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琦
王力先生是廣西博白縣人,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和詩人。在國內外久負盛名。由于我對文學的愛好,早在中學時期,就讀過他的一些書,上大學后上詩詞課,每當老師提到王力這個名字,我都為廣西出了這么一位文化名人、語言學大師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
近些年我潛心從事桂學研究,對廣西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作了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和解讀,對王力先生的生平事跡有了更進一步地深入了解。那年在修建桂學園時,我們把王力先生作為桂學代表人物,為他立了一尊銅質雕像。
幾十年來我有一個習慣,當有感情想傾吐時常常求助于紙筆。我與王老先生屬隔代廣西人,他是老前輩,客家人,我母親也是客家人,我與王力先生算是半個客家鄉(xiāng)親,可惜我們從未謀面。也許是對王力先生的崇拜和敬慕,總想寫一篇紀念他的文章,一直未及動筆。正好自治區(qū)政協《文史春秋》為紀念王力誕辰120周年籌備???,編輯部來電向我約稿,盡管要稿的時間很急,我還是滿口答應,暫時把手頭其他事先放下,專心醞釀此稿。
王力先生,字了一,于1900年8月10日出生在博白縣一個普通的家庭,天資聰穎且勤奮好學,14歲那年因家境貧寒輟學在家自學。24歲獨自到上海,先后入南方大學、國民大學學習,26歲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1927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后回國,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文學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等職。他從事中國語言學研究逾半個多世紀,在漢語語法、音韻學、詞匯學、漢語史、語言學史等領域有獨到見解和諸多突破。撰寫了近1000萬字的學術論著,出版專著40多部,發(fā)表論文200多篇,在國內外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王力先生一生還致力于語言學教育事業(yè),在半個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yǎng)了一批批語言學專門人才,為我國語言學事業(yè)的研究與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廣西自古雖然是窮鄉(xiāng)僻壤,但仍出了不少名人志士,文人墨客,近代王力先生便是杰出代表。一個能孕育豐富、充沛的文化碩果的民族,必然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精神昂揚的人民,培育出杰出的人才!歷史事實增添了廣西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與自豪!
自從我走上文學之路之后,讀過不少王力先生的散文和詩歌,特別是他抗戰(zhàn)時期的詩文。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和散文大都收集在《龍蟲并雕齋詩集》《王力詩論》與《龍蟲并雕齋瑣語》里。瀆王力先生的書感覺特別津津有味,因為除了給人以理性的享受之外,還有一種不可言狀的人生感悟與真實生活的回味。王力先生無心當作家,做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讀了使人心悅減服。他早年在法國曾用舊體詩翻譯過《惡之花》,在譯序中寫道:“為信詩情具別腸,平生白戒弄詞章”,他還常說:“會講格律的人白己不一定是詩人,正如同會講運動規(guī)則的人不一定是運動健將一樣。”暮年他依然感嘆“白愧庸才無寸功,不圖垂老受尊崇?!蓖趿ο壬且晃辉趪鴥韧庀碛泻芨呗曌u的語言學大師、散文家、詩人,曾被譽為抗戰(zhàn)時期學者散文三大家之一。但他卻如此謙遜虛懷,我們?yōu)樗@種高尚品質深感敬佩!
王力先生白幼即誦讀唐詩、練習書法,寫得一手好字,所遺手跡,白成風格。王老書法既繼承傳統(tǒng)書法筆法章法工整秀麗的書風,又獨具學者書家精致典雅的個性。樸質而不拘謹,灑脫而有法度。據說他的講義全用工整的蠅頭小楷寫成,一筆一畫都是功夫,一招一式都是積累。愛好書法的人都知道,書寫蠅頭小楷是件難事,王老先生能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下來,可見功底不淺,毅力非凡。每個字里都透出他對治學和育人的敬業(yè)與刻苦。
1984年,王老先生已84歲高齡,應邀回廣西為桂林寫下138字的長聯:
甲天下名不虛傳:奇似黃山,幽如青島,雅同赤壁,佳擬紫金,高若鷲峰,穆方牯嶺,妙瑜雁蕩,古比虎丘。激動著倜儻豪情,志奮鯤鵬,思存霄漢,目空培凄,胸滌塵埃,心曠神怡消塊壘: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獨秀,探隱七星,寄傲伏波,放歌疊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賞雨花橋,賦詩蘆笛。引起了聯翩遐想,農甘隴畝,士樂縹緗,工展鴻圖,商操勝算,河清海晏慶升平。
此聯后在《北京日報》登載,得到眾多學術和楹聯書法界的學者書家的好評。桂林市園林部門用木料精工雕刻此聯置于七星公園月牙山小廣寒樓門前廊柱上,但凡看過這副長聯的人,都贊不絕口。長聯把桂林的自然景觀和今日之風貌贊美得淋漓盡致。上下聯不論內容、詞句、韻律、對仗都非常工整,書法遠看清麗而大方,近賞瀟灑而自然。從中不難看出王力先生在詩詞、書法和楹聯方面深厚的功底,也體現出他對家鄉(xiāng)的深愛之心,懷念之情,這是他留給家鄉(xiāng)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鄉(xiāng)梓之愛,人皆有之。王力先生對廣西的深切情懷常流露于文字之中,寫有不少佳作詩篇。鄉(xiāng)愁是中國文化中最深厚也最動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根。王力先生的一些作品,表現出一種久遠的鄉(xiāng)愁情懷,不衰的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值得我們每個廣西人的敬畏與學習。
魯迅先生說過,什么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踩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王力先生是一個從南流江畔走出來的年輕人,之后能走進世界語言學那座金碧輝煌的學術殿堂,成為一代宗師,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是他艱苦奮斗,刻苦鉆研,勇敢攀登,不懈追求的結果。早期他為養(yǎng)家糊口,長年在外鄉(xiāng)教書,后來到外求學都省吃儉用。1927年去法國留學,由于是白費留學,加上家底并不殷實,在巴黎面臨著生存問題。后在恩師和朋友大力推薦和幫助下,為出版社翻譯、給雜志社撰稿,以賣文稿換錢,走上一條勤工儉學之路??梢哉f,王力先生是依靠著書的稿酬,支付留法的費用,一年內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12部譯作。據有關統(tǒng)計資料介紹,王力先生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譯作達17種之多。也正因他譯作之高產,成為1930年代著名的文學翻譯家。雖然有此成就,但文學翻譯只是他的副業(yè),其語言學研究的主業(yè)并沒有荒廢。他以驚人的毅力和才智于1932年順利地拿到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王力先生刻苦鉆研學術的韌勁,在學術界是出了名的。對時間他是分陰必惜,生活節(jié)奏明快緊湊,但又從容不迫。每天只要沒有學術活動,就一頭鉆進書房伏案筆耕,持續(xù)工作10多個小時。有學生問他,如何能寫出那么多宏富著作,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天才,不如說是勤奮造就學問?!闭缙堊铀裕骸笆郎蠜]有多少不懶惰的人,那些勤奮的人,都是一些意志力量在推動他們?!蓖趿ο壬囊簧?,是奮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成功的一生!
耄耋之年,王老先生依然寶刀不老,照舊每天堅持工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佳作迭出。1983年5月,王老已83歲高齡,中華書局約請他編寫一部《古漢語字典》,他很樂意地接受了。每天堅持用毛筆在八開稿紙上字斟句酌,開始每天能寫兩三千字,后來因患了白內障,只有借助高倍放大鏡,每天才能寫上一千來字。他常對身邊的人說,暮年逢盛世,人生大快意事。他說還有好多書要寫,可以再出100本書,真想多活幾年?。∵€寫詩自勉:“漫道古稀加十歲,還將余勇寫新篇?!泵總€人都希望能夠長壽,可惜歲月不饒人。王老先生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國家和民族文化事業(yè),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體現了中華民族一代文化精英勇于擔當,敢于探索,樂于奉獻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他們的精神、氣度和胸懷,將立之當世,傳之后人,永遠激勵中華兒女去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更加輝煌的明天!
王力先生1986年5月在北京病逝。他臨終前囑咐子女:“要為國家,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要把為人類造福當作最大的樂事,最大的幸福?!蓖趿Ξ吷铝τ谥R創(chuàng)造,以別開生面的研究,用永不止步的創(chuàng)造力,用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端正的學風,鑄造了一座令人無比敬仰的學術豐碑,最終撐起了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在于突破局限進行超越,而這需要敢于追求的勇氣,更需要開拓思維的智慧。今天我們紀念王力先生,就要學習他這種無私無畏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學術追求,從平凡中發(fā)現偉大,在質樸中發(fā)現崇高,在荒野中尋覓珍貴,以他為榜樣,為國家和民族積極進取,淡泊名利,以勇于開拓的志氣、勇氣、靈氣和銳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多貢獻!
(作者為自治區(qū)黨委原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