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宋詞》作者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

      2020-05-15 02:10:06婁欣星
      臺州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婁欣星

      (臺州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由唐圭璋主編,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的《全宋詞》于199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共計五冊,收入宋詞作者1 400余人。書中對作者籍貫的著錄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著錄籍貫,并注明現(xiàn)今地名或所屬省級行政區(qū)域,如和峴,“開封浚儀(今開封)人”;寇準,“華州下邽(今陜西省)人”。二是著錄籍貫的同時也寫明作者后期寓居地或遷徙地,如俞紫芝,“金華人,流寓揚州”;韓駒,“仁壽人,徙汝州(今河南臨汝)”;葛立方,“丹陽人,徙吳興(今浙江?。薄H侵洿笾聟^(qū)域,如朱耆壽,“閩人”;詹玉,“古郢(今湖北?。┤恕?。四是著錄籍貫,但未注明現(xiàn)今地名或所屬省級行政區(qū)域。如陳堯佐,“閬中人”;潘閬,“大名人”。五是籍貫和所屬省份無考的,則闕如,如邵懷英,“字里不詳”;孫浩然,“不詳其人”。

      據(jù)統(tǒng)計,《全宋詞》中屬現(xiàn)今省級行政區(qū)域的作者共計820人,包括有籍貫的807人,無明確籍貫的13人。無明確籍貫的作者分別是朱耆壽,“閩人”;閻蒼舒,“蜀人”;張镃,“西秦(今陜西?。┤恕?;林表民,“東魯(今山東省泛稱)人”;劉震孫,“蜀人”;牟巘,“其先蜀人”;陳詵,“湘(今湖南?。┤恕?;張樞,“西秦(今陜西?。┤恕?;劉鑒,“江西人”;王洧,“閩人”;羅志仁,“涂川(在今江西省)人”;楊樵云,“涂川(在今江西?。┤恕?;黃子行,“修月(今江西?。┤恕?。籍貫和所屬省份無考闕如的作者共582人。

      本文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全宋詞》中有籍貫著錄的820位作者地理分布進行分析,并運用GIS軟件技術可視化呈現(xiàn)了《全宋詞》作者地理分布與密度,以此為基礎探尋《全宋詞》作者地理分布的特點及成因,以期推進全宋詞的研究。

      一、《全宋詞》作者的省級分布

      正如洪邁《容齋隨筆》所言:“宋受天命,然后七閩二浙與江之西東,冠帶詩書,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保?]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人才之盛,表現(xiàn)在宋詞作者數(shù)量上,就占到全國宋詞作者總數(shù)的58%。緊接其后的是江蘇、河南、四川、安徽、山東等省市。由此可知,宋詞創(chuàng)作重心集中于以兩浙、江西、福建為主的東南地區(qū),見表1。

      表1 《全宋詞》作者省級行政區(qū)域分布表① 這里僅對820位有省級行政區(qū)域的作者進行統(tǒng)計。

      《全宋詞》作者在全國各省的分布數(shù)量以浙江最多,共有191人。唐代之后,文化重心逐漸由北向南轉移,并且在南宋完成。這種轉變加速了東南文化的發(fā)展,其中浙江文化的發(fā)展尤為突出。浙江秀美的自然山水、豐厚的人文底蘊以及佛道共生的宗教環(huán)境孕育出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宋詞作者的大量出現(xiàn)可想而知。此外,這也與南宋遷都臨安有很大關系。政治重心的轉移,勢必對當時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產生影響,大批文人集聚于都城周圍,形成了一個更有力的文化增長點。

      排列第二位的是江西,共165人。自唐代以來,江西文人輩出,唐宋散文八大家,宋代六位,江西人就占了三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皆為一代文宗。據(jù)統(tǒng)計,宋代江西作家共約1 376人,其中有682位進士[2],產生了近140個文學家族??梢哉f,兩宋時期是江西文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涌現(xiàn)了諸多當時文壇一流大家,形成了宋代“江西文學現(xiàn)象”。黃次山《重刻臨川文集序》中曾論及這一現(xiàn)象:

      江西士大夫多秀而文,挾所長與時而奮。王元之、楊大年篤尚音律,而元獻晏公臻其妙;柳仲涂、穆伯長首唱古文,而文忠歐陽公集其成。南豐曾子固,豫章黃魯直,亦所謂編之乎詩書之冊而無愧者也。丞相旦登文忠之門,晚躋元獻之位,子固之所深交,而魯直稱為不朽。[3]

      江西文學現(xiàn)象的產生與江西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有著密切關系。吉州、饒州、洪州、撫州等地物產豐富,經濟發(fā)達,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定,人口繁衍,為文化繁榮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此外,江西又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閩越等地的交通要道,擁有完善的交通網(wǎng)絡,素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這也為宋代江西濃厚文化氛圍的形成,文人之間的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位是福建,“閩中山水之聚,水甘而山秀,居民之域,旗劍排空,人天在鑒,能使過者皆欲寓焉……自有宋,閩中之士始大振發(fā)?!保?]山水奇秀的福建至宋代才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昌盛景觀,被譽為“今東南全盛之邦”[5],特別是在教育上,形成了官學與私學并行發(fā)展的格局。宋代福建書院有85所[6],居于浙江和江西之后,位列全國第三。在此濃厚讀書風氣的影響下,閩人“多向學,喜講誦,好為文辭,登科第者尤多”[7],共產生了115個文學家族[8]。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排在第六位的四川。宋代四川文化的突出成就就是文學發(fā)達,文人層出不窮。川蜀地區(qū),分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其中成都府路、梓州路文化相對發(fā)達,與東南相近。宋高宗曾指出:“蜀中多士,幾與三吳不殊。”[9]成都府歷來是西南文化中心,《宋史·地理志》高度評價其文化狀況:“庠塾聚學者眾……文學之士,彬彬輩出焉?!保?]“蜀人大抵善詞筆”[10],眉州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就是宋代詞壇的千古名家,不僅一門風雅,更是培養(yǎng)了一大批文壇后學,在文學史上產生了極大影響。

      二、《全宋詞》作者的縣級分布

      從《全宋詞》作者籍貫(以縣為單位)的分布來看,宋詞作者數(shù)量10人及以上的縣共20個,依次為廬陵、錢塘、開封、金華、烏程、鄞縣、建陽、臨川、成都、崇安、永嘉、建安、邵武、鄱陽、山陰、南豐、洛陽、眉山、蘇州、西安。其中,浙江7個,江西4個,福建4個,河南2個,四川2個,江蘇1個,除河南與江蘇之外,其余皆是南方府縣??芍?,《全宋詞》作者集中于以廬陵、錢塘、建陽為主的東南地區(qū);以開封、洛陽為主的中原地區(qū);以成都、眉山為主的四川地區(qū),見表2和圖1。

      表2 《全宋詞》作者籍貫分布表① 同一籍貫下10位作者以下的略去。

      圖1 《全宋詞》作者籍貫地理分布密度圖③ 如圖所示,圓圈代表各分布點,圓圈越大代表各分布點作者人數(shù)越多,圓圈越密集代表作者分布越密集。各分布點數(shù)量詳見表2。

      排在第一位的是廬陵,據(jù)萬歷年間《吉安府志》記載:“廬陵古揚州地,為縣始于秦,漢季升為郡。至隋改廬陵郡為吉州,改石陽為廬陵??h治所屢移矣。而疆域之廣六百余里,咽喉荊廣,唇齒淮浙,相地度勢,設險隘以為捍御,覘形勝者曰:吉安于江西為劇郡,廬陵于吉安為劇縣?!弊郧亟ㄖ埔詠?,廬陵依靠其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經歷西晉永嘉之亂、唐代安史之亂以及晚唐、宋易代之際的大量中原之民南遷,社會經濟文化逐漸走向昌盛。到了宋代更是名士薈萃,歐陽修、楊萬里、文天祥、胡銓、周必大、劉辰翁等著名文人皆出自于此。廬陵文化在宋代的興盛是建立在南北文化交融基礎之上的,形成了中原儒學與南方地域文化性格的融合局面。特別是以血緣為單位的中原宗法制在廬陵得以延續(xù),在家族教育、書院教育以及科舉教育的共同影響之下,兩宋300多年江西所產生的5 238位進士中,廬陵就有959位,名列江西第一??上攵?,廬陵文教之盛。宋朝開國以來的第一大詞家歐陽修,被譽為是繼往開來的領袖人物,不僅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而且對詞風也進行了變革。一方面擴大了詞的抒情性,用詞來書寫日常生活與人生體會,將其樂觀曠達的士大夫情懷融入詞作中,極大拓展了詞的境界;另一方面借鑒民歌“定格連章”等創(chuàng)作手法,大力創(chuàng)作連章組詞與慢詞,增加了詞的通俗性,造就了其詞清新明暢、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八未?、詩、詞,皆奠自六一,文改駢為散,詩清新,詞開蘇、辛?!瓪W則奠定宋詞之基礎。蓋以文學不朽論之,歐之作在詞,不在詩文。”[11]歐陽修雅俗共賞的詞創(chuàng)作在詞史發(fā)展轉型時期起到了引領風氣、開拓新路的關鍵作用,直接影響了其周圍以及后世一大批詞人的創(chuàng)作。廬陵較有名的詞人還有劉弇、歐陽珣、周必大、楊炎正、彭叔夏、朱渙、胡翼龍、劉辰翁、鄧剡、趙文、王炎午、劉將孫等。其中周必大官至吏部尚書、樞密使、左丞相,著有《平園集》。劉辰翁繼承蘇辛豪放詞風,注重展現(xiàn)其英雄失意的悲壯感情,著有《須溪集》。鄧剡歷官禮部侍郎,著有《中齋集》。

      排在第二位的是錢塘。早在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就置錢唐縣。自宋初,錢塘更有“東南形勝,三吳都會”之美稱。南宋紹興八年(1138)定都臨安府,治所即在錢塘。“都城內外,自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余鄉(xiāng)校、家塾、舍館、書會,每一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12],錢塘以其處于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位置,為人才的造就產生了積極影響。詞人以婉約派集大成者周邦彥為代表,“前收蘇、秦之終,后開姜、史之始”[13]3787,詞風渾厚典麗,開創(chuàng)了格律詞派的先河,在宋代詞史上具有結北開南的重要地位。錢塘較有名的詞人還有錢惟演、林逋、元絳、沈括、韋驤、沈晦、朱淑真、姚述堯、俞灝、汪元量等。錢惟演曾任右屯衛(wèi)將軍、太仆少卿、翰林學士樞密使、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元絳官工部郎中、參知政事。朱淑真著有《斷腸詞》,其詞“風致之佳,詞情之妙,真不亞于易安”[14]。

      排在第三位是開封。唐以來,開封是中原經濟中心由西北向東方移動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五代時四個王朝定都于開封就是最佳證明。與其他城市遠離政治中心以獲得更多發(fā)展空間不同的是,開封是在戰(zhàn)亂環(huán)境中迅速崛起的,這與其河運、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有關。“大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荊湖之運漕”[15]7649,各種經濟物資與人才資源,無論南下還是北上,都必經開封,使開封牢牢掌控了北宋政治、經濟、文化大權。大量文士應舉集結于開封,其人才集聚力與影響力確立了開封得天獨厚的文學環(huán)境。開封較有名的詞人有蘇舜欽、王詵、時彥、蔡薿、聶勝瓊、張掄、鄭聞、孫惟信等。蘇舜欽,北宋景佑元年舉進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著有《滄浪集》。張掄官至知閣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有《蓮社詞》一卷。鄭聞歷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刑部尚書。孫惟信善雅談,尤工長短句,著有《花翁集》一卷。

      三、《全宋詞》浙江籍作者的分布

      據(jù)上部分作者籍貫分布的分析,可知《全宋詞》作者數(shù)量在省級排名上浙江籍作者位居第一,此部分則主要對《全宋詞》中浙江籍作者的分布做進一步的整理與呈現(xiàn)。

      路府所轄州縣以《宋史·地理志》所錄為準。①據(jù)《宋史·地理志》,臨安府,大都督府,本杭州,余杭郡,下轄縣九:錢塘,仁和,余杭,臨安,富陽,新城,鹽官,昌化。紹興府,本越州,大都督府,會稽郡,下轄縣八:會稽,山陰,嵊,諸暨,余姚,上虞,蕭山,新昌。湖州,吳興郡,下轄縣六:烏程,歸安,安吉,長興,德清,武康。婺州,東陽郡,下轄縣七:金華,義烏,永康,武義,浦江,蘭溪,東陽。慶元府,本明州,奉化郡,下轄縣六:鄞,奉化,慈溪,定海,象山,昌國。瑞安府,本溫州,永嘉郡,下轄縣四:永嘉,平陽,瑞安,樂清。臺州,臨??ぃ螺牽h五:臨海,黃巖,寧海,天臺,仙居。處州,縉云郡,下轄縣六:麗水,龍泉,松陽,遂昌,縉云,青田。南渡后,增縣一:慶元。衢州,信安郡,下轄縣五:西安,禮賢,龍游,信安,開化。建德府,本嚴州,新定郡,本睦州,下轄縣六:建德,淳安,桐廬,分水,遂安,壽昌。嘉興府,本秀州,下轄縣四:嘉興,華亭,海鹽,崇德。由于古今地名多有沿革,《全宋詞》小傳著錄籍貫單位并未完全一致,為便于統(tǒng)計,特界定如下:1、有古今名異而地實同者,如湖州與吳興、霅川;衢州與江山、三衢、一衢;紹興與越州;鄞縣與鄞;嘉興與秀州、檇李等,皆統(tǒng)一合并。2、有明確州縣的歸屬州縣,僅著州府者以其州府治所所在地納之,如著錄杭州者并入錢塘;著錄湖州、霅川、吳興者,皆并入烏程;著錄紹興、越州者,皆并入會稽;著錄婺州者并入金華;著錄四明者并入鄞縣;著錄溫州者并入永嘉;著錄衢州、江山、三衢、一衢者,皆并入西安;著錄睦州者并入建德等。3、有次于州縣之單位者,皆計入州縣統(tǒng)計,如于潛歸于臨安,剡溪歸于嵊,嚴陵歸于桐廬,括蒼歸于麗水等。數(shù)據(jù)結果及可視化呈現(xiàn)如表3、圖2所示:

      表3 《全宋詞》浙江籍作者分布表

      圖2 《全宋詞》浙江籍作者地理分布密度圖② 如圖所示,圓圈代表各分布點,圓圈越大代表各分布點作者人數(shù)越多,各分布點數(shù)量詳見表3。

      由表3和圖2可知,第一,從《全宋詞》浙江籍作者總數(shù)來看,湖州數(shù)量最多,其次為臨安、婺州、紹興、慶元,數(shù)量皆超過20;瑞安、臺州、婺州、衢州,數(shù)量超過10;處州、嘉興、建德數(shù)量最少。第二,浙東(含婺州、紹興、慶元、瑞安、臺州、衢州、處州六府,共123位)作者數(shù)量多于浙西(含湖州、臨安、嘉興、建德四府,共68位)近一倍。婺州與紹興為浙東作者主要分布點,湖州與臨安為浙西作者主要分布點。第三,臨安、紹興、慶元、瑞安、臺州等沿海地區(qū)作者數(shù)量明顯占優(yōu)勢,湖州與婺州是內陸作者數(shù)量最多者。第四,具體州縣上,以錢塘、烏程、金華三縣最多,其次是鄞縣、永嘉、西安、山陰等,且都是各府治所所在地。

      湖州在《全宋詞》浙江籍作家中數(shù)量居首。作為東南名郡,湖州不僅物產豐富“物土所產,雄于楚越,雖臨淄之富不若也。其冠簪之盛,漢晉以來敵天下三分之一”[15]5372,而且“山水清遠,其民足于魚稻蒲蓮之利,寡求而不爭?!彩乜ふ?,率以風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16],足見湖州之文風雅韻。唐宋以來,湖州一直是文人才士的集聚之地。本土文人如沈約、孟郊、皎然、葉夢得、張先等,為官者如謝安、王羲之、顏真卿、杜牧、蘇軾等。唐代中葉,誕生了以顏真卿、皎然為中心的湖州文人集團[17],參與集團唱和的文人多達200余人,唱和之作更結集為《吳興集》十卷,形成了當時除長安之外的又一文學活動中心??梢哉f,宋代湖州之所以詞人云集,創(chuàng)作之風盛行,與歷史上湖州文人唱和的傳統(tǒng)有著內在聯(lián)系[18]。在湖州籍詞人中,張先的創(chuàng)作最多,影響也最深。其大量使用題序,以真實情事入詞的手法,在詞史上可謂是古今一大轉移。詞風上承晏殊、歐陽修,同時期與柳永并馳,向下“則為秦、柳,為蘇、辛,為美成、白石,發(fā)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保?3]3782其發(fā)起的前六客之會成為文壇佳話,后世文人競起和之。其后在蘇軾引領下,又有后六客[19]之會,前后六客詞就是宋代湖州詞人群體游覽名勝,相互酬唱,吟詠湖州山水人情的明證。其后,王十朋三客、十客、十二客等唱酬再掀文會高峰,由此形成了湖州詞史上的創(chuàng)作高潮。較有名的詞人有葉清臣、朱服、劉燾、葉夢得、劉一止、沈與求、葛郯、沈瀛、沈端節(jié)、吳淵、吳潛、章謙亨、嚴抑、沈長卿、芮燁、王孝嚴等。葉夢得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著有《石林集》。沈與求歷知潭州、鎮(zhèn)江府、荊湖南路、兩浙西路安撫使,除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著有《龜溪集》。吳淵累官直煥章閣、江西安撫使、兵部尚書、進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著有《退庵集》。

      臨安居第二,其下轄錢塘,仁和,余杭,臨安,富陽,新城,鹽官,昌化九縣,僅錢塘縣就有22位作者入選《全宋詞》,其次是臨安縣4人,仁和縣1人,余杭縣1人,富陽縣1人。這與臨安歷史悠久的人文傳統(tǒng)以及作為南宋都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位置有很大關系。宋室南渡,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師開封的貴族士大夫及居民大量遷移到臨安府,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隨之陡然提高。歐陽修曾評價當時臨安府發(fā)展盛況:“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為一都會……今其民幸富完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余萬家。”[20]臨安最具代表性的商業(yè)性娛樂場所“瓦子”“勾欄”等大量出現(xiàn),為詞的創(chuàng)作和興盛提供了絕佳的環(huán)境。

      婺州居第三,這得益于婺州源遠流長的人文傳統(tǒng)。宋代以來,金華逐漸成為學術重鎮(zhèn),眾多學派在此形成與發(fā)展。

      宋南渡后,東萊呂氏紹濂、洛之統(tǒng),以斯道自任,其學粹然,一出于正;說齋唐氏,則務為經世之術,以明帝王為治之要;龍川陳氏又修皇帝王霸之學,而以事功為可為?!划攨问稀⑻剖?、陳氏并起也,新安朱子方集圣賢之大成,為道學之宗師,于三氏之學有異同。其門人曰勉齋黃氏,實以其道傳之北山何氏,而魯齋王氏、仁山金氏、白云許氏以次相傳,自何氏而下,皆吾婺人。[21]

      各學派著書立說,互相爭鳴,形成了諸多文人群體,共同營造了金華良好的學術風氣。婺學首推呂祖謙,與朱熹、張拭齊名,時稱“東南三賢”。朱熹在金華的后學則有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即世稱“金華四先生”。詞人中較為著名的是陳亮,作為南渡詞人的代表,繼承了辛棄疾的愛國豪放詞風,抒發(fā)對故國的哀思、現(xiàn)實的批判以及自己的遠大志向。如《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育穹拜,曾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22]

      這首詞是陳亮以詞代論的重要代表,上闕諷刺批判了朝廷屈辱議和的舉措,下闕以古論今,以慷慨激昂地反問,論說自己的觀點和志向,展現(xiàn)了作者“堂堂漢使”的正氣凜然與“萬夫雄”氣概,抒發(fā)了收復中原的壯志豪情。

      婺州較有名的詞人還有呂本中、鄭剛中、潘良貴、曹冠、范端臣、葉秀發(fā)、王埜、馬光祖、王同祖等。呂本中歷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著有《東萊集》《紫微詞》。鄭剛中歷秘書少監(jiān)、四川宣撫副使,著有《北山集》。曹冠居秦檜門下,為十客之一,著有《燕喜詞》。

      紹興居第四,古越州之地,始建于公元前490年;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下詔改元紹興,并升越州為紹興府,下轄會稽、山陰、嵊、諸暨、余姚、上虞、蕭山、新昌八縣。會稽與山陰是紹興詞作者人數(shù)最多的縣,分別有7人與10人。南宋以前,紹興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乾元元年(758),浙江東道節(jié)度使駐越州,轄越、睦、衢、婺、臺、明、處、溫八州。北宋熙寧七年(1074),設兩浙東路駐越州,轄越、婺、衢、明、臺、處、溫州。自南宋遷都臨安,浙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位置遂移向臨安,這也是紹興詞人位列浙江第四的原因之一。宋代紹興詞學的興盛與文人群體的活躍有關,包括以山陰陸氏、天樂李氏和吳越錢氏為代表的家族型,以新昌石氏和山陰楊氏為代表的詩友型,以越中詩社、汐社為代表的結社型三大文人群體?;蛲ㄟ^血緣姻親的聯(lián)系,以詩詞傳家的方式培養(yǎng)家族后代;或以文酒詩會為中心,促進文人之間交往過從;或通過結社的形式,以社團管理模式開展成員之間的唱和交流,這些都為宋代紹興地域文化的興盛與傳播起到了極大影響。紹興最具影響力的詞人非陸游莫屬,其詞以書寫愛國情懷,抒發(fā)壯志未酬的感慨為主,既有清麗纏綿的婉約派詞風,也有激蕩雄渾的豪放之作。紹興較有名的詞人還有李光、高似孫、蘇泂、尹煥、陸叡、王沂孫等。李光歷官至參知政事,有著《莊簡集》。王沂孫與周密、張炎、蔣捷并稱“宋末詞壇四大家”,尤擅詠物詞,“托一隸事處,以意貫串,渾化無痕”[23],“詞法之密,無過清真。詞格之高,無過白石。詞味之厚,無過碧山?!保?3]3808有詞集《碧山樂府》,一稱《花外集》。

      宋代由于南北方獨特的政權形勢變化,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分期與地域分野。本文通過對《全宋詞》作者地理分布的考察,對宋詞作者分布的地域特色進行了精確的數(shù)據(jù)分析以及基于數(shù)據(jù)之上的可視化呈現(xiàn),從而獲取了一些更為明確的結論:第一,《全宋詞》作者的地理分布,從省級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北宋政權中心及所轄腹地:以河南、湖北、湖南為主;南宋政權中心及所轄腹地:以浙江、江西、福建為主??傮w而言,作者分布重心由北向南移,最后形成以東南地區(qū)為中心的宋詞創(chuàng)作。第二,從縣級分布來看,《全宋詞》作者集中于三大板塊:以廬陵、錢塘、建陽為主的東南地區(qū);以開封、洛陽為主的中原地區(qū);以成都、眉山為主的四川地區(qū)。廬陵、錢塘、開封、金華、烏程占據(jù)前五,開封作為北宋政權中心仍然保持其一定文化優(yōu)勢。第三,從《全宋詞》浙江籍作者的分布情況來看,湖州、臨安、婺州三府總量最多,具體州縣上,則以錢塘、烏程、金華、鄞縣、永嘉、山陰、西安為主要分布點。由此看來,《全宋詞》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視化呈現(xiàn),不僅能使我們對宋詞作者的地理分布獲得更為明晰的認識,也能幫助我們更加有效地從地域性角度研究宋詞的創(chuàng)作隊伍以及宋詞發(fā)展的歷史。

      阳谷县| 临西县| 昌乐县| 平湖市| 新津县| 宕昌县| 彰武县| 临夏市| 海城市| 吉隆县| 渝中区| 合江县| 望都县| 敖汉旗| 宁阳县| 湖州市| 壶关县| 红原县| 山东省| 吉木萨尔县| 神木县| 灵山县| 雷波县| 郴州市| 孟津县| 邯郸市| 南皮县| 辽宁省| 吴旗县| 平遥县| 宜川县| 绿春县| 达孜县| 青河县| 岳阳市| 都兰县| 新宁县| 景泰县| 龙江县| 云安县|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