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育,席建元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慢性唇炎是一種難治性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朱紅色嘴唇,并伴有蛋白鱗屑的異常產生[1],目前慢性唇炎的病因尚不明確。病理學檢查可發(fā)現(xiàn)淋巴漿細胞浸潤[2],治療上通常選用抗過敏止癢藥及多種維生素口服,局部外用保濕劑、抗生素軟膏或激素藥膏等對癥處理[3-4],雖然部分患者經(jīng)此治療能夠暫時緩解癥狀,但治療后常常容易反復發(fā)作,療效并不理想。本研究以慢性唇炎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了雙解通圣散對慢性唇炎患者有效率、癥狀評分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收治的70例慢性唇炎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中男13例,女22例;年齡18~48歲,平均(31.83±7.40)歲;病程2~83個月,平均(27.37±3.18)個月;治療前癥狀積分為5~14分,平均(9.20±2.40)分。對照組中男15例,女20例;年齡18~48歲,平均(32.51±7.44)歲;病程4~83個月,平均(27.63±3.90)個月;治療前癥狀積分為5~14分,平均(9.23±2.56)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診斷標準[5-6]皮損多始發(fā)于下唇中部唇紅緣,此后可逐漸累及上唇,或可累及于面部;唇紅反復干燥脫屑,皸裂或結痂,部分伴有燒灼感、觸痛和疼痛;多見于女孩或青年婦女;病程較長,有反復性,常遷延數(shù)月至數(shù)年之久。
1.2.2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唇炎診斷標準;患者性別不限,年齡18~48歲,病程為1~84個月;發(fā)病以來近4周尚未采用其他治療方法;患者無其他臟腑器官的系統(tǒng)性損害;了解該項研究目的與方案后自愿參與的患者。
1.2.3 排除標準[7]排除糖尿病、干燥綜合征引起的唇炎;排除全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等;排除念珠菌感染、扁平苔蘚等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需長期服用其他藥物者。
對照組患者予以醫(yī)用冷敷料(廣州創(chuàng)爾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30 g/支)局部外涂,3~4次/天。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口服中藥湯劑雙解通圣散(防風10 g、荊芥10 g、薄荷5 g、麻黃5 g、連翹10 g、梔子10 g、黃芩10 g、生石膏15 g、白術10 g、滑石15 g、川芎6 g、當歸10 g、甘草6 g)。滲出傾向較重者,加苦參10 g、薏苡仁15 g;局部糜爛嚴重者,加白及10 g;反復瘙癢不止者加蟬蛻5 g、白鮮皮10 g、徐長卿10 g。每日1劑,早晚各250mL分服。兩組療程均14 d。
觀察患者用藥前后癥狀、體征的變化。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主觀癥狀和體征進行記錄,按照無、輕、中、重度各分為0、1、2、3級,分別計0、1、2、3分。具體如下:皮損面積:0級為無,皮損累及1/2紅唇部為1級,皮損累全部紅唇部為2級,皮損累及全部紅唇及口周皮膚為3級;紅斑/腫脹程度:0級為無,稍微發(fā)紅,輕度腫脹為1級,發(fā)紅明顯,腫脹累及整個唇部為2級,紅紫色,口唇腫脹嚴重伴張口動作受限為3級;干燥/皸裂程度:0級為無,自覺輕度干燥,無皸裂為1級,較干燥且活動時出現(xiàn)縱向裂紋伴少許滲血累及整個唇部為2級,明顯干燥,無活動時即出現(xiàn)裂紋伴滲血同時累及口周皮膚為3級;脫屑/結痂程度:0級為無,少量脫屑,無明顯結痂為1級,明顯脫屑并少許結痂同時累及整個唇部為2級,嚴重脫屑結有血痂同時累及到口周皮膚為3級;瘙癢/疼痛程度:無瘙癢、疼痛且活動自如為0級,輕度瘙癢或疼痛不適為1級,陣發(fā)性疼痛且有緊繃感,影響日常生活為2級,持續(xù)性疼痛不能忍受,且進食、張口動作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為3級。
參考《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中療效評定標準: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痊愈:口唇部黏膜全部愈合,療效指數(shù)為95%~100%;顯效:口唇部各項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為61%~95%;好轉:口唇部各項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略有好轉,療效指數(shù)為20%~60%;無效:口唇部各項癥狀及體征未見減輕甚至較前加重,療效指數(shù)小于20%。
應用SPSS21.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tài)分布,統(tǒng)計描述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表示,計數(shù)資料的統(tǒng)計描述采用頻數(shù)、百分比進行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單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單向有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總體療效經(jīng)秩和檢驗(Z=-3.321,P=0.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患者有效率為25.7%,對照組患者有效率為22.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1,P=0.728);治療組患者顯效率為62.9%,對照組患者顯效率為37.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29,P=0.013);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667,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隨訪4個月,治療組35例中5例失聯(lián),對照組35例中4例失聯(lián),未予統(tǒng)計。治療組中復發(fā)4例,復發(fā)率為13.33%。對照組復發(fā)11例,復發(fā)率為35.48%。兩組復發(fā)率經(jīng)χ2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組(n=35)9.20±2.402.57±1.65*△11.5760.000對照組(n=35)9.23±2.565.03±3.11*-7.7050.000t-0.4614.128P0.6470.000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慢性唇炎治療難度大,以往的研究表明激光剝離、冷凍手術和電灼等侵入性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有可能會引起患者嚴重不適,如嘴唇結痂、劇烈疼痛、疤痕等[9]。近年來有研究稱光動力療法可治療慢性唇炎,但需要頻繁治療,對患者的依從性要求較高[10-13]。韓國三星醫(yī)療中心皮膚科報道了在超脈沖模式下用0.5~1瓦的連續(xù)波CO2激光針孔法治療慢性唇炎[1],取得較好的療效,隨訪2年,僅有輕度角化過度鱗屑,但治療周期較長,尋求安全有效、價廉的治療方式,仍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中醫(yī)將慢性唇炎稱為“唇風”,該病名最初見于《外科正宗·卷四》:“唇風,陽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發(fā)癢作腫,破裂流水,不疼難愈。宜銅粉丸泡洗,內服地黃丸,自愈?!?《靈樞·經(jīng)脈第十》將本病命名為“唇胗”,亦稱“緊唇”“唇腫”“魚口風”等,如《瘍醫(yī)大全·唇風門主論》指出:“凡下唇腫痛,或生瘡,名驢嘴風,上唇腫痛生瘡,名魚口風?!薄夺t(yī)宗金鑒》云:“唇風多在下唇生,陽明胃經(jīng)風火攻,初起發(fā)癢色紅腫,久裂流水火燎痛。料此癥多生下唇,由陽明胃經(jīng)風火凝結而成?!?《諸病源候論》中描述了本病的病機,乃脾胃郁熱,蒸騰于口唇,故口唇生瘡[14-16],而發(fā)病過程中又易受風熱濕邪所侵,則見唇部腫脹、糜爛,伴灼熱等不適,歷代醫(yī)家均主張以雙解通圣散及甘露消毒丹等進行治療[17]。
雙解通圣散出自《醫(yī)宗金鑒》,主疏散脾胃風熱、瀉火解毒。方中荊芥、防風、薄荷、麻黃乃清輕辛散之品,有助發(fā)散透熱,使風熱隨汗出而散之于上;梔子、滑石瀉火利水,使風熱隨便解而泄之于下;風之為患,肝木受之,當歸、川芎、白芍有合血養(yǎng)肝之效;黃芩、石膏清中上之火,連翹解毒散結,白術健脾燥濕,桔梗助藥力上行,直達口唇;甘草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散熱、瀉火解毒之效。對于滲出較嚴重者,佐以苦參、薏苡仁以益燥濕之效;局部糜爛為患者,加以白及收斂生肌;反復瘙癢不止者酌加白鮮皮、蟬蛻、徐長卿以疏風止癢。若局部腫脹疼痛較甚者,可酌加金銀花、黃連、土茯苓以清熱解毒。
席建元教授主張在雙解通圣散治療時,佐以外用保濕劑,療效更佳,在治療主癥的同時兼顧次癥,透散風熱之邪的同時兼顧除濕、解毒,有效地緩解患者唇部不適癥狀,復發(fā)率低。本研究發(fā)現(xiàn)雙解通圣散聯(lián)合醫(yī)用冷敷料與單純使用醫(yī)用冷敷料相比,可明顯緩解慢性唇炎患者局部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