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端
宛梆是生長并流行在河南南陽市的地方戲,它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最初由陜西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后,結合南陽民間小調、鄉(xiāng)音俚語逐漸演變而成。宛梆作為一個戲曲劇種,基本上保持著河南梆子的早期精華和原始形態(tài),其唱腔優(yōu)美、風格獨特,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很早人們稱它為南陽調、老梆子、南陽梆子,因南陽簡稱為宛,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宛梆并沿用至今。
我20世紀60年代跟隨師傅學藝吹嗩吶,從事婚、喪、嫁、娶、慶典、樹碑、壽誕、12歲生日的鼓吹和奏樂之事。有了一個家的歸宿,穩(wěn)定的生存空間后,自帶徒弟創(chuàng)門市。在幾十年的從業(yè)經歷中,我感到最受觀眾歡迎、影響最大的莫如南陽宛梆。
我在演奏宛梆時使用的樂器首先是高八度G調嗩吶,模仿宛梆主弦,發(fā)出唧兒唝、唧兒唝的聲音,使觀眾感受到這是“真大弦”的聲音,先由叫板、大起板進入慢板,首先使聽眾進入宛梆這一獨特的藝術境界,第一印象使之欲罷不能。其次是用長約3厘米、內徑0.5厘米的竹筒,加上哨子邊、銅管、沖子發(fā)音管,模仿、演奏黑頭、花臉(凈)角色的聲腔,大有忠耿正直、鐵面無私或粗率莽撞的感覺,像包公、張飛等。再次,用長約1.5厘米的筒管,就像筆帽一樣,根據音孔的大小,長短截斷上邊的一部分,上邊哨子,用手掌、指法、氣流控制的手段演奏旦角,仿其聲,由慢板、含腔、流水到花腔,尤其是抒情的花腔。每次演奏,聽眾都嘖嘖稱贊,掌聲四起:“再來一板!再來一板!”
南陽宛梆屬于民間音樂范疇,主要靠聽覺,它有三個特點:一是仿大弦要像(唧兒唝、唧兒唝),二是拉花腔(后腔)要真、清晰婉轉,三是花臉(凈)要粗獷豪放、要烈。沒有這三個突出的特點,不會有受眾之美感。另外,調式以C調、bB調最為合適,否則音色不逼真,直接影響演奏效果。當然,這與演奏主體者之功夫、悟性、技巧、偏愛、嗜好、欣賞、浸潤都是分不開的,能成功地演奏一個劇種人物的唱腔,且具有逼真性,非三年五載不能做到。
新野縣樊集鄉(xiāng)已故放羊娃范義堂,是宛梆劇團花旦,香港《大公報》曾報道過他。孩提時代我就聽大人們常說:放羊娃飄一腔,震動花陂、拐里、石羊崗。唱罷戲,卸了裝,大姑娘成起又成幫,送襪底遞衣裳。可見觀眾對宛梆的喜愛。
宛梆是我最喜歡的劇種之一,我已演奏宛梆40多年。民族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有生命力。其生存的空間和土壤就是民間、鄉(xiāng)村、下里巴人。在有生之年,力所能及,我會繼續(xù)將這一獨特劇種演奏下去,給鄉(xiāng)親們帶來更多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