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涵,岳巧嫻,許利軍,周榮艷*,陳 燁,陳 輝,張振紅
(1.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動物科技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2.保定市畜牧工作站,河北 保定 071001)
蛋雞在產(chǎn)蛋期存在獨特的骨代謝過程,骨吸收時髓質(zhì)骨被破骨細胞黏附并分解釋放蛋殼形成所需要的鈣[1];骨形成時髓質(zhì)骨吸收多余的鈣,被成骨細胞重建[2]。骨代謝過程中,成骨細胞是主要功能細胞,負責骨基質(zhì)的合成、分泌和礦化,參與骨的形成和重建[3];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為髓質(zhì)骨的主要組成成分,促進成骨細胞的分化和礦化,誘導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對髓質(zhì)骨的黏附,在骨代謝中起重要作用[4-7]。當外源鈣長期供應不足時,骨代謝平衡被打破,髓質(zhì)骨被過度吸收,引發(fā)蛋雞骨質(zhì)疏松癥,造成骨折和癱瘓,降低產(chǎn)蛋性能和經(jīng)濟效益。
褪黑素是由脊椎動物腦部松果體合成分泌的一類吲哚類激素,在機體的代謝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生理學效應[8]。研究發(fā)現(xiàn),蛋雞產(chǎn)蛋率與血液中褪黑素水平呈正相關[9],在飼料中補充褪黑素可增加蛋重并提高蛋雞脛骨和股骨斷裂強度[10],提升蛋雞生產(chǎn)經(jīng)濟效益,但褪黑素提高蛋雞骨骼質(zhì)量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推測可能與成骨細胞分化、增殖和BSP表達水平相關。本試驗通過體外分離培養(yǎng)原代雞成骨細胞,研究褪黑素對雞成骨細胞增殖和分化的影響,為褪黑素調(diào)節(jié)蛋雞骨代謝和產(chǎn)蛋性能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試驗動物15胚齡雞胚(種蛋)10只,不計大小,不分雌雄。試驗過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頒發(fā)的《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
1.2 主要試劑0.25% Trypsin-EDTA(Gibco,US)、青鏈霉素(Gibco,US)、胎牛血清(Gibco,US)、DMEM培養(yǎng)基(Gibco,US)、PBS緩沖液(Gibco,US)、褪黑素(Sigma,US)、Cell Counting Kit-8試劑盒(日本同仁,日本)、瑞氏-姬姆薩復合染液(索萊寶,北京)、茜素紅染色液(索萊寶,北京)、BCIP/NBT堿性磷酸酯酶顯色試劑盒(碧云天,上海)、堿性磷酸酶檢測試劑盒(碧云天,上海)。
1.3 成骨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與純化用酒精浸泡消毒15胚齡雞胚,再用PBS緩沖液清洗以去除殘留酒精;剪開頭部皮膚,取出顱骨,刮去骨膜及骨縫間結締組織,剪成約1 mm×1 mm大小的骨片,并用PBS緩沖液清洗;加入2 mL 0.25% Trypsin-EDTA(1×)進行消化處理(37℃,10 min)后,加入2 mL培養(yǎng)液(10%胎牛血清,1%青鏈霉素)終止消化;將碎骨片均勻鋪于6孔板中,每孔6~7塊,翻轉(zhuǎn)置于培養(yǎng)箱中(37℃,5% CO2,飽和濕度),使骨片貼壁;3 h后轉(zhuǎn)正6孔板,加入2 mL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每3天更換培養(yǎng)液1次,待細胞長滿(約21 d)后傳代培養(yǎng),采用差速貼壁法純化細胞。
1.4 成骨細胞的鑒定
1.4.1成骨細胞形態(tài)學觀察 用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培養(yǎng)成骨細胞形態(tài),以了解其生長狀況。
1.4.2成骨細胞染色鑒定 將純化后的F2代細胞以6×104個/孔接種到6孔板中,每3 d更換1次培養(yǎng)液,待細胞均勻分布、融合度為80%~90%時染色。用4%多聚甲醛固定細胞,0.5% Triton X-100通透處理。
姬姆薩染色:加入瑞氏-姬姆薩復合染液染色2 h;棄染色液,PBS洗3次,在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拍照。
甲苯胺藍染色:加入0.5%甲苯胺藍溶液染色30 min;棄染色液,PBS洗1次;加入0.5%冰乙酸分化1 min;棄分化液,PBS洗3次,在普通相機和倒置相差顯微鏡下拍照并觀察。
堿性磷酸酶(ALP)染色:使用BCIP/NBT堿性磷酸酯酶顯色試劑盒(進行ALP染色。按照商家提供的說明書配制BCIP/NBT染色工作液(現(xiàn)用現(xiàn)配),加入BCIP/NBT染色工作液室溫避光孵育2 h;棄染色液,PBS洗3次,在普通相機和倒置相差顯微鏡下拍照并觀察。
茜素紅染色:加入0.2%茜素紅染色液染色2 h;棄染色液,PBS洗3次,在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拍照。
1.5 褪黑素對成骨細胞分化和增殖的影響
1.5.1褪黑素對成骨細胞增殖的影響 將純化后的F3代細胞以3 000個/孔接種于96孔板,并添加0,10,50,100 μmol/L褪黑素進行培養(yǎng)。用CCK-8試劑盒,從第1天開始,每2天更換培養(yǎng)液并進行檢測,連續(xù)測7次,每次每個梯度設置3個重復。在酶標儀上檢測450 nm波長處測定D值,取平均值±標準差,以時間為橫軸,D值為縱軸,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1.5.2褪黑素對成骨細胞分化的影響 將純化后的F4代細胞以1.5×104個/孔接種到24孔板中,24 h 后更換添加10 mmol/L β-甘油磷酸鈉、100 mg/L 維生素C的細胞培養(yǎng)液,再過24 h后添加0,10,50,100 μmol/L褪黑素進行培養(yǎng),每3 d更換1次培養(yǎng)液,每天每個梯度設置3個重復,分別培養(yǎng)1,3,7,14 d后,裂解細胞,使用堿性磷酸酶檢測試劑盒進行ALP活性檢測。
1.5.3褪黑素對成骨細胞BSP基因表達的影響 將純化后的F4代細胞以6×104個/孔接種到6孔板中,24 h后更換添加10 mmol/L β-甘油磷酸鈉、100 mg/L維生素C的細胞培養(yǎng)液,再過24 h后添加0,10,50,100 μmol/L褪黑素進行培養(yǎng),每3 d更換1次培養(yǎng)液,每個梯度設置3個重復,培養(yǎng)14 d后,提取RNA,反轉(zhuǎn)錄cDNA。
以NCBI基因組數(shù)據(jù)庫雞的BSPmRNA序列(登錄號:NM_205162.1)作為參考序列,用在線軟件Primer3設計熒光定量PCR引物,引物設計和合成由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正向引物序列為:5′-GGGCGATGAGGACAGTGAT-3′;反向引物序列為:5′-ATGGGGTGTGTGTGCTGTG-3′。選取18S 基因作為內(nèi)參基因,其正向引物序列為:5′-CGAAAGCATTTGCCAAGAAT-3′;反向引物序列為:5′-GGCATCGTTTATGGTCGG-3′。
熒光定量PCR體系總體積為25 μL:12.5 μL Evagreen?qPCR Master Mix,1 μL正向引物(10 μmol/L),1 μL反向引物(10 μmol/L),2 μL cDNA,3.75 μL ROX,加入RNase-Free water補足至25 μL。反應條件:95℃預變性2 min;95℃變性5 s,60℃變性30 s,40個循環(huán)。
1.6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通過SPSS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誤”表示,數(shù)據(jù)服從正態(tài)分布時,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較采用Duncan法;數(shù)據(jù)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時,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折線圖、柱狀圖由GraphPad Prism5軟件繪制。
2.1 成骨細胞形態(tài)學特征顱骨骨片貼壁后2~21 d(圖1A,B,C),細胞爬出的數(shù)量逐漸增加,直至鋪滿底部。第2天和第10天的細胞大多呈梭形、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多邊形,第21天的細胞因過于密集,看不出細胞形態(tài)。純化后的子代細胞(圖1D,E)也呈梭形、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多邊形,與MC3T3-E1細胞形態(tài)(圖1F)相似,有成骨細胞的典型特征。
圖1 原代和子代成骨細胞(標尺為2 μm) A.顱骨骨片貼壁后第2天,已有少數(shù)細胞爬出;B.顱骨骨片貼壁后第10天,爬出細胞數(shù)增多;C.顱骨骨片貼壁后第21天,爬出細胞鋪滿底部,細胞數(shù)過多,以至于看不出細胞形態(tài);D.純化后F1代細胞第3天;E.純化后F2代細胞第3天;F.MC3T3-E1細胞第3天
2.2 姬姆薩染色F2代細胞姬姆薩染色后,細胞質(zhì)染成淺紫紅色,細胞核染成紫紅色(圖2)。細胞形態(tài)更清晰,呈梭形、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多邊形,具有成骨細胞特征(圖2)。細胞核呈現(xiàn)不明顯,可能是由細胞核和細胞質(zhì)的染色接近造成。
2.3 甲苯胺藍染色F2代細胞甲苯胺藍染色結果(圖3A,C)與MC3T3-E1(圖3B,D)一致。6孔板有藍色沉淀(圖3C),細胞質(zhì)染成淺藍色,細胞核染成深藍色,區(qū)分明顯(圖3A)。細胞呈梭形、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多邊形(圖3A),具有成骨細胞特征。
2.4 堿性磷酸酶(ALP)染色F2代細胞的6孔板中有紫黑色沉淀(圖4C);倒置相差顯微鏡下,F(xiàn)2代細胞中存在黑色沉淀(圖4A),這與MC3T3-E1(圖4B,D)一致。
圖2 姬姆薩染色的F2代細胞形態(tài)特征圖
圖3 F2代細胞、MC3T3-E1甲苯胺藍染色(標尺為1 μm) A,C.F2代細胞甲苯胺藍染色;B,D.MC3T3-E1甲苯胺藍染色
圖4 F2代細胞、MC3T3-E1 ALP染色(標尺為2 μm) A,C.F2代細胞ALP染色;B,D.MC3T3-E1ALP染色
2.5 茜素紅染色F2代細胞(圖5A)存在礦化結節(jié)(箭頭所指),被染成深紅色,與MC3T3-E1(圖5B)一致。
圖5 F2代細胞、MC3T3-E1茜素紅染色(標尺為2 μm) A,F2代細胞茜素紅染色;B.MC3T3-E1茜素紅染色
2.6 褪黑素對成骨細胞增殖的影響在圖6中,0 μmol/L 褪黑素處理組的曲線即為成骨細胞的生長曲線,發(fā)現(xiàn)F3代成骨細胞在第1~5天生長緩慢,第5天生長加快,進入對數(shù)生長期;第11天進入平臺期;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不同濃度褪黑素處理(0,10,50,100 μmol/L)的細胞均在在第11天進入增殖平臺期,不同濃度褪黑素處理間細胞的增殖差異不顯著(P>0.05)。
圖6 不同濃度褪黑素對成骨細胞增殖的影響
2.7 褪黑素對成骨細胞分化的影響由圖7可知,ALP活性在第3天有所降低,但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ALP的活性逐漸升高。由圖8可知,第1天,10 μmol/L 組和50 μmol/L組ALP活性顯著(P<0.05)高于0 μmol/L組和100 μmol/L 組的ALP活性極顯著(P<0.01)高于0 μmol/L組;第3天,10 μmol/L 組的ALP活性顯著(P<0.05)高于0 μmol/L 組;第7天,10 μmol/L組的ALP活性顯著(P<0.05)高于100 μmol/L組;第14天,100 μmol/L 組的ALP活性極顯著(P<0.01)高于0 μmol/L組。
圖7 雞成骨細胞ALP活性變化圖
2.8 褪黑素對成骨細胞BSP基因表達的影響數(shù)據(jù)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漸進顯著性水平P=0.09。結果見圖9,隨著褪黑素濃度的增加,BSP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升高;100 μmol/L組的BSP基因相對表達量最高,0 μmol/L組的相對表達量最低。
成骨細胞主要由骨髓基質(zhì)中的間充質(zhì)干細胞分化而來,是骨代謝過程中重要的功能細胞,調(diào)節(jié)并影響骨的形成和重建過程,其體外培養(yǎng)是研究骨代謝的重要部分。目前,研究鼠和兔成骨細胞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的文章較多[11-12],僅江莎等[13]對酶消化法、組織塊貼壁法和誘導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法3種雞成骨細胞培養(yǎng)方法進行了比較,成功從15胚齡雞胚顱骨、18胚齡雞胚脛骨和1月齡青年雞脛骨中分離培養(yǎng)得到雞成骨細胞。本試驗采用組織塊貼壁法,成功從15胚齡雞胚顱骨中分離得到成骨細胞。
圖8 不同培養(yǎng)時間、不同褪黑素濃度處理的成骨細胞ALP活性變化
圖9 不同褪黑素濃度處理14 d成骨細胞BSP基因表達變化
成骨細胞一般通過觀察細胞形態(tài)特征和甲苯胺藍、堿性磷酸酶和茜素紅等染色鑒定。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參與骨骼鈣化,常被作為成骨細胞活性的生物標志物,其染色強陽性是成骨細胞的重要特征之一[14-16]。礦化能力是成骨細胞的一項重要生物學特征,主要通過茜素紅染色檢測。通過相差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原代細胞和純化后的子代細胞均呈梭形、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多邊形,具有成骨細胞的典型特征。姬姆薩染色使細胞形態(tài)更加清晰,明確了雞成骨細胞的細胞特征。堿性磷酸酶和茜素紅染色表明分離所得的細胞能生成堿性磷酸酶,且有良好的礦化功能,證實了該細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細胞功能。甲苯胺藍使細胞質(zhì)染成淺藍色,細胞核染成深藍色,并且產(chǎn)生藍色沉淀,與MC3T3-E1染色結果一致,證實了分離所得細胞為成骨細胞。
本試驗通過對雞成骨細胞生長曲線的繪制發(fā)現(xiàn),雞成骨細胞的生長分為3個階段,第1~5天為緩慢生長期,生長緩慢;第5天生長加快,進入對數(shù)生長期;第11天進入平臺期。這表明分離所得雞成骨細胞具有良好的生殖能力。大鼠和兔分離的成骨細胞第7天進入生長平臺期[17-18],小鼠分離的成骨細胞增殖第6天達到高峰[19],這與我們分離的雞成骨細胞存在差異,可能是由于物種差異造成的。
使用不同濃度的褪黑素處理成骨細胞,發(fā)現(xiàn)0,10,50,100 μmol/L褪黑素處理間細胞的增殖差異不顯著(P>0.05),表明褪黑素對成骨細胞的增殖沒有影響。ALP活性的高低與成骨細胞的分化程度呈正相關,常作為成骨細胞早期分化的標志物[20]。本試驗中,所有褪黑素處理組的ALP活性均先下降,隨后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增加而升高,表明成骨細胞的ALP活性存在時間依賴性,成骨細胞的分化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強。在添加褪黑素的第1天和第14天,隨著褪黑素濃度的增加,ALP活性升高,表明褪黑素促進成骨細胞分化,且具有濃度依賴性,當褪黑素濃度升高至100 μmol/L時,促進成骨細胞分化作用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而在第3天和第7天添加褪黑素后,促進成骨細胞分化的作用減弱,可能是因為成骨細胞正處在增殖階段,增殖的細胞越來越多,分化的細胞較少。而第1天增殖的細胞較少,第14天成骨細胞已經(jīng)處在增殖平臺期以后,此時成骨細胞可能大多數(shù)都進行分化,因而褪黑素促進其分化的效果顯著。
使用0,10,50,100 μmol/L褪黑素處理培養(yǎng)成骨細胞14 d,發(fā)現(xiàn)隨著濃度的增加,BSP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升高,表明褪黑素的添加促進了成骨細胞BSP基因的表達,且具有濃度依賴性。BSP是成骨細胞分化的生物標志物之一[7],因而上述結果也表明了褪黑素的添加促進了成骨細胞的分化,且分化效果隨褪黑素濃度的增加而增強。
本試驗通過組織塊貼壁法從15胚齡雞胚的顱骨中成功分離得到成骨細胞。成骨細胞ALP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具有時間依賴性。褪黑素對成骨細胞的增殖無影響,但提高了成骨細胞ALP活性,促進了成骨細胞BSP基因表達和成骨細胞分化,且隨濃度增加而作用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