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敦煌郡庫作為漢代邊郡敦煌郡的武庫,設置有庫令、庫丞等吏員,從簡牘文書來看,庫令與庫丞在太守府下發(fā)文書時可以“兼行丞事”,反映出郡庫在行政方面的重要地位。敦煌郡庫掌管著敦煌郡車輛、馬匹、兵器、什物等各種物品,是敦煌郡重要的管理機構(gòu)。簡牘文書還反映出敦煌郡庫兼管西域兵物的職能。究其原因,一方面敦煌是河西咽喉,設兩關而控西域,具有地理上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漢代邊郡往往兼管邊外事務,敦煌郡正起著兼管西域的作用,因此敦煌郡庫可管理西域兵物。
關鍵詞:敦煌;漢簡;郡庫;西域
中圖分類號:K8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0)01-0123-05
Abstract: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the armory of Dunhuang prefecture in the Han dynasty occupied the unique positions of ling and cheng. Judging from the text of historical slips, these administrators could also act as imperial officials when the commander of the prefecture issued documents. This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armory in imperial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The armory was an important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that managed and stored carriages, horses, weapons and other martial items and supplies. The slip tex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armory also took charge of the items and weaponr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soldiers. Because Dunhuang served as the transportation hub between the Yumenguan and Yangguan passes controlling the traffic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because it was the frontier prefecture in the Han dynasty also in charge of affairs outside the frontier borders, it is logical that Dunhuang prefecture would control the military affair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Keywords: Dunhuang; Han Dynasty slips; prefecture armory; Western Regions
武庫是國家兵物管理的重要機構(gòu),漢代因面臨匈奴在北方的威脅,高度重視軍事建設,武庫的設置自然十分重要。漢代除了在長安設有守衛(wèi)京師的武庫外,在各地郡國也都設有各級武庫。從出土漢簡來看,漢代武庫的設置因地制宜,有些武庫雖然設在郡國,但往往具有地區(qū)性的意義,已經(jīng)引起學者的關注。如設在東??さ奈鋷欤蛞鼮碀h簡的發(fā)現(xiàn)可知其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郡庫,有學者考證:“其供應范圍必超出東??し秶?,亦受朝廷直接管轄,因此它有可能是漢朝設于東南地區(qū)的大武庫?!盵1]又如設在河西武威郡的姑臧庫,也不是一般意義的上縣庫,它提供的兵物到達了河西四郡,同樣是具有地區(qū)意義的武庫[2]。因此,漢代武庫的性質(zhì),應該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朝廷對它的戰(zhàn)略定位有關。同樣,設置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郡庫,通過簡牘文書可以看出,它在管理敦煌兵物的同時還兼管西域兵物,值得關注研究。
一 從文書行政看敦煌郡庫的重要地位
漢代河西的武庫設置,總體上有郡庫、都尉庫、縣庫等各級武庫構(gòu)成[3]。郡庫作為太守府管轄的武庫,在郡級行政事務中地位重要。敦煌郡庫的地位,在敦煌出土漢簡文書中有鮮明體現(xiàn)。
七月乙丑,敦煌太守千秋、長史奉憙、守部候修仁行丞事下當用者,小府、伊循城都尉、守部都尉、尉官候,移縣泉、廣至、敦煌郡庫,承書從事下當用者,如詔書。/掾平、卒史敞、府佐壽宗。
V1312{3}:44[4]
本簡是敦煌太守府下發(fā)的文書,簡文有敦煌太守千秋,依據(jù)相關研究,可知時代約在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至漢元帝永光四年(前40)之間[5],敦煌太守府下發(fā)文書到所屬府縣官置機構(gòu),其中有移“敦煌郡庫”要求,可見敦煌郡庫是敦煌太守府所屬的重要機構(gòu)。
使烏孫長羅侯惠遣斥候恭,上書詣行在所。以令為駕一乘傳。甘露二年二月甲戌,敦煌騎司馬充行大守事,庫令賀兼行丞事,謂敦煌以次為,當舍傳舍,如律令。V1311{3}:315[4]142
本簡紀年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二月十五日,簡文性質(zhì)是敦煌郡發(fā)出的傳書,說明長羅侯?;菖沙夂罟蠒?,要求敦煌以次為駕,當舍傳舍。需要關注的是本簡的文書簽發(fā)者,一是“敦煌騎司馬充行太守事”,二是“庫令賀兼行丞事”。庫令為郡庫之令,《漢書·成帝紀》:“立故河間王弟上郡庫令良為王。”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漢官》北邊郡庫,官之兵器所藏,故置令?!盵6]庫令是朝廷所重的職官,《漢書·魏相傳》:“幼主新立,以為函谷京師之固,武庫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為關都尉,子為武庫令?!盵6]3133-3134這是漢昭帝時丞相車千秋之子為洛陽武庫令的記載,可見武庫令地位重要。敦煌郡庫也為“精兵所聚”的機構(gòu),設有庫令管理。簡文記載庫令“兼行丞事”,可見庫令在敦煌郡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神爵四年正月丙寅朔壬辰,敦煌太守快、庫丞何兼行丞事,告領縣泉置史光,寫移書到,驗問審如倚相言,為逐責,遣吏將禹詣府,毋留,如律令。
掾郵國、卒史壽、書佐光、給事佐赦之。Ⅱ0215{3}:3[4]68
本簡紀年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正月二十七日,敦煌太守府移書懸泉置,因為逐債事務,需要懸泉置派遣吏員帶領禹送到太守府。本簡的文書簽發(fā)者,一是敦煌太守快,二是“兼行承事”的庫丞何,庫丞應為郡庫之丞??熵┛纱馗┖灠l(fā)文書,也反映出郡庫在郡級行政事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上述三簡清晰地反映了漢代敦煌郡庫的基本情況。敦煌郡庫是敦煌郡下屬的重要機構(gòu),設有庫令與庫丞管理。從敦煌太守府移文以及庫令、庫丞的設置來看,敦煌郡庫應是縣級機構(gòu)。太守府下發(fā)的文書,往往有庫令或者庫丞兼行丞事的記載,反映出敦煌郡庫在郡級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二 敦煌郡庫對敦煌郡兵物的管理
敦煌郡庫,作為敦煌太守府管理的郡級武庫,掌管著敦煌郡的各類兵物。通過簡牘文書的整理,可知敦煌郡庫管理的器物類別。
神爵二年三月丙午朔甲戌,敦煌太守快、長史布施、丞德,謂縣、郡庫:太守行縣道,傳車被具多敝,坐為論,易□□□□到,遣吏迎受輸敝被具,郡庫相與校計,如律令。
掾望來、守屬敞、給事令史廣意、佐實昌。I0309{3}:236[4]80
該簡出自敦煌懸泉置,是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三月二十九日敦煌太守府發(fā)給屬縣與郡庫的文書,說明太守巡行檢查各縣道,發(fā)現(xiàn)傳車配具多破舊,需要郡庫與各縣道依照律令核校。該簡反映敦煌郡屬縣發(fā)現(xiàn)傳車配具破損,郡庫要核校管理,郡庫正是本郡財物的管理者。本簡記載的是傳車配具的管理,可見傳車正是郡庫管理的重要器物。
鴻嘉三年七月辛未朔己丑,敦煌長史充國行大守事,庫守令守部千人喜兼行丞事,謂郡庫,效谷
今調(diào)牛車假效谷,為遮要、縣泉置運甲卒所伐茭如牒,書到遣吏持縣泉置。前年所假牛車八兩輸郡庫
ⅠT0110{1}:22[7]
本簡紀年鴻嘉三年(前18)七月十九日,敦煌太守府對郡庫行文,說明效谷縣從郡庫借調(diào)牛車為遮要、懸泉置運甲卒所伐的茭草,同時效谷縣要將前年所借八輛牛車運送到郡庫。此簡反映了郡庫對縣置牛車的管理,敦煌郡屬縣要從郡庫借用牛車,要通過敦煌太守府行文告知,借用牛車使用完畢要報告太守府歸還郡庫。
入傳馬三匹,皆牡、受郡庫。
Ⅱ0115{4}:13[4]85
本簡性質(zhì)為傳馬名籍,簡文記載了三匹傳馬的來源,是受自郡庫??紤]到本簡的出土地點為敦煌懸泉置,則本簡反映的應是懸泉置傳馬的來源。懸泉置有敦煌郡置使監(jiān)管,簡文反映出傳馬來自郡庫,可見敦煌郡庫對傳馬的管理。
傳馬老錮病終不可用剝賣者,賈匹千五百,輸筋革齒耳郡庫
ⅡT0114{3}:478[4]85
本簡內(nèi)容是死亡傳馬的登記文書,說明傳馬因老病不能再用者,應將其剝賣,賈錢是一千五百,要將馬匹的筋革齒耳輸送到郡庫。此簡反映了敦煌郡庫對死亡傳馬的管理。
郡庫以錢百萬,付中部給吏奉諸用Ⅰ90DXT0114{1}:46[8]
此簡記載敦煌地區(qū)錢財出入的情況,敦煌郡庫出錢百萬,付給中部都尉給吏奉用,這是郡庫管理錢財?shù)挠涊d?!妒酚洝て綔蕰氛f:“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盵9]可見庫掌錢財,是漢代通例?!逗鬂h書·朱儁傳》:“同郡周規(guī)辟公府,當行,假郡庫錢百萬,以為冠幘費?!盵10]所借郡庫百萬錢,也可與簡文互證。
鑿十
入 劍五
鐵椎二 元鳳六年閏月庚子朔丙辰,效谷縣泉廄佐成受郡庫,令史徐強、佐安/守令候 監(jiān)
ⅠT0209{3}:27[7]41
本簡紀年漢昭帝元鳳六年(前75)九月十七日,簡文性質(zhì)是器物收納簿,說明效谷縣從郡庫接受鑿十件、劍五把、鐵椎二件,并記載了接受雙方的人員。簡文反映出敦煌郡庫對兵器工具的管理。
九月余大杯二百,前校百卌八……八付郡庫ⅡT0216{2}:857[7]275
本簡是懸泉置器物統(tǒng)計簿,因簡文較長,只錄了相關內(nèi)容。懸泉置統(tǒng)計九月所余杯的數(shù)量,其中“八付郡庫”,可見懸泉置什器有來自敦煌郡庫的情況,反映出敦煌郡庫對什器的管理。
因此,通過簡牘文書可以看出,敦煌郡庫作為太守府管轄的武庫,管理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傳車、牛車、馬匹、錢財、兵器工具、日用什器等各類物品,敦煌郡庫與郡內(nèi)各縣置錢物運轉(zhuǎn)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三 敦煌郡庫對西域兵物的管理
上述簡牘文書反映出敦煌郡庫對敦煌兵物的管理,是郡庫應有的職責??墒?,還有簡牘文書反映出敦煌郡庫對西域兵物的管理,是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
入鐵鐔劍,永始三年六月癸卯,郡庫掾成受罷己校前曲后……
IV0617{3}:17[4]128
本簡紀年漢成帝永始三年(前14)六月二十六日,簡文性質(zhì)是兵物收納薄。簡文記載郡庫掾成收入一把鐵鐔劍,交入方是“罷己校前曲后……”因為漢簡出自敦煌懸泉置,簡文“郡庫”就應是敦煌郡庫,“罷己校前曲后……”則是罷歸的己校尉下轄吏士,如是,本簡反映出己校尉所屬吏卒罷歸時,有將兵器交入敦煌郡庫的情況。
簡文中的“己?!保婕皾h代西域設置的戊己校尉?!稘h書·百官公卿表》:“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鳖亷煿抛ⅲ骸凹滓冶「寥晒锝杂姓唬ㄎ旒杭闹味?。今所置校尉亦無常居,故取戊己為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說戊己居中,鎮(zhèn)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處西域之中撫諸國也。”[6]738顏師古的注釋指出了既有戊校尉又有己校尉的情況。《后漢書·西域傳》:“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屯田于車師前王庭?!盵10]2909李賢注引《漢官儀》:“戊己中央,鎮(zhèn)覆四方,又開渠播種,以為厭勝,故稱戊己焉?!盵10]2910傳世史籍記載戊己二校尉設置于車師前王庭,是漢在西域的重要職官。羅卜淖爾漢簡已反映出戊己校尉分置的情況[11],本簡中的“己?!币彩俏煨<盒7衷O的證明?!扒扒笔羌盒5牟壳O置?!逗鬂h書志·百官志一》:“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盵10]3564“后……”下簡文殘缺,應是吏卒身份的具體說明。因此,本簡明確反映了設于車師的戊己校尉吏卒罷歸時將兵器交于敦煌郡庫的情況。
與本簡相關的是西域吏卒罷歸的管理?!稘h書·百官公卿表》:“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nèi),外掌西域。”[6]737懸泉漢簡也反映出西域吏士“更終罷給北軍”的情況(Ⅱ0214③:67)[4]122,有學者考證:“無論是宣帝時設立的渠犁校尉和比胥鞬校尉還是元帝時設立的戊己二校尉和后來合并的戊己一校尉,其所領的屯田吏士均屬于北軍?!薄拔饔蝾I護屯田的渠犁校尉及戊校尉或己校尉的屬官服役完畢后要調(diào)回北軍?!盵12]那么,戊己校尉的吏士罷歸北軍,他們的器物是否也要帶回北軍呢,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證據(jù)。從河西戍卒罷歸有將兵物交還姑臧庫的情況來看,西域吏卒的兵物完全帶回中土存在管理不便的問題,那么,簡文記載西域吏卒罷歸時將兵物交到敦煌郡庫,就是頗為合理的情況。
假敦德庫兵,奴矢五萬枚,雜驅(qū)三千匹,令敦德廩食,吏士當休,馬審處
敦80[13]
這枚漢簡出自敦煌馬圈灣遺址,是新莽天鳳三年(16)王駿征伐西域的幕府檔案[14],簡文反映出西征軍隊欲向河西借兵物的情況?!岸氐隆?,為新莽時期所改敦煌名稱,《漢書·地理志》:“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正西關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盵6]1614所借兵物,包括“奴矢五萬枚”,即弓弩所用箭五萬支,“雜驅(qū)三千匹”,“雜驅(qū)”指各種畜類,簡文反映出天鳳三年戰(zhàn)爭所用畜類有馬、駱駝等?!半s驅(qū)三千匹”數(shù)量不少,一方面是當時征伐西域戰(zhàn)爭所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敦煌武庫的供給能力?!傲疃氐聫[食,吏士當休,馬審處”,是要求敦煌提供食糧,征伐西域的吏士要休整,馬匹也要有地方安處。因此本簡反映出天鳳三年征伐西域戰(zhàn)爭時對敦煌武庫的依賴。
本簡雖然是戰(zhàn)爭時期的記載,但也反映出敦煌武庫與西域兵物的關系。因為簡文明確說是“假敦德庫兵”,那么這些兵物所有權(quán)還是在敦煌武庫,這就意味著戰(zhàn)爭結(jié)束以后這些兵物要歸還敦煌庫。這種兵物的管理方式,與姑臧庫對河西兵物的管理是一致的,如居延漢簡記載:“·武威郡姑臧別庫假戍田卒兵”(EPT58:55),也有“假”兵物的記載。本簡記載的是征伐西域?qū)㈩I向敦煌武庫借兵物的情況,而Ⅳ0617③:17號簡記載的是西域吏士罷歸時向敦煌郡庫歸還兵物的情況,二簡正是敦煌武庫兼管西域兵物的有力證明。
四 敦煌郡庫兼管西域兵物的原因思考
漢簡文獻反映的敦煌郡庫兼管西域兵物的現(xiàn)象,值得關注思考。因為從武庫設置來看,郡庫職責應是負責本郡兵物的管理,但敦煌郡庫卻兼管西域兵物,反映出邊郡武庫的特殊性質(zhì)。形成這種特殊現(xiàn)象的原因,應與敦煌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敦煌郡兼管西域事務有關。
在地理位置上,敦煌郡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是連通西域的重要門戶?!稘h書·西域傳》說西域“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6]3871,玉門關、陽關正是漢通西域的重要關隘,也是漢朝管理西域事務的重要門戶。漢朝管理西域,主要是設屯田吏士。漢武帝開西域,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后,“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shù)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盵6]3873昭帝時,傅介子刺殺樓蘭王,立其在漢質(zhì)子尉屠耆,“于是漢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鎮(zhèn)撫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6]3878宣帝時設立西域都護,“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車之地,屯田校尉始屬都護。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砂草嫞草嬛?可擊,擊之。”[6]3874元帝時,“復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盵6]3874漢朝在西域屯田積谷,總?cè)藬?shù)并不是很多。漢宣帝時,漢與匈奴五爭車師,“地節(jié)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憙將免刑罪人田渠犁,積谷,欲以攻車師。至秋收谷,吉、憙發(fā)城郭諸國兵萬余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攻交河城,破之?!盵6]3922可見宣帝時渠犁屯田人數(shù)一千五百多人。到西漢元始二年(2),戊己校尉史陳良、終帶反叛,“良等盡脅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余人入匈奴?!盵6]3926則西漢末期戊己校尉吏士為二千余人。這樣西域屯田吏士總數(shù)也只有數(shù)千人,他們所需兵物并不多,由敦煌郡庫提供是能夠做到的。從地理位置來看,敦煌是西域吏士往來必經(jīng)之地,西域所需兵物由敦煌郡庫管理,既可保證兵物安全,又有利于兵物的登記使用,是最合適的地點。
在西域事務管理上,敦煌承擔著兼管西域事務的職責。如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李廣利征伐大宛,初次出師失利而退回敦煌,太初三年(前102),李廣利再次從敦煌出師,取得征伐大宛的勝利。漢宣帝甘露元年(前53),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欲討伐烏孫烏就屠,后因馮夫人交涉而止。東漢建武二十一年(45),西域諸國遣子入侍,愿請都護,光武以北邊未服,報還侍子。莎車王賢橫行西域,諸國侍子久留敦煌,愁思而亡歸。安帝元初六年(119),北匈奴攻沒在伊吾屯田的索班,敦煌太守曹宗請出兵報恥,鄧太后不許,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部署營兵三百人羈縻。東漢后期,朝政衰弱,“敦煌太守已直接負責西域事務,西域長史歸其領屬,按其指示行事,西域剿撫都受敦煌太守統(tǒng)籌處置?!盵15]可見敦煌在管理西域事務方面的作用。懸泉漢簡對此也有反映。
五月壬辰,敦煌太守彊、長史章、丞敞下使都護西域騎都尉、將田車師戊己校尉、部都尉、小府、官縣,承書從事下當用者,書到白大扁書鄉(xiāng)亭市里高顯處,令亡人命者盡知之,上赦者人數(shù)太守府別之,如詔書。
Ⅱ90DXT0115②:16[4]115
這枚漢簡是敦煌太守府所下文書,依據(jù)“敦煌太守彊”的任職,可知簡文時代為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至建昭四年(前35)間[5]176。文書有敦煌太守府下發(fā)到“都護西域騎都尉、將田車師戊己校尉、部都尉、小府、官縣”,可見即使在漢對西域穩(wěn)定統(tǒng)治的漢元帝時期,敦煌太守也可對西域都護、戊己校尉行文告事,充分說明敦煌太守對西域事務的管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敦煌郡庫兼管西域兵物,就有其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
綜上,通過漢簡文獻的解讀可以看出,敦煌郡庫是敦煌太守府所轄的重要機構(gòu),設有庫令、庫丞管理具體事務,敦煌太守府下發(fā)文書,庫令、庫丞可以“兼行丞事”,反映出郡庫重要的地位。敦煌郡庫管理著敦煌郡車輛、馬匹、錢財、兵物、什物等器物。漢簡文獻還反映出戊己校尉吏士罷歸時,要將兵器交還敦煌郡庫。中原對西域有戰(zhàn)事,敦煌武庫要提供弩矢、雜畜等戰(zhàn)爭用物。敦煌武庫對西域兵物的出借與歸還,反映出敦煌郡庫對西域兵物的管理。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既有地理上敦煌扼守西域的便捷,也有行政上敦煌太守兼管西域的因素。
參考文獻:
[1]李均明.尹灣漢墓出土“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初探[M]//連云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5.
[2]馬智全.姑臧庫與漢代河西兵物管理[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62-64,96.
[3]李永平.河西漢簡中的庫及其源流[J].敦煌研究,1998(1):166-173.
[4]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6.
[5]張德芳.兩漢時期的敦煌太守及其任職時間[M]//簡牘學研究:第五輯.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4:176.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03.
[7]張俊民.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356.
[8]甘肅簡牘博物館,等.懸泉漢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9:184.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420.
[10]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308.
[11]黃文弼.羅卜淖爾考古記[M]//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78.
[12]李炳泉.西漢中壘校尉“外掌西域”新證[J].西域研究,2004(3):69-71.
[13]張德芳.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194.
[14]胡平生.敦煌馬圈灣木簡中關于西域史料的辨證[M]//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6:204.
[15]謝紹鹢.漢代西北邊郡代管邊外事務試析[J].西域研究,20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