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陽丹
優(yōu)秀的詩歌能浸潤充盈兒童的心靈,幫助他們完善人格,培養(yǎng)性情,養(yǎng)成審美趣味。如何開展童詩教學,如何讓孩子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韻律之美,體會詩中豐厚的情感,如何呵護孩子純真的想象和童心,是值得一線老師們探索的方向。
1.感受音韻美。詩是有節(jié)奏的語言,是會唱歌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分行造成的停頓產生了聲音的節(jié)奏,對仗、押韻、疊音、對比等使詩句有了抑揚頓挫的韻律。感受詩的音律美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誦讀。例如徐志摩的《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壓扁了一穗剪秋羅。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個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夢,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全詩四節(jié),每節(jié)第一行均以相近的文字起首,結構簡單明朗,讀起來輕快活潑,一詠三嘆,通過誦讀,孩子們很容易能感受其音韻流轉之美。
2.體悟詩意美。通過誦讀,從語音的節(jié)奏里感知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聲音的輕重緩急中感悟詩歌情緒,再現(xiàn)詩歌情景,拓展想象空間,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麗與感情。例如陳念慈的《媽媽的愛》:
媽媽的愛,
像我家的水龍頭,
關緊了,
它還是流。
一滴水,看不見,
兩滴水,也看不見,
水滿了,
我看見了,
我看見了媽媽的愛,
媽媽的愛好深哦!
用詩的語言表達的感情充滿詩意,我們在讀詩的過程中所收獲的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精神營養(yǎng)。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模仿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可以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的熏陶,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體會作者如何表情達意,從而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當然,指導孩子們模仿并不是機械的,而是促使他們將模仿的對象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發(fā)展個性,提高孩子童詩寫作的能力。如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飄落什么地方去呢?
飄到小河里,變成一滴水,和小魚小蝦游戲。
飄到廣場上,去堆胖雪人,望著你笑瞇瞇。
我飄落在媽媽的臉上,親親她,然后就快樂地融化。
這首小詩以雪花為圓心,展開了三個層次的并列聯(lián)想,使小詩變得鮮明、形象、豐富。孩子們在感受詩歌音律美的基礎上,感受詩歌語言的有趣活潑。教學過程中,我先和孩子們掌握這首詩的結構,再展開對話。
師:你最想變成生活中的什么事物呢?
生:我想變成雨點;我想變成花朵;我想變成葉子……
師:想象一下,假如變成它,會發(fā)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
生:變成花朵可以給蜜蜂提供蜂蜜,可以和蝴蝶跳舞,可以和風去很遠的地方旅行……
孩子們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在互相交流的基礎上,開始了仿寫。
如果我是雨滴/會落到什么地方
落到溪里/與魚兒游泳/與小蝦嬉戲
落到小青草上/和露珠坐滑滑梯/滴在土壤里
落在孩子的身上/抱抱他/然后快樂地消失
孩子們用最清澈的眼睛,最淳樸的語言,寫下了最純真的詩句。通過聯(lián)想,詩的內容也會更豐富,主題更深刻,思路更寬闊,語言更富有文采。當然,“導”中不忽視“評”,在完成仿寫的詩歌作品后,可以生生互評、師生評,以評促寫。
當兒童有了誦讀童詩的積淀,并有意愿表達時,教師就要積極地為他們創(chuàng)設條件,激活種種表達的欲望,讓兒童嘗試寫出屬于自己的詩。
在欣賞了冰心的《紙船》后,孩子們感受到了詩中蘊含著的濃濃的對母親的思念與愛,在激發(fā)了他們情感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用自己率性真誠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以下兩篇是以“母親”為主題展開的詩歌創(chuàng)寫。
時間,請你走得慢一點
劉晶鳳
時間,請你坐下休息會吧。
這樣,父母年輕的臉龐,就能留得更久。
時間,請你休息會吧。
這樣,我和伙伴之間的快樂,就能留得更久。
時間,請你休息會吧。
這樣,生機勃勃的春天,就能留得更久。
時間,請你停下休息會兒,好嗎?
神 筆
毛藝靜
我有一只神筆,它是多么神奇。
我為香蕉,畫上一面小旗,香蕉成了一艘黃色的小艇。
我為野花,添上一件新衣,野花成了一朵美麗的雛菊。
我駕著黃色的小艇,帶著母親,把大海游歷。
學生們表達的語言雖稚嫩卻滿含深情,有真情實感,有奇思妙想,有詩情畫意。孩子們完成了由閱讀到表達再到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過程,用童詩滋養(yǎng)了自我,在不經意間愛上了用詩歌來建構精神的世界。
和兒童一起閱讀,一起創(chuàng)作。每一次,每一首,課堂上,閱讀之間,不經意迸發(fā)出一個個靈感,就如同邂逅一朵嬌艷的花,我們一起駐足,欣賞,流連。
作者簡介:江蘇省常熟市東南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