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帥
作品簡介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該書是余秋雨先生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全書包括四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書中以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以對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精彩片段一
信 客(節(jié)選)
闖蕩都市的某個謀生者突然得了一場急病死了,這樣的事在那樣的年月經常發(fā)生。信客在都市同鄉(xiāng)那里聽到這個消息,就會匆匆趕去,代表家屬鄉(xiāng)親料理后事、收拾遺物?;氐洁l(xiāng)間,他就夾上一把黑傘,傘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鄉(xiāng)間報死訊的人都以倒夾黑傘為標記,鄉(xiāng)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個人客死他鄉(xiāng)。來到死者家里,信客滿臉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語氣把噩耗通報。可憐的家屬會號啕大哭,會猝然昏厥,他都不能離開,幫著安慰張羅。更會有一些農婦聽了死訊一時性起,咬牙切齒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連帶也憎恨信客,把他當作了死神冤鬼,大聲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順眼、連聲諾諾。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遺物送去,這件事情更有危難。農村婦女會把這堆簡陋的遺物當作丈夫生命的代價,幾乎沒有一個相信只有這一點點。紅紅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劍,信客渾身不自在,真像做錯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聲地匯報在上海處置后事的情況,農村婦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會,提出的詰問每每使他無從回答。
直到他流了幾身汗,賠了許多罪,才滿臉晦氣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這檔子事嗎?不能。說什么我也是同鄉(xiāng),能不盡一點鄉(xiāng)情鄉(xiāng)誼?老信客說過,這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xiāng)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讀書筆記
“信客為遠行者們效力,自己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一身破衣舊衫,滿臉風塵,狀如乞丐?!薄霸诤荛L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xiāng)村和城市的紐帶?!庇嗲镉晗壬鷮懙摹缎趴汀?,實為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誠信、寬容文化在不誠信、不寬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
精彩片段二
沙原隱泉(節(jié)選)
總之,一切清泉靜池所應該有的,這兒都有了。至此,這灣泉水在我眼中又變成了獨行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張羅出了一個可人的世界。
樹后有一陋屋,正遲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懸項佛珠,滿臉皺紋布得細密而寧靜。
她告訴我,這兒本來有寺,毀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來源,訥訥地問,她指了指屋后一條路,淡淡說:“會有人送來。”
我想問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為何孤身一人長守此地?什么年歲初來這里?終是覺得對于佛家,這種追問過于鈍拙,掩口作罷。目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行,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當她在陋室里聽夠了一整夜驚心動魄的風沙呼嘯時,明晨,即可借明凈的水色把耳根洗凈。當她看夠了泉水的湛綠時,抬頭,即可望望燦爛的沙壁。
山,名為鳴沙山;泉,名為月牙泉。皆在敦煌境內。
讀書筆記
作者從不獨立地寫景,而是熔情、景、理于一爐,力求形成一種“深、高、遠”的藝術境界。他不斷地啟發(fā)我們,要以獨特的眼光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去思考人生、世界、歷史,因為那里有太多的內涵等待我們去挖掘!
精彩片段三
陽關雪(節(jié)選)
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西北風浩蕩萬里,直撲而來,踉蹌幾步,方才站住。腳是站住了,卻分明聽到自己牙齒打戰(zhàn)的聲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凍紅了的。呵一口熱氣到手掌,捂住雙耳用力蹦跳幾下,才定下心來睜眼。這兒的雪沒有化,當然不會化。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么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后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天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于這么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彼┝艘谎畚汲强蜕岽巴馇嗲嗟牧戳丝从讶艘汛螯c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范。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zhí)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范,在李白、高適、岑參那里,煥發(fā)得越加豪邁。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形體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靜,神采那么自信。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于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魘中蘇醒,對前途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zhí)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fā)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于藝術家的自信延續(xù)久遠。陽關的風雪,竟愈見凄迷。
讀書筆記
今日的陽關只剩下了一個破舊的烽火臺和幾座坍塌的城墻,作者登上這片土地的制高點,感受著西北風的浩蕩與凜冽。此時他又想起了王維,開始了他的深刻思考。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并沒有受到當權者的重視,就連王維那樣詩畫一絕的人,也只是在宮廷里被當作“玩物”來消遣,并不會得到重用。中國的文化在唐朝時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但這種高潮并沒有延續(xù)下去,而是漸漸地衰落,像李白、杜甫那樣的偉大人物也是在郁郁不得志的情況下度過余生的。反觀歐洲的文藝復興,雖然比唐朝晚了很多年,但得到了重視,并發(fā)揚光大。
幸好,如今我們已經認識到: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我們深信:“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明天?!敝袊羞@個信心,中國文化界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這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