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盼 王明霞 王月麗
【摘 要】目的:探討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開展康復護理對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98例腦梗死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9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康復護理,對比兩組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變化。結果:Barthel指數與CSS卒中量表評估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前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無明顯差異,經過護理后,觀察組Barthel評分明顯升高,CSS評分明顯降低,兩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腦梗死患者開展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提升康復水平,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腦梗死;康復護理;生活能力;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1
我國腦梗死發(fā)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居首位,隨著現代醫(yī)學技術的進步,雖然腦梗死診治水平不斷進步,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但是仍有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出現不同程度功能障礙,完全或部分喪失生活能力[1]。腦梗死患者在治療后往往需要接受長期的康復護理才能逐漸恢復正常運動能力,對于改善機體各項功能、減輕家庭負擔具有重要意義[2]。我院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開展康復護理,取得理想效果,現報告如下,希望為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開展研究,選擇98例腦梗死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首次發(fā)病,將昏迷、存在精神疾病者剔除,患者在研究開始前簽署知情同意書。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觀察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45-77歲,平均(65.32±8.19)歲,合并癥:高血壓19例,高血脂13例,糖尿病8例,梗死面積(0.92±0.21)cm2,對照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46-75歲,平均(66.17±7.22)歲,合并癥:高血壓18例,高血脂11例,糖尿病7例,梗死面積(0.90±0.35)cm2,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在急性期均接受基礎治療,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d,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20mg/d,隨餐服用,根據病情選擇介入治療或溶栓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監(jiān)測生命體征,對患者開展用藥宣教,觀察服藥反應等,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開展康復護理:(1)體位訓練:發(fā)病后早期患者大部分時間臥床,每隔2h需要協(xié)助患者翻身、叩背,早期體位以仰臥位、患側臥位為主,在體位變換過程中避免出現牽拉、拖拽等粗暴行為,以免對患者造成傷害。鼓勵患者保持坐位,穿衣先穿患側,再穿健側,脫衣順序相反,使患者嘗試生活自理。(2)肢體功能訓練:按摩患肢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免關節(jié)痙攣、僵硬,重點鍛煉髖關節(jié)、肘關節(jié)、手指關節(jié)等,從大關節(jié)到小關節(jié),逐漸增加關節(jié)活動時間。被動訓練后鼓勵患者借助輔助工具進行主動訓練,床邊坐立懸腿,攙扶患者在床邊扶欄活動,時間從2min逐漸延長至5min、10min,之后進行站立平衡訓練,患者可平穩(wěn)站立后嘗試原地踏步、邁腿,指導患者找穩(wěn)重心緩慢移動步子。(3)語言功能訓練:對失語者需要開展語言功能訓練,在訓練開始引導患者作噘嘴、鼓腮等動作,增強表情肌控制力,待患者面部肌肉及口舌功能恢復后再教授簡單發(fā)音,從單個發(fā)音過渡到詞組、整句,患者主動發(fā)音后多與其溝通交流,強化聽、讀、寫訓練,最大限度恢復語言功能。
1.3 觀察指標? (1)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兩組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分值越高則功能障礙越輕。(2)神經功能:采用CSS卒中量表評估兩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45分,分值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處理兩組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說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2.2 兩組神經功能評分對比
3 討論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急重癥,經過溶栓和介入治療后,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進展,防止進一步神經功能損害,但是受部分細胞已發(fā)生不可逆損傷影響,仍然會在肢體功能、語言功能上出現減退現象。近年來研究發(fā)現,開展早期康復護理能夠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幫助患者重建肢體和語言功能,從而調整身體功能[3]。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經過康復護理后,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P<0.05)。腦梗死后最常見的生理損傷是肢體功能障礙,早期康復護理對于減輕患者殘疾程度,促進生活自理能力恢復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康復護理宜早不宜遲,但也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查閱患者資料,結合檢查結果、臨床癥狀、體征等進行綜合評估,待患者病情無進展,各項體征穩(wěn)定后再安排康復訓練,確定康復護理時間和康復護理計劃??祻妥o理需要有步驟、有計劃的進行,遵循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4]。
總之,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提升生活能力,改善神經功能,是一種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的護理模式,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喬秀頎,耿秀蘋.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23(S2):323-325.
孟曉旭,朱浩猛.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19(03):444-447.
王璐.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狀態(tài)及神經功能的優(yōu)化作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73):253+256.
夏結婷,羅碧嫦,黎綺儀.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8,15(14):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