貞子、生地黃、首烏藤等。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