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小說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種文體,也是學生平時閱讀中接觸較多的一種文體。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小說教學所占比重也是較大的。提到小說教學,大家第一反應多數(shù)是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即扣住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概括故事情節(jié),抓住人物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突出”主題……小說教學總是這么一套路子,翻來覆去,千篇一律,沒有變化,完全套路化、模式化。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沒有多少收獲,自然就失去了學習興趣。
能否從小說“三要素”教學的樊籠里跳出來,引領(lǐng)學生從一個不高明的、低級的讀者向成熟的、高級的讀者發(fā)展呢?鄧彤老師說:“小說教學中之所以出現(xiàn)按照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模式化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按照不同小說的特征去選擇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盵1]走出小說教學套路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研究文本體式,即每一篇小說在寫作方法、呈現(xiàn)方式、藝術(shù)風格等方面的獨特性,并引導學生領(lǐng)會其獨特性。
筆者曾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魯迅的《孔乙己》放在一起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通過聚焦小說的“敘述視角”,采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方法,分析兩篇小說的共性——獨特的兒童敘述視角,探討兩文的個性——作者采用兒童敘述視角背后的意蘊,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下面就結(jié)合這一案例,具體說明如何通過敘述視角來窺探小說乾坤,教出獨特“小說味”。
一、“我”看:小說人物的真實立體
敘述視角是結(jié)構(gòu)主義批評家就敘述者與人物的關(guān)系提出的,“敘述視角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的眼光和角度”。[2]而小說的敘事視角,其實就是觀察和講述故事的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
《我的叔叔于勒》寫的是年輕時大肆揮霍、人財兩空的于勒,被家人當作“災難”打發(fā)至美洲,兩年后,在賺了點錢寫信回家,決定要報答大家。于是“盼”于勒回家成為菲利普一家的全部希望,那封信成為了“福音書”,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后來一家人在旅行的船上遇見已淪為落魄老水手的于勒,美夢瞬間化為泡影,最后不動聲色地改乘圣瑪洛船回來。
《孔乙己》則講述的是窮困潦倒的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的故事:迂腐又不失天真,曾給人們帶來歡樂,但后因偷書被打斷腿,不得不用手“走”來買酒,此后便不知所終。
作為短篇小說,因篇幅的限定,沒有辦法盡現(xiàn)人物的一生,只能截取典型片斷。《我的叔叔于勒》選取的是菲利普一家在船上偶遇于勒,《孔乙己》則是選擇孔乙己兩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在限定篇幅里、集中的場景中,選擇什么樣的敘述視角即從什么角度來講故事,由誰來講述這個故事,就顯得格外重要。兩位作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第一人稱的兒童視角。《我的叔叔于勒》的敘述者是小男孩若瑟夫,《孔乙己》的敘述者是十二歲的小伙計(廣義上的“兒童”)。
兩位兒童敘事者看到的人物形象是怎樣的呢?請看教學實錄片斷:
師:從文題來看這兩篇小說的主要人物分別是于勒和孔乙己,從“我”——若瑟夫、小伙計的角度,分別看到了什么樣的形象?請圈畫文中從“我”的角度寫于勒、孔乙己的相關(guān)語段,概括分析。
生1:第6段是對于勒過去的介紹,從這里可以看出于勒不善經(jīng)營,花錢大手大腳。尤其是“一干二凈”“大大占用”這些詞句更是可以看出年輕時候的叔叔于勒是一個敗家子形象。
生2:第8段、第9段寫于勒叔叔給我們寄的兩封信。從信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于勒叔叔是個有情義的人。
師:請具體說說信的內(nèi)容。
生2:第一封信說他賺了點錢,并且希望能夠賠償哥哥的損失;第二封信說怕哥哥擔心他所以寫這封信,又說他發(fā)了財就回家鄉(xiāng),和哥哥一家一起過好日子。從這封信的內(nèi)容,若瑟夫看到的是一個重親情的叔叔形象。
師:你從這兩封信的寫信時間中,還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
生2:于勒到美洲做上買賣,不久就給我們寫信;兩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從“不久”“又”這兩個時間詞看出于勒還是惦記哥哥一家,對哥哥一家充滿歉意,想彌補、報答哥哥一家。
生3:從第33段若瑟夫聽到船長對于勒情況的介紹,一方面再次說明了于勒叔叔不善經(jīng)營,從闊到窮;同時,他不愿回家鄉(xiāng),也能看出他的善良,他寧愿在船上窮困潦倒,也不愿回家再次拖累哥嫂。
生4:第42段,若瑟夫在船上遇到成為水手的于勒,此時的若瑟夫看到的于勒生活艱難、窮困潦倒、愁苦不堪。
師:此時的若瑟夫看于勒主要看到了什么?
生4:手——一只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臉——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
師:從“我”的角度看到的于勒:大手大腳、不失善良、有情義??滓壹耗兀啃』镉嬁吹降目滓壹河质窃鯓拥男蜗??
生5:第4、5段是對孔乙己總體介紹,“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說明他好面子,放不下讀書人的面子,死討讀書人身份;“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說明孔乙己好喝懶做、四體不勤;“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又說明他迂腐可笑。
生6:第5段寫孔乙己教“我”寫字,從孔乙己的神態(tài)表情能看出他的善良與熱心。
師:什么神情?
生6:“很懇切”“極高興”“又嘆了口氣”“極惋惜”這些神情,都看得出孔乙己是真誠地想要教“我”。
生7:第6段寫孔乙己分小孩子茴香豆吃,從中小伙計也看到了孔乙己的善良。
生8:孔乙己跟小孩子們說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梢钥闯隹滓壹荷屏贾型嘎吨馗?,書呆子氣十足。
師:從“我”——小伙計的角度看到的孔乙己:清高迂腐、好面子、好喝懶做、不失善良本性。
兩篇小說可否選擇其他敘述者呢?當然是可以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從菲利普夫婦、船長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從大姐、二姐,甚至是二姐夫的角度來“看”?!犊滓壹骸房梢詮恼乒瘛⒍桃聨偷慕嵌葋怼翱础?,還可以從穿長衫的、丁舉人的角度來“看”。那為什么要選擇兒童敘述者,用兒童的眼光來“看”呢?通過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在兩篇小說中,成人世界充斥著利益與涼薄,這些完全遮蔽了他們的眼睛,讓人沒有辦法看到真實的人性與真正的“人”?!段业氖迨逵诶铡分械姆评辗驄D、船長等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于勒,看到的只是金錢的多寡,看不到于勒的性格;《孔乙己》中的掌柜、短衣幫等人只是把孔乙己當作笑料,看到的是孔乙己的身體和內(nèi)心的傷疤,并以揭孔乙己的短為樂。只有兒童澄澈的眼光,才能看到人物的多面,既有生活的落魄與窮困,也有自身的缺點與不足,更有人性深處的善良與美好。因此用兒童視角“看”小說中的人物,人物形象才立體而真實。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探討,通過異中求同的方法,分析兩篇不同小說敘事視角的共性,從而了解敘事視角的選擇對人物塑造的作用。小說是敘事,其本質(zhì)就是敘述和虛構(gòu)。所以讀小說,應該關(guān)注小說的敘述視角。在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關(guān)注小說的敘述視角,應該是抓住了小說閱讀的“牛鼻子”。
二、看“我”:小說主題的深刻多元
小說教學的著力點是什么?“與其他文體的教學一樣,小說教學的著力點從內(nèi)容的角度來看,是學生不懂、不會、不能、知淺的地方;從方法的角度來看,是教給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從知淺到知深的方法”。[4]學生在小說閱讀中,比較容易看到的是故事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等顯性的內(nèi)容,不容易看到的是作者意圖、作品主題,更不容易看到作者表達方式在小說敘述過程中的作用。因而小說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看不到的東西,更要教給學生怎么看到,即解讀方式。而了解敘述者、掌握敘述視角則是小說主要的解讀方式之一。
《我的叔叔于勒》和《孔乙己》的敘事者都是兒童,但這兩個兒童形象有沒有不同?請看教學實錄片斷:
師:敘事者本身也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請結(jié)合相關(guān)內(nèi)容分析兩文中“我”即約瑟夫和小伙計的形象。
生13:從若瑟夫?qū)Υ诶盏膽B(tài)度,言語上稱他為“先生”,行動上“給十個銅子的小費”,可以看出若瑟夫的善良、有同情心。
生14:我注意到第42段對若瑟夫的心理描寫: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可以看出他看重親情。
師:這三句表達的是一個意思,為什么要重復?
生14:重復表示強調(diào),強調(diào)于勒與“我”,與“我的父親”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強調(diào)親情的重要性。
師:善良純真的若瑟夫?qū)κ迨逵诶粘錆M了同情之心,那他怎么看父母對待于勒的種種行為呢?
(學生不語,一時難以回答)
師:請大家看課文第1、2、17段對“我”的家境描寫。還有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屏顯出示文段)
生15:三段寫家境的段落,充分說明了我們家境的拮據(jù),以及貧窮帶給我們一家人的苦難。
生16:通過這幾段的介紹,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在那樣環(huán)境里的若瑟夫雖然對父母不認于勒不認同,但卻能理解、體諒,甚至同情父母。
師:我們看到莫泊桑筆下的若瑟夫純真、美好、善良,重親情,能同情體諒他人。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呢?
生17:第7段寫孔乙己教“我”寫字時,我的表情和心理這些可以看出“我”瞧不起孔乙己,冷漠、麻木,有封建等級觀念。
生18:短衣幫和掌柜嘲笑孔乙己時,“我”“附和著笑”,可以看出小伙計的冷漠、麻木。
生19:小說開頭寫“我”樣子太傻,不會侍候討好穿長衫的主顧,也不會羼水,這都說明“我”還葆有孩子的單純與純樸。
生20: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里,其他人都在嘲笑孔乙己,只有“我”幫他溫酒,并放在離孔乙己較近的門檻上,說明“我”還有一絲純真與善良。
生21:第21段“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小說在這里用的是“旁人”,說明當時說笑的人沒有“我”,“我”對不成人樣的孔乙己應該是同情的。
生22:從孔乙己到店,用“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外貌,也能說明小伙計在最后那一刻對孔乙己是充滿同情的。
師:兩篇小說中的“我”有什么不同?
生23:《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是一個純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有親情之愛的孩童形象。
生24:《孔乙己》中的“我”是一個慢慢被麻木冷酷的看客侵蝕、同化,但仍有一絲同情心,由孩童走向成人的形象。
敘述者“我”作為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寄寓著小說深層的意蘊。魯迅和莫泊桑都選擇了兒童視角,但這兩個“我”的人物形象卻有不同,兩位作家在這個獨特的敘述視角上寄寓了怎樣的深意呢?
通過探究,學生發(fā)現(xiàn):
生25:通過若瑟夫這個孩童形象和成人形象進行對比,批判了人與人之間勢利的金錢關(guān)錢。
生26:通過若瑟夫孩童的眼光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生活下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的心酸。
生27:通過若瑟夫孩童形象給社會一些希望或讀者心靈上一些溫暖。
生28:通過若瑟夫孩童形象希望能救贖那漸行漸遠逐漸世俗化的靈魂。
師:我在讀《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時發(fā)現(xiàn),原來這部小說在選入我們課本時刪了開頭和結(jié)尾。它的開頭和結(jié)尾是這樣的:
一個白胡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夫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于是對我說:“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開頭)
此后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結(jié)尾)
想一想,莫泊桑為什么在開頭和結(jié)尾時又采用了成人約瑟夫的視角。
生29:這應該是作家的一種期望,期望成人也葆有孩子般的純真。
因此,莫泊桑通過兒童的視角寫這個故事期望能保留兒童身上純真的親情之愛,并將這種愛上升到“愛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義的高度,體現(xiàn)了一位人道主義作家的思考與理想。那魯迅先生為什么要虛構(gòu)小伙計這樣一個慢慢走向成人孩童形象呢?
生30:通過小伙計這個孩童的眼光看迂腐麻木的孔乙己一步步走向死亡,看看客們的麻木冷漠一步步推孔乙己走向死亡,控訴封建科舉制度、封建文化對整個社會的毒害。
生31:通過小伙計的一步步走向短衣幫的可怕精神悲劇,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
而這樣兒童視角又在提醒作為讀者的我們思考:我們怎么“看”現(xiàn)實生活中“于勒叔叔”這樣的窮人呢,我們怎么“看”現(xiàn)實生活中“菲利普夫婦”這樣勢利又心酸的小人物;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有戕害“孔乙己”們的言行,我們是不是無形中變成了“酒客”中的一員。小說用兒童視角來描述成人世界里故事,其實是在提醒所有的人:每個大人曾經(jīng)都是個小孩子,只是他們忘記了。(《小王子》)
引領(lǐng)學生關(guān)注容易忽略的人物——敘事者,通過同中求異的方法,探究兩位敘事者的不同及作者塑造人物寄托的意蘊,從而深刻多元地解讀小說主題。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讀懂這一篇,更讀懂這一類,達到了“以篇達類”“觸類旁通”的效果。請看學生的學習遷移:
師:你讀的小說或其它藝術(shù)作品中,哪些采用的是兒童敘述視角?結(jié)合今天所學,你有什么新的閱讀收獲或感悟?
生32:初一我們學過的小說《最后一課》就是兒童的敘述視角,通過小弗朗士來講述最后一堂法語課上發(fā)生的事情。兒童的敘述視角更有震撼力,更能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斗志。
師:很多戰(zhàn)爭體裁小說都采用兒童視述,這種選擇會讓主題更鮮明,讀者印象更深,更能激發(fā)人們對和平的追求與向往。
生33: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和《社戲》都部分采用了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生34:我發(fā)現(xiàn)還有一些藝術(shù)作品也采用了兒童的敘述視角,比如宮崎駿的動畫,都是用兒童的視角來講故事,讓人覺得很溫暖,有治愈效果。
生35:前不久我們學校拍攝國慶70周年專題片《我和我的祖國》就是采用兒童的視角,選擇兩個小朋友來串連、演唱,通過他們的眼光看到學校、城市、祖國的變化,讓人難忘。
師:看來學校專題片的導演深諳敘述視角之妙處??!
小說教學要想走出當前困境,改變套路化教學,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多學習并掌握小說解讀的理論和知識,并把它們運用到小說教學中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小說的奧妙,并帶領(lǐng)學生去品味其中的妙處,看到小說乾坤里的天光云影。
參考文獻:
[1][3]王榮生主編.小說閱讀教什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95.
[2]楊義.中國敘事學[M].人民出版社,19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