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喜
選準教材讀寫訓練結合點,精心設計隨文微寫作。首先要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其次要選擇合適的文本內容,再次要選擇最佳的寫作時機。隨文微寫作,立足教材,從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出發(fā),從課文內容出發(fā),多角度進行微寫作,一定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一、作文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
翻閱統(tǒng)編教材,一篇篇課文圖文并茂,極大地從視覺感官上讓學生喜歡上語文??v觀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和寫作??蓚鹘y(tǒng)的習作教學形式單一、枯燥,學生不喜歡寫作文,一提筆就頭疼。新課程改革以來,作文教學也隨著課改出現(xiàn)了許多令人欣喜的教法,于是一場作文教學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一批批專家走在了教改的前沿,真可謂“百花爭艷,各領風騷”。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順應兒童言語心理,生成作文教學智慧。把發(fā)展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作為主線,分年級段進行序列日記訓練。高年級要求學生寫循環(huán)日記,學生在活動中自然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與欲望,讀寫能力在短時間內明顯提高,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學生不再把寫作當成一件苦差事。管建剛提出“讓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學會作文,創(chuàng)造性地寫好作文,享受作文”。張祖慶老師對教學作文進行二度開發(fā),提出了作文教學四個策略:“偷工”又“加料”、“舊瓶裝新酒”、砸碎“緊箍咒”、搭建“腳手架”。吉春亞老師的作文教學四步走:游戲作文引“趣”——單元作文達“標”——技巧作文入“格”——生活作文寫“真”。因此,各地專家呈現(xiàn)出更多的作文教學理念及實踐經驗,真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
二、微寫作:東風夜放花千樹
習作教學教無定法,最首要的是能讓學生喜歡寫作,愛上寫作,樂于表達,這才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去做,怎樣引領學生愛上寫作,讓習作教學更為有效呢?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摸索出了一點較為實用的習作小方法——發(fā)掘教材練筆點,提升學生微寫作。我們認為,抓住當堂小練筆,是最為扎實有效的做法,也是解決學生不愛習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微寫作這個詞發(fā)端于微博,利用微博寫作微文學作品,其文本包括微型小說、微詩歌、微故事、微笑話等。當然,我們每天使用的微信留言也是屬于這個范疇。而小練筆,一般屬于習題中的一種,不能夠算是作文,但又不是造句那么簡單,它是根據題目或內容要求寫一個片段或段落。顧名思義,也就是短小的動手練筆。
統(tǒng)編教材特別重視“寫作”板塊設計。低年級是寫作的初始階段,教材清晰地設計了“口語交際”和“寫話”兩個板塊,同時在多篇閱讀教材的“課后練習”中,提示教師要注重從讀學寫,要進行讀寫結合統(tǒng)整式教學。然而,寫作的初始階段要怎么開始呢?一、二年級寫作教學只教學生寫好句子嗎?我們認為孩子能寫基本的句子后應該引導孩子寫故事。故事,對每個孩子來說都不陌生,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在故事的陪伴中長大的,孩子與生俱來對故事有一種親切感,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無數個故事,讓他們把自己心中的故事寫出來,就是我筆寫我心、文從字順的訓練。故事,可以是自編的,也可以是聽過的,還可以是續(xù)寫的。孩子寫作的時候,可以直接寫出來,那些程度后進的學生可以借助語音軟件錄制所說的故事,然后再播放,讓孩子動筆去把自己聽到的寫下來,這樣的訓練讓孩子明白寫作就是要寫自己想說的話,能夠有效克服很多孩子會說不會寫的難題?;蛟S會有人認為,句子還寫不豐滿,就讓孩子寫故事,這不是沒學會走就學跑嗎?但我們認為,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剛學會走的時候,在走得還不牢穩(wěn)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開始跑了,走跑同時學習,同時鍛煉,當然在學習的路上難免會摔一兩個跟頭,但是孩子們不都學會走路和跑步了嗎?
因此,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堂片段仿寫或習作,既可以稱為小練筆,也可以冠名為微寫作,兩者互為交融。講得通俗點叫小練筆,講得超前點叫微寫作。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文本,升華閱讀感悟,讓文本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更能使習作練習分散或貫穿于語文閱讀之中。讓微寫作真正為學生從閱讀走向寫作奠基。
三、練筆點:咬定青山不放松
首先,微寫作要有明確的目標?;蚶斫飧形?,或遷移內化,或想象延伸。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朱熹曰:“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可見,模仿在寫作中有著重要意義,小學生的練筆也可以從模仿句段著手,讓學生“學別人的文章,說自己的話”。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之作?;蚓涫骄?,或結構精巧,或布局典范,或手法獨特。憑借教材這個范例,要有目標、有內容地開展微寫作,每一次的訓練,教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如教學完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幾塊奇石的樣子,再挑一塊說一說,然后安排仿練總分段式。例文一:每當月亮升起,有座山峰上的一塊巨石,就變成了一只可愛溫順的“天狗”。它抬起頭,趴在山頂上,仰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不用說,這就是著名的“天狗望月”。例文二:“獅子搶球”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山峰上的兩塊巨石就像兩只威風凜凜的大獅子,它們中間有一塊圓滾滾的巖石,仿佛一顆大籃球。你看!它們正在爭奪那顆大籃球哩!一只獅子伸出了自己鋒利的爪子,迅速地抓住了球;另一只獅子也不甘示弱,連忙伸展開自己修長的四肢,開始來回爭奪。例文三:最有趣的要數“仙女彈琴”了。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位美麗溫柔的仙女,她看到黃山神奇秀麗的風景,情不自禁地撫弄起了琴,琴聲婉轉動聽,旋律優(yōu)美,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其次,要選擇合適的內容。汪潮教授指出,一線教師要理性對待隨文練筆。也就是說,微寫作不是生搬硬套,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教材文本解讀后智慧的結晶。要針對學段要求,充分利用教材這個例子,選擇切合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內容。如詩歌仿寫、課本劇編寫等。講到詩歌仿寫,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彩色的夢》《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文本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學中,教師讓孩子張開想象的翅膀,調動孩子們各種感官,由學到仿,入情入境,自由仿創(chuàng)。童話閱讀,三年級上下冊各安排一個單元,在閱讀文本時,教師要結合教材把握單元目標,明白單元的語文要素:“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边@樣一來,在教學童話時,有了宏觀的透徹,才有細節(jié)的充實。感受童話豐富而神奇的想象,經歷不可思議的事情。教材安排了童話故事《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塊奶酪》《小真的長頭發(fā)》《我變成了一棵樹》。如三年級上冊《那一定會很好》這篇童話故事,講述了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然后變成手推車,再變成椅子,最后成為陽臺上的木地板的生命歷程,表達了生命美好、樂觀向上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讀課文后,教師讓學生當一回作家,順著作者思路繼續(xù)寫下去,讓木地板繼續(xù)為人類服務。孩子們想到木地板變成火柴,燃燒自己,服務他人。有個學生這樣寫道:又過了幾年,陽臺上的木地板天天沐浴著陽光??墒寝r夫的兒子,一踩在它的身上,總會發(fā)出吱吱嘎嘎的聲響,而且地板上有許多小洞洞。有一天,木地板長嘆了一聲:“我真是老了?!彼絹碓接X得自己沒力氣了。木地板想:“要是我能成為火柴,那一定會很好。”農夫的兒子聽見了,把木地板鋸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小棒,削成只有牙簽那么大的火柴梗,然后一頭蘸上火硝,成了一盒火柴。農夫有了火柴,天天拿著點火,做飯燒水,火柴燃燒得旺旺的,火柴渾身暖洋洋的,舒服極了。這個故事續(xù)編得非常完美。
再次,微寫作要選擇最佳的時機,簡約而不簡單。如于永正老師的仿寫對話的三種形式教學案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汪潮老師的《不同文體的教學》中,因文而異,學以致用。微寫作以文本為范例,根據當下學情,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yǎng)。“課標”也指出“閱讀與寫作必須有機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不能偏廢于一方,隨意割裂閱讀與寫作教學”。課堂微習作也不能為寫而練,二者必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若抓住課文的重難點進行練筆,既能促進閱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達到練筆的效果,可謂一舉兩得。如教學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時,教師應精準把握教材,閱讀上教給學生體會作者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從視覺、聽覺多角度細致觀察,寫作上學習文本中關于描寫翠鳥外形的一段,從整體到局部有序進行。遷移微習作仿寫丹頂鶴的外形。學生習得了文本的寫作秘訣,所以運用方法得心應手。丹頂鶴多美麗呀!頭頂上小小的紅色肉冠就像戴著一頂小紅帽,神氣極了!一雙小腳又細又長,簡直像兩根竹竿,亭亭玉立。如教學老舍經典作品《貓》一文,名師黃吉鴻說文章開頭寫的句式特別經典。說它……吧,它的確……;說它……,可是……通過巧妙的排比,轉折關聯(lián)詞的穿用,語氣詞結尾,把貓的古怪性格輕描淡寫地概括出來。學習精妙的構段方式,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某一種動物。只要我們立足教材,從不同學段教學目標出發(fā),從課文內容出發(fā),多角度進行微寫作,一定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