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學院劉學波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專家團隊,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在線發(fā)表其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間歇性禁食模式在改善2型糖尿病及相關腦認知損傷作用中的新機制。
劉學波教授團隊基于腦—腸軸理論體系,立足“間歇性禁食作為一種膳食調節(jié)模式,對改善慢性代謝性疾病及神經認知具有保護作用”基礎,致力于尋找這種禁食模式對糖尿病誘發(fā)的認知損傷到底有怎樣的影響。他們聯合深圳華大農業(yè)應用研究院、瑞典查爾莫斯理工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等多個國際頂尖團隊,歷時3年,發(fā)現間歇性禁食模式可顯著提升2型糖尿病小鼠的認知功能,改善糖尿病癥狀,同時引起了小鼠腸道菌群結構改變,促進了腸內有益菌以及多種菌群代謝產物的生成。研究進一步采用腸道宏基因組、血漿代謝組、腦轉錄組等多組學技術與動物行為測試相結合的方法,證明該禁食模式對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的改變,直接增強了大腦海馬體的線粒體生成和能量代謝,進而減輕了糖尿病小鼠認知損傷。
該項成果首次揭示了腸道菌群及代謝產物在間歇性禁食模式改善糖尿病及認知損傷中的重要參與機制,為營養(yǎng)干預和改善機體代謝相關健康問題提供了新啟示。
一個多世紀以來,37℃被視作健康人的正常體溫。而部分生理學家較早之前就已提出,這一體征指標需要修正。美國最近一項新研究證實,這一觀點很有道理。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小組翻閱了美國內戰(zhàn)后近2.4萬名退伍軍人的病歷,嘗試考察一個世紀前人類的平均體溫。研究人員隨后將這些數據與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國家健康調查檔案中約1.5萬條記錄和代表本世紀初斯坦福臨床數據平臺的15萬條記錄進行比較。從總體上來看,研究團隊掌握了超過50萬次體溫測量的結果。
對比發(fā)現,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體溫出現了明顯變化,生活在19世紀末期的人體溫略高。具體來說,2000年前后出生的男性,體溫比19世紀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相當于每10年平均體溫下降0.03℃。女性體溫的變化趨勢相似,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下降了0.32℃。
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理層面上來看,現代人與古代人并不相同。我們的居住環(huán)境、生活條件等都發(fā)生了改變,包括家中的溫度、與微生物的聯系以及獲得的食物等。因此可以說,人們在生理上依然處于物種演化的過程中。此外,炎癥與體溫變化密切相關,醫(yī)學進步使慢性感染減少,這些都可以解釋為什么人類的平均體溫低了一點。不過,如果社會整體健康水平下降,那么人類的平均體溫或許又會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