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琦
[摘要]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課內(nèi)教學、課外學習、知識的學習、實際的運用等,這些雖然不會在教學中直接顯現(xiàn)出來,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和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都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是,這些因素之間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關聯(lián)性,要保證英語教學的質量,還要處理好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本文就是在分析這些關系的基礎上,闡述了如何開展中學英語的教學工作。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關系;處理策略
課堂教學并非單邊活動,而是很多因素影響下的多邊活動。因此,要讓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就要具有多方思維,就要處理好其中具有重要影響的教學因素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英語教學,因為沒有大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來源是課堂,教師更要發(fā)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在協(xié)調(diào)好多方教學關系的前提下,讓學生接受更好的英語教育。在中學英語中,對教學影響最大的主要有教學與應試、課內(nèi)與課外、知識與運用、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等四方面的關系。那如何處理這四種關系,才能取得英語教學的良好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呢?我結合教學實踐和對新的教學理念的理解,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妥善處理教學與應試的關系
英語教學的初衷,當然是讓學生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會聽說讀寫,會熟練運用。但是由于目前對學生學習成果的主流評判標準是分數(shù),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量形式是學生的成績,這就造成了本來應該是檢驗學生能力的大大小小的考試,成了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比如,考試沒有口語測試,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只注重聽、讀、寫的訓練,而忽略了說的技能;在復習階段,有的教師總是把前幾年的真題當成重點教學對象,通過對真題的解析,試圖找到考取高分的捷徑;甚至,在對待英語寫作上,有的教師會讓學生背一些很有可能考的題材的短文,以便考試時直接利用,把學生的成績寄托在運氣上。這樣教育模式下,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都不成問題,但是實際的運用能力較差,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分低能。這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也背離素質教育的理念,如果這樣評價目前的教學,可能會有一些教師大喊冤枉:“家長向我要成績,學校向我要成績,社會向我要成績,我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苯處焸兊恼f辭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好的教學和應試根本不沖突。只要教師能教好,學生能學好,知識掌握得全面、牢固,考試的時候自然能考得好。因此,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英語,教師就要丟掉各種應試技巧,踏踏實實地進行教學,讓學生學得透徹,基礎打得牢固。
比如,對學生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要對癥下藥地補,補到完全掌握了為止。而不應該用技巧去掩蓋,即便是蓋得住,但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還是會犯錯的。還有很多教師把能力的發(fā)展和成績的提高對立起來看,因此為了快速見到教學成效,達到考核標準,會把學生英語素養(yǎng)的提高放置一邊。但教師們沒想到的是,如果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都提高了,那英語學起來會更輕松,取得好成績就不是難事了,它們之間根本不是對立,而是相互促進的??梢哉f,好的教學和應試是相輔相成的,妥善處理二者的關系,會使學生取得能力和成績的雙豐收。
二、合理安排課內(nèi)與課外的關系
對學生來說,英語的學習分為課內(nèi)和課外兩部分,如何處理好這兩部分的關系,也是學好英語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學生們都是課內(nèi)學習知識,課外鞏固知識,這符合正常的教學和學習的規(guī)律,但不是最好的做法。
其實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不管是學習新知識還是鞏固舊知識,在課堂上最好的方式是借助教師去學習,聽不會的、不理解的內(nèi)容,學方法、學思路,學自己很難獨立消化的知識,就是要借助教師的指導作用提升自己;課下根據(jù)教師教學時的指導進行自主學習,或鞏固知識,或拓展能力,讓課外時間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課內(nèi)和課外的時間,使學生的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實,教師的教學也分為課內(nèi)和課外。課內(nèi)自是不必說,教師們的安排都差不多,區(qū)別就在課外。課外時間用得好,會對教學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精心備課;研究學生的作業(yè),鞏固薄弱環(huán)節(jié),找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回訪家長,找出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幫其改正;找學困生談心,幫其疏導心結,引導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教師在課下可做的事情很多,這些都是有利于教學和學生發(fā)展的事情,做得好,會在教學中輕松很多。因此,把課內(nèi)和課外的工作安排得合理,會讓教學活動順遂很多。
三、竭力平衡知識與運用的關系
我們學習語言,最根本的目的其實就是會用,達到交際、交流的水平,讓聽說讀寫四種英語能力都找到在生活中的價值。因此,我們背單詞也好,學習語法也好,都必須從運用的角度進行,任何單純的知識記憶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就要求學生對單詞的記憶,一定要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對句子的掌握,一定要放到語言環(huán)境中去運用。比如,“forget”是忘記的意思,然后教師再教短語“forget to dof忘記做某事)”,再造句子“I forgot to bring the book.”如果時間允許,還要組織相應的對話,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熟練掌握它。通過不同時態(tài)、不同人稱、不同情景的轉換,讓學生對這一句型能靈活運用,而不是僅僅會套用固定的句式。通過這樣一連串的教學舉措,學生不但學會了單詞,還學會了如何使用這個單詞。學習語法也是,單純的語法學習沒有任何意義,語法是為學生理解句子和組織句子服務的,因此,在某一語法知識學完以后,教師一定要結合句子讓學生去理解,這樣學生才能把語法轉化成實用的知識,便于自己使用。
比如,一般現(xiàn)在時的倒裝句可以表述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如果單純講,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我們用生活中常用的句子來舉例:“Here comes the bus.”這個類型的句子在日常用語中十分常見,通過舉例,不但讓學生掌握了知識,還學到了實用性的句子,做到了知識和運用的完美結合。知識與運用之間的關系,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二者關系平衡得好,學生就可以實現(xiàn)對英語這一語言的駕馭,而不再是只會背單詞、做習題的書呆子。
四、準確拿捏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漢語和英語背后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們生長在漢語環(huán)境里,而對英語的學習絕大多數(shù)是在課堂和作業(yè)里,難免會受到母語的干擾,這種干擾會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因此,要學好英語,就必須處理好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關系,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理解英語文化中的風俗和語言習慣等一些影響表達方式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們在聽、說、讀中才不會出錯。比如,從語法上講,漢語重語義,而英語重結構。學習漢語的時候,只要我們知道每一個詞的意思,這個句子通常情況下也就懂了;但讀英語句子的時候,無法僅僅在知道詞的意思的情況下去正確理解,還必須了解句子的結構,會分析句子成分。因此,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一定要通過與漢語的對比,拿捏好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差異,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
另外,還有一些相同的詞在中英文中的內(nèi)涵不同,這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因此要加以區(qū)分。比如,月光在中文中都是美好的,但在英文中卻不是,“cover oneself with the moon”讓自己置身在月光中,并非指花前月下,而是露宿街頭的意思。像這樣類似的詞還很多,教師一定要把常用的列舉給學生,讓學生有所了解,這樣學生在遇到這些詞和短語的時候,才不會鬧出笑話。
五、結語
總之,教學與應試、課內(nèi)與課外、知識與運用、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是英語教學中的四種重要關系,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只有把教學內(nèi)容和應試要求統(tǒng)一起來,把課內(nèi)教學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把知識的學習和實際的運用平衡好,把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融合好,才能使教師的教學應試和素質兼顧,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會兼?zhèn)渲R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