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時,當?shù)弥袊淖樞虮唤?,為維護國家的地位、榮譽和尊嚴,梅汝璈脫下了法袍。在他的堅持下,中國拿回了應得的席位,并最終將7名戰(zhàn)犯送上了斷頭臺,為死去的同胞討回了一個公道。
1937年12月13日,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至少30萬人遇難,掀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頁。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我們通過4個故事,感受中華民族的頑強、堅韌與不屈。
以“全體戰(zhàn)死”為口號,一直血戰(zhàn)到最后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兵分三路攻占南京,南京城東南的光華門巍然佇立。那里是當年最激烈的戰(zhàn)場,日軍連續(xù)使用大炮轟擊城墻,試圖打開突破口沖進城內(nèi),卻屢次被擔任光華門防務的教導總隊謝承瑞團和第87師259旅等部擊退。
為了奪回城門、堵住城墻缺口,整排、整連成建制的中國官兵前赴后繼,在短短數(shù)小時內(nèi)壯烈犧牲。謝承瑞在給身處武漢的妻子的信中寫道:“中樞決意守城,余意甚慰。殺敵效命,在此一舉……此次戰(zhàn)爭,造出多少世間慘事。期望倭寇早日肅清,山河亦然無恙?!?/p>
戰(zhàn)斗一次次打響,謝承瑞因燒傷而發(fā)起高燒,但他依然堅守在城頭督戰(zhàn)。直到司令部轉(zhuǎn)達了撤退命令,已經(jīng)陷入昏迷的謝承瑞在紛亂中不幸壯烈犧牲。光華門一戰(zhàn),據(jù)日軍第6師團戰(zhàn)史記載:“敵人是以‘全體戰(zhàn)死為口號,一直血戰(zhàn)到最后?!?/p>
這是英勇不屈的中華民族面對侵略者的入侵,他們前赴后繼、萬死不辭。
身中37刀成為“活證據(jù)”,生死訴訟只為侵略者承認罪行
日軍侵占南京后,李秀英因懷有7個月的身孕,只能與其父在地下室避難。喪心病狂的日本兵闖進地下室,企圖強奸李秀英。性格倔強的她與3個日本兵殊死搏斗,臉上、身上、肚子上被刺了37刀。
日本兵走后,她經(jīng)過醫(yī)生搶救雖保住了性命,腹中的胎兒卻不幸流產(chǎn)。李秀英成為戰(zhàn)后第一位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幸存者,她向世人展示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每一次講述,都等同于將她內(nèi)心的傷疤一次次無情地揭開,只為討回應有的公道。然而,李秀英沒有等到勝訴判決書的那一天,便永遠離開了人世。
“那么多的罪行罪證他們不承認,我這口氣咽不下去?!边@是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019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認了一份內(nèi)容為“70名士兵需要1名慰安婦”的秘密文件。這場斗爭仍將繼續(xù)下去。
他保護苦難中的百姓,記錄親眼目睹的日軍暴行
有一個德國人的名字被很多中國人熟知。他叫約翰·拉貝(1882-1950),在日軍的屠刀殘忍地揮向南京老百姓的危急時刻,他聯(lián)系了其他十幾名在華外國人,設立了“南京安全區(qū)”,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了棲身之所。
拉貝和日軍斗智斗勇。有一次,他親眼看到幾個日本兵把中國婦女拖到房間里施暴。他不顧個人安危沖上去,從背后抓住日軍的衣服,把他們推了出去。除了全力庇護安全區(qū)的民眾,拉貝還寫了著名的《拉貝日記》,記錄下他目睹的日軍暴行。這本長達2000多頁的日記,被譽為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
2019年,一個南京人在給拉貝的生日信中寫道:“今天的南京,與您55歲生日那天,已然不同。55歲生日那天,您收到了兩輛卡車、100罐汽油、200袋面粉。為了保護戰(zhàn)火中的南京人,面對這些禮物,您說‘消息好得讓人不敢相信!今天的南京,給您的生日禮物,是和平?!?/p>
為了保住國家尊嚴,他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脫下法袍
在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下,積貧積弱的中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貢獻了力量。而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開始了,那就是歷時兩年多的東京審判。
在同盟國設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梅汝璈法官等17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在開庭前遇到了第一個問題:各國法官在法庭審判席上的座位按什么樣的順序安排?照常理說,法官們的席次應以受降簽字的先后為序:美、中、英、蘇、法。然而,庭長、澳大利亞法官韋伯,在法官會議室宣布入場行列及坐席的順序是:美、英、中、蘇、法,并說這是經(jīng)過盟軍最高統(tǒng)帥同意的。
梅汝璈認為,此事關系到國家的地位、榮譽和尊嚴。他脫下法袍說:“對中國人來說,審判日本戰(zhàn)犯是一件非常沉重、嚴肅的任務。中國是受日本侵略最慘烈、抗戰(zhàn)最久、犧牲最大的國家。在審判日本戰(zhàn)犯的國際法庭里,中國應有的席位被降低,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他的堅持下,中國拿回了應得的席位。之后,東京審判對南京大屠殺慘案進行了專案審理。最終將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廣田弘毅等7名戰(zhàn)犯送上了斷頭臺,為死去的同胞討回了一個公道。
在梅汝璈故居,他在東京審判時寫下的名句被貼在墻壁上:“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于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p>
80多年前發(fā)生在南京城的慘案,和一個偉大民族的英勇、堅韌與包容以及世界人民對和平的向往,將永遠被銘記。
(新華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