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然
每一座城市都有著自己說不完的故事、講不完的歷史。我們想帶孩子進入一座城的一段歷史中的時候,故事是最好的邀請函。
給孩子講北京文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北京這座城的底蘊太深厚,歷史太悠久,可講的東西太多太多。如果想和孩子開啟一次老北京之旅,咱們不妨先從老北京城的城與門講起,這不僅能讓孩子對老北京城有個整體印象,還能以此為線索,帶孩子展開對北京文化的深度探索。
城
一個傳說,一個公式,一個字形,我們就能大致了解老北京城。
傳說:八臂哪吒城
《哪吒之魔童降世》讓很多小朋友重新認識了哪吒這個穿著紅肚兜、腳踩風火輪、舞動混天綾的小家伙,其實,老北京城也和他有關呢!
傳說明成祖朱棣要修建北京城的時候,北京還是一片苦海幽州,里面住著一條非常兇惡的龍,所以沒有人敢來修城。最后,當時的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主動請纓,到此勘察地形,準備修城。但是,怎么鎮(zhèn)住這條惡龍呢?這真是讓人傷透了腦筋!就在兩位軍師苦惱不已的時候,他們總是不約而同地聽到一個小孩兒在他們耳邊喊:“照我畫,不就行了嗎?”還都能看見一個穿著紅肚兜的小孩兒在眼前晃。等到兩位軍師見面說起這事的時候,突然都明白了:那個小孩兒就是哪吒呀!這是來告訴他們,只要照著哪吒的樣子修這個城,就能把惡龍鎮(zhèn)住。于是兩位軍師就照著哪吒的樣子,畫出了一座“八臂哪吒城”—哪吒的頭在正陽門的位置,兩只腳是安定門和德勝門,崇文門、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這4個門是哪吒半邊身子的四臂,宣武門、西便門、阜成門、西直門是哪吒另一邊的四臂。如此,一座八臂哪吒城造好了。
互動:
好了,現(xiàn)在你可以一邊給孩子講哪吒的頭和手臂、腿腳的位置,一邊讓孩子在我們下頁給出的這張老北京城門圖上畫出一個“哪吒”。畫好了,記得拍照發(fā)給我們哦!
公式:從元大都到明北京城
八臂哪吒城的故事雖有趣,但畢竟只是個傳說,因為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的時候,那里已經(jīng)是元大都了,而且并沒有東便門和西便門。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不斷地改建和修建,才有的后來北京城的基礎輪廓。但是明北京城是怎么修的呢?
小朋友可以先記住一個公式:元大都-5+2=明初北京城。
明朝初建時,沒有選擇北京當首都,而是選了南京。所以,那時候的北京雖然在元朝是首都,到了明朝,就變成了北方的一座普通城市,叫北平府,由皇帝的兒子朱棣駐守。既然不是首都,那么規(guī)制等級上自然也不能超過首都,而原來的元大都太大了,不符合這個規(guī)制,所以朱棣就把元大都最北邊的城墻向南縮減了5里,重修了北城墻,開了德勝門和安定門,城市變得小了很多。
經(jīng)過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成了新的皇帝,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墒沁@個時候北京城又顯得太小了,所以又把北京城最南側的城墻向南移了2里,重新修建了北城墻,開了三座新城門。這就是明北京城的最初的樣子。
互動:
現(xiàn)在你可以讓孩子反推公式,在剛才那張圖上畫出元大都的位置。這樣既給孩子講解了簡單的算式,又讓孩子一下子了解了元大都和明北京城初建時的關系。
字形:從“回”到“凸”
老北京城是一個“凸”字形,這樣并非方方正正的城市格局讓人覺得有點兒奇怪。其實明北京城本來是方方正正的,很符合中國古代的建城規(guī)制,變成了“凸”字,都怪當時的皇帝沒做好預算,修著修著城,國庫沒錢了。
明朝時,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常南下侵擾北京城,尤其在發(fā)生了“土木堡事變”、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瓦剌抓住當俘虜之后,政府就想過擴建北京城,加強城市防護。但是當時朝局不穩(wěn),加上還要打仗,這個計劃就被擱置了。明嘉靖年間,修城計劃再次提上議程,這次大臣們還提出了具體的方案:把北京城的“口”字形擴建成“回”字形。
擴建計劃是從北京城的南邊開始的,因為當時南城外已經(jīng)居住了不少人,也是因為北邊當時還有元大都北城墻的一些遺址,想著最后再修這部分,可以加以利用。但是沒想到擴建計劃如此費錢,南城墻剛修完,國庫就已經(jīng)沒錢了,擴建計劃被迫停滯。最后,新修的南城墻兩端被延展出向北的兩段城墻,與原來的南城墻勉強相接,留下了兩個供百姓出入的“便門”,工程就告一段落了。其實,當時政府想著等有錢后再繼續(xù)完成擴建計劃,誰知,這一停工就再沒有“復工”,北京城就一直保留了這個“凸”字形。
互動:
先教孩子認識“凸”這個字,再讓孩子用彩筆沿著現(xiàn)在北京城區(qū)地圖的二環(huán)線畫一圈,畫完之后讓孩子看看,是不是像一個“凸”字形?
門
老北京有城就有門,關于城門的故事特別多。從下面這幾個和“九”有關的順口溜出發(fā),可以引發(fā)孩子對北京城門故事的濃厚興趣。
內九外七皇城四
“凸”字形的北京城格局從明擴建時一直到清末,都沒有再變過,也就形成了有“內九外七皇城四”這樣20座城門的格局,也就是內城有9個城門:前門、宣武門、崇文門、德勝門、安定門、西直門、阜成門、東直門、朝陽門,外城有7個城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皇城有4個城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如今,北京城能看見的城門有前門的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以及復修的永定門城樓。很多城門雖然不在了,但是我們常常能從地名、車站名上回憶起它們,比如阜成門、崇文門、朝陽門等等。
九門走九車
北京內城有9個城門,不同的車輛進出要走不同的門。比如西直門走水車,東直門走木材車,阜成門走煤車,朝陽門走糧車。這當然不是毫無道理的規(guī)定,恰恰是因為城門的作用與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比如當時朝陽門外是漕運碼頭,糧食都是在這里被卸下船、運上車進入北京城,走朝陽門當然是最便捷的;而西直門離玉泉山最近,因此皇帝喝的玉泉山的水都是從西直門運進來的;原來老北京城里用的煤都由門頭溝運來,走阜成門進城最方便,當時長長的駝隊慢慢地向阜成門走來,駝鈴叮當作響,可稱一景。
九門八點一口鐘
這個傳說也被老北京人津津樂道。這說的是原來北京城開關城門以及報時都是由城門上敲鐘打點,后來才有的“鐘點”之說。點是一種金屬器物,敲起來特別響,方便周邊百姓聽到,能起到報時之用。但是奇怪的是,當時北京內城的9個城門,其他8個都敲點,只有崇文門是敲鐘的,這又和劉伯溫修北京城有關。據(jù)說當時一只大龜被鎮(zhèn)在崇文門處的海眼上,它問劉伯溫自己什么時候能出來,劉伯溫告訴它:“崇文門打點的時候,你就能出來了?!贝簖敽芨吲d,因為當時北京城的城門都是打點的,它以為自己第二天就能出來了,但誰知道劉伯溫讓人把崇文門的點換成了鐘,從此以后再也不打點了。大龜只好乖乖地鎮(zhèn)住海眼,保住了北京城不被水淹。
九門十個廟,一廟無神道
北京內城的9個城門都不是只有單獨的一座城樓,而是由一組建筑構成的:城樓、箭樓,以及加在它們中間的半封閉式的甕城?,F(xiàn)在即使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前門,甕城也已消失,變成了寬闊的馬路。以前戰(zhàn)時,甕城可以屯兵,還能起到“甕中捉鱉”的戰(zhàn)術作用;平日里老百姓進出城,也要先經(jīng)過甕城,再由城門洞進出。北京的9個城門的甕城中,都設有小小的廟宇,多為關帝廟,但是偏偏前門的甕城里有兩個廟,一座是關帝廟,一座是觀音廟,香火特別旺,據(jù)說皇帝都去關帝廟燒香祭拜。而“一廟無神道”指的是朝陽門甕城里的關帝廟沒有神像,只有一座牌位。據(jù)說是因為這座城門的甕城比較小、廟宇也比較小的緣故。
互動:
可以把老北京內城的9個城門畫出來,再畫出不同的車,和孩子一一對應地貼上去,看誰記得最清楚,貼得最快。還可以從每一個城門的具體用途出發(fā),再繼續(xù)探求這個城門還有哪些傳說故事,以及它在北京城的地理位置特點,和北京的歷史發(fā)展還有著哪些聯(lián)系,等等。
不能讓老北京的城與門在孩子心中只是一個名稱而已,它們應該變成娓娓道來的故事、生動精美的圖畫和好玩的互動游戲,這樣,孩子才能真正走進老北京,體會到這個城市的鮮活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