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凌云
摘? 要:對于《孟子·滕文公上》篇“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一句中“舍”字的理解,向來存在爭議。歷代注家對“舍”字的不同訓釋均存在問題。句中“舍”字賓語的非典型性和“何不”連用造成的對整個句子邏輯語義關系的誤判,是對“舍”字誤解的主要原因。句中“舍”字的正確訓釋其實正是其在先秦最常見的用法,即為動詞,表“放棄/舍棄”義。
關鍵詞:“舍”;評析;原因;釋義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35(2020)01-0088-08
《孟子·滕文公上》中有這樣一段話。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然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痹唬骸白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痹唬骸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薄白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p style="margin-left:22.65pt">“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1]171-172
對于這段話中“舍”字的理解,學術界向來存有爭議。
一、已有觀點評析
影響較大的觀點有三種:
1.釋“舍”為動詞“止”
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是今天能見到的最早的《孟子》注本,對“舍”字和這一段話的理解是:“舍者,止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宮宅中而用之,何為反與百工交易,紛紛而為之煩也?!?sup>[1]172其中“止不肯”的表述讓人費解。“止”是動詞還是副詞,不得而知。
清代焦循在《孟子正義》中進一步闡釋:“舍為居止之止。此為禁止之止,故又引申解止為不肯。”[2]371“舍”的本義是賓客所住的房舍,引申出休止、止息的意思,即“居止之止”?!按藶榻怪埂笔墙寡瓕Α爸埂弊志唧w語境義的理解,“故又引申解止為不肯”是他對趙岐“止不肯”表述的解釋。他認為句中“止”是禁止的意思,所以趙岐用“不肯”來解釋“止”。根據焦循的表述,他認為“禁止”和“不肯”是一個意思,實際上二者意義是有差異的?!敖埂笔怯捎谕庠诳陀^限制不準做某事,而“不肯”則是指內心主觀不愿做某事。
2.釋“舍”為副詞“止”
清代毛奇齡在《四書賸言》中說:“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舍,止也。言止取宮中,不須外求也?!?sup>[2]371-372他把“止”講成限制性范圍副詞“只”“僅僅”。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采用毛奇齡的解釋,對“舍”的注釋:“舍,止(只)。”但緊接著又說:“按:‘舍字不好懂,姑從舊注?!惫a良等編著的《古代漢語》中的注釋為:“舊注解釋為‘止(只)?!笨梢钥闯鰞煞N書的作者對該理解均不是很贊同,但又找不出更好的解釋。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只說“舍,止也”[3]262,而未做進一步解釋。吳昌瑩《經詞衍釋補疑》對朱熹的注釋做了說明?!肮省睹献印贰峤匀≈T其宮中而用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都ⅰ酚柹嵩弧?,言‘但也?!?sup>[4]他認為“舍”訓曰“止”,副詞,“但”的意思。
“只”和“但”都是限制性范圍副詞。按照這種理解,全句的意思是:(為什么不)僅僅全部從自己家里拿出來使用?表示極小范圍的“舍”和表示極大范圍的“皆”同時使用,語義邏輯上很難理解。
3.釋“舍”為代詞“啥”
近人章炳麟《新方言·釋詞》中說:“《說文》:‘曾,詞之舒也。‘余,語之舒也。從八舍省聲。曾余同義,故余亦訓何,通借作舍?!睹献印る墓菲峤匀≈T其宮中而用之,猶言何物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也?!裢ㄑ栽簧趺矗嶂幸粢?。川楚之間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作啥,本余字也?!?sup>[5]楊伯峻的《孟子譯注》遵從這一觀點:“舍,何物也,后代做‘[亻+奢],緩言之為‘什么‘甚么?!?sup>[6]洪成玉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也采用此說法。
這種解釋對現代注本影響最大,存在的問題也最多。后代學者紛紛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
第一,章炳麟先生先提出“舍”借作“余”,但是接下來又說“舍”是“甚么”的切音,其表述前后不一,讓人無所適從。
第二,王力先生曾指出,從語法史的角度看,“何物皆”一類句子不合于上古語法,“什么都……”只是近代語法的產品,“唐宋以前是沒有的,何況先秦”[7]302-303。
第三,王力先生還從音韻的角度對章炳麟的觀點進行反駁,從聲部看,“舍是清音字,甚是濁音字,不能成為切音,而且中間有個m為什么消失了,也很難解釋”[7]303。
第四,鄭紅指出,就邏輯上來說,一個詞的急言、緩言兩種形式出現的時間不應相差太久。章炳麟根據后代某些方言現象便將二者視為急言、緩言的關系,不夠嚴謹[8]。
第五,富金壁、牟維珍認為“什么”“甚么”的較早用例,大概不會早于唐五代,“啥”則更晚,與《孟子》成書的時代相差太遠,以“啥”釋“舍”顯然不合適[9]。
第六,章炳麟提到的“余”“舍”可通的情況出現在川楚之間和江南。揚雄《方言》:“湘潭之原,荊之南鄙謂何為曾,或謂之訾,若中夏言何為也?!?sup>[10]而孟子是鄒國人,他雖然也跟孔子一樣,曾周游列國,到過齊、梁、魯、鄒、滕、薛、宋等國,卻沒有去過川楚之間和江南,因此這兩地的方言出現在《孟子》一書中,于事理上也很難說通。
除了上述三種觀點,對“舍”字的解釋還能見到:
1.釋“舍”為名詞“處”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在釋“舍”為“止也”之后,又補充另一種理解:“或讀屬上句。舍,謂作陶冶之處也?!?sup>[3]262他認為“舍皆”句連上一句的句讀應為:“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雖然“舍”作名詞表“處”確是其在先秦漢語中的常見用法,但“何不為陶冶舍”從語義表達上來說太曲折了。孟子要反駁的是,既然許行否認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什么事都應親力親為,那他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鐵,制造那些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來用呢?他沒有必要拐個彎說“為什么不造一個制陶冶鐵的地方”。從論辯風格上來說,孟子往往在前期循循善誘的基礎上,針鋒相對、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方的謬誤。如此說來,“何不為陶冶”也比“何不為陶冶舍”的句讀更合適。
2.釋“舍”為語氣詞
清代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野有死麕》中提出:“舍亦語氣詞,不為義,言何不自為陶冶,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也?!庇终f:“舍古音同舒,而舒,語辭。”[11]《精華編·三二冊·經部詩類》“舍”究竟是本身就有語氣詞的用法,還是因為通假才有語氣詞的用法?這種前后不一的表述同樣讓人無所適從。
3.釋“舍”為副詞“徒”
裴學?!豆艜撟旨尅氛J為“舍”與“荼”古通用,“荼”訓“徒”,所以“舍”亦訓“徒”[12]。遍查故訓類詞典,先秦典籍中均未見“舍”“荼”通用的例子。
4.釋“舍”為總括性范圍副詞
董志翹、蔡鏡浩在《敦煌資料》中發(fā)現兩例“舍”表“咸、皆”義,據此提出“舍皆”中的“舍”可以理解為表示總括的范圍副詞,與“皆”同義并用[13]。陳延金持相同觀點[14]。
《敦煌材料》是中古漢語語料,以某個詞后代的用法來證明其在前代也有同樣用法,無論如何都有風險,同時語料中的證據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5.“舍”字單獨成讀
馬智強提出,“舍”和“皆”之間不當連文,而當以一讀斷開:“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舍”應解作“止息”(停止),語義上是對前文“以粟易械器”中“易”的否定,即停止交換(或舍棄交換)[15]。整段的理解是:拿糧食交換器物,不算是妨害陶匠冶匠,陶匠冶匠拿他們制作的器物交換糧食,怎么是妨害農夫呢?再說許先生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鐵,停止交換,(陶器鐵具)都從自己家中拿來用?
按照馬智強的理解,“舍”字的賓語“易”在前文出現,所以這里省略。這就形成篇章零形回指。而根據徐赳赳的研究,零形式與回指成分之間相隔的小句非常少[16]340。句中“舍”和“易”之間跨越兩個句子,且分屬兩個話題,顯然不符合條件。而且插入“舍”之后,也割裂了“何不為陶冶”和“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語義上的連貫性。
6.釋“舍”為“馀”
李蓋瑪吉將“舍”讀為“馀”,主要利用出土文獻材料為依據。出土文獻中“舍”通“余”習見,“余”可通“馀”,也有“舍”直接通“馀”的情況。“馀”有“皆”或“其余的”兩種理解,作者認為“其余的”可能更可信[17]。李剛認為“舍”可以訓為“皆”,訓“皆”的“馀”都是“舍”的假借字[18]。這兩篇文章均使用出土楚竹簡作為論證材料。雖然《孟子》成書時代與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年代相近,但是楚地的用字習慣出現在《孟子》一書中的可能性仍值得懷疑。
黃順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舍”和“余”原本為一字,后來“余”字下加了裝飾筆畫“口”,就變成了“舍”。因此提出《孟子》中的“舍”可能是“余”字之誤,“余”又通“馀”,意為“其馀、其它”[19]。這種說法表面上說得通,但需要有版本上的證據。
二、“舍”字先秦用法考察
《說文解字》:“市居曰舍?!薄吧帷钡谋玖x為賓客所住的房舍,是一個名詞?!吧帷庇煞可崃x可以引申出“住宿/駐扎、停止/止息”義,進一步引申又有了“保留/安置”義?!爸瓜ⅰ绷x還可進一步引申出“舍棄”義。為了與“房舍”的“舍”相區(qū)別,“舍棄”的“舍”又寫作“捨”,后來讀音也產生了分化。由“放棄/舍棄”引申有“放射/釋放”義,既而又引申有“離開/除開”義,還可以進一步引申有“施舍/給予”義。此外,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這時“舍”為量詞?!吧帷边€可表星次名稱和用在姓名中。
由表1和表2可知,包括《孟子》在內的16部先秦典籍中,“舍”字均沒有副詞、無定代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因此前述各觀點中,除了做新的句讀理解外,均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即對“舍”的理解在先秦均找不到任何其他例證,均為孤例。這違反了語言的社會性原則。王力先生曾指出:“作為一個原則,注釋家不會反對語言的社會性,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釋家卻往往忽略了這個重要的原則?!?sup>[7]316
可以看到,“舍”字在先秦典籍中最常見的用法是作動詞。此外,通過對16部典籍中“舍”做動詞時后面的賓語情況進行考察,可以發(fā)現:“舍”以帶賓語為常,賓語一般為名詞性,包括代詞、名詞、代詞短語和名詞短語。賓語的長度通常都較短。
三、各代注家誤解原因分析
仔細分析,歷代注者誤解“舍”字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點:
第一,“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這個相對較長的動詞短語語感上與“舍”的典型賓語不一致,因此歷代注者均未把“舍”作動詞理解。既然不能作動詞解,那么“舍”字所處的語法位置便有兩種可能:要么是主語,釋“舍”為“啥”、釋“舍”通“馀”便作此解;要么是副詞與“皆”一起修飾動詞,釋“舍”為副詞“止/徒”或為總括副詞都是此解。
第二,由于“何不”在先秦便常一起使用,表示反問,因此人們很自然地將“何不為陶冶”理解為一個命題,“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為一個命題,“何不為陶冶”和“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兩個命題形成邏輯語義上的因果關系。這兩句的語義結構關系如下:
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這兩點原因密切相關,缺一不可。在讀者解碼過程中,“許子何不為陶冶”先進入處理程序,強形式標記“何不”很容易便讓人將這句處理為一個命題。接下來讀到“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時,處理程序會遇到問題,句中的“舍”該如何理解?鑒于“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不符合動詞“舍”的典型賓語,解碼者首先排除“舍”作謂語動詞的理解,于是便會在主語和狀語中選擇其一。
四、“舍”字正確釋義
實際上,“舍皆”句中的“舍”就是其在先秦最常見的用法,即表示“放棄/舍棄”,作動詞?!吧峤匀≈T其宮中而用之”是說放棄/舍棄“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的原則)”。整句話的語義結構關系如下:
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整句的意思應該是:“許行為什么[不自己燒陶冶鐵,放棄一切都從自己家里取來使用(的原則)]”[①]?
鄭紅[8]、張先坦[20]、藍越[21]等人也將“舍”字理解為動詞,但他們要么對理由論述不充分,要么對句意理解不準確。下文對釋“舍”為“放棄/舍棄”義動詞的理由進行詳述:
第一,雖然“舍”的賓語以較短的名詞性短語為常,但“舍”的賓語也有較長的情況,例如:
人之所以為人者,讓也。請道去讓也,則是舍其所以為人也,是以重之,焉請哉?(《春秋谷梁傳·定公元年》)
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孟子·盡心上》)
而且也可見動詞短語充當賓語的句子,如: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詩經·小雅·雨無正》)
舍其坐遷,屢舞仙仙。(《詩經·小雅·賓之初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
第一句是說“放掉那些有罪(的人)”;第二句“不拘泥于那些起坐進退(的禮節(jié))”;第三句“君子討厭那種不說想要,卻一定要為它找借口(的做法/人)”。
其中,《論語》中的“君子疾夫”句與《孟子》中的“許子何不”句非常相似:首先,兩句話中標點符號都割裂了前面領管詞在語義轄域上的連貫性,《論語》中“疾”語義上管轄的范圍是“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孟子》中“何”語義上管轄的范圍是“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其次,兩句中動詞性賓語在理解時均發(fā)生了轉指,“疾”的賓語“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理解上是“~(的做法/人)”,“舍”的賓語“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理解上是“~(的原則)”。
第二,前代注者將“何不為陶冶”視作“何不”反問句,句法語義上與“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發(fā)生關系,因此他們多將“舍”的意義探求局限在“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這一句范圍之內。而這段話出現在對話當中,要進行正確理解,離不開對其交際功能和語境的分析?!吧峤浴本涑霈F在下面一段話中: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這段話由兩個復句“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和“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構成,兩個復句之間由關聯詞“且”連接,形成語義上的遞進關系。“且”同時也是話題轉換標記。前一復句中兩個小句并列,語義上形成對比。后一個復句包含三個排比小句,排比句通常在結構形式上具有某種相似之處。這里的三個小句均以疑問代詞“何”引起,形式統一。根據領管詞管界的確定手段是同類領管詞語的再現[16]273-275,可以確定領管詞“何”語義上管轄的范圍應該是“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兩句,而不是“不為陶冶”一句。
第三,從孟子的論辯邏輯和論辯風格也能找到“舍”解作“放棄/舍棄”的根據。作為農家的代表,許行認為人人必須勞動,自食其力,即使國君也不能例外。他們否認社會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孟子首先指出農夫用糧食與百工交易,不能說是損害了百工的利益,那為什么說百工用自己的生產所得與農夫換取糧食,就是損害農夫的利益呢?接下來,孟子又尖銳地指出既然許行認為人人必須自食其力,那他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鐵。許行自己不制陶冶鐵,也就是“舍”(放棄/舍棄)了他“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的原則?!吧峤匀≈T其宮中而用之”語義上是對“許子不為陶冶”的補充。后文孟子又連發(fā)追問:為什么[要紛紛然與百工交易]?為什么[許行(這么)不怕麻煩]?三個以“何”字引起的疑問句在語義上層層推進,正與孟子一貫的論辯風格相一致。
五、結語
本文嘗試從篇章的角度對《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中“舍”字的含義進行探討。陳平曾把語境分為三種:一是局部的上下文環(huán)境;二是話語微觀使用環(huán)境;三是話語的宏觀使用環(huán)境[22]。這里,“局部的上下文環(huán)境”即“舍皆”句出現的前后文;“話語微觀使用環(huán)境”即孟子的論辯邏輯和論辯風格;“話語的宏觀使用環(huán)境”即先秦漢語中“舍”字的整體用法,及其做動詞時賓語的情況。本文正是從這三個方面綜合論證“舍皆”句中“舍”字的意義和用法。
從語言發(fā)展演變的角度上看,要考察古籍字詞意義,越早的注本正確的可能性相對越大。因為年代越早的注本,去古越近,注者對古籍的語言越熟悉。王力先生就曾指出:“訓詁學的主要價值,正是在于把故訓傳授下來。漢儒去古未遠,經生們所說的故訓往往是口口相傳的,可信的程度較高?!覀儜斚嘈艥h代的人對先秦古籍的語言比我們懂得多些,至少不會把后代產生的意義加在先秦的詞匯上?!?sup>[7]324-325基于這個原則,趙岐注釋正確的可能性最大[②]。再來仔細看看趙岐的注釋,“舍者,止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宮宅中而用之,何為反與百工交易,紛紛而為之煩也?!壁w岐實際上是將“止”解作“不肯”,而不肯正是主觀上或出于主動或出于被動而“舍棄、放棄”。只是他將“止”和“不肯”連在一起說,給后世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礙。而清代焦循在《孟子正義》中對趙岐注釋的進一步闡釋,將“不肯”理解為“禁止之止”,可以說是曲解了趙岐的原意。
語言的社會性和系統性提示我們,在做訓釋時對于孤例一定要慎之又慎。黎錦熙先生提出的“例不十,不立法”向來是語言研究界遵循的重要法則。王力先生也曾指出:
所謂區(qū)別一般和特殊,那是辯證法的原理之一。在這里我們指的是黎錦熙先生所謂的“‘例不十,不立‘法”。我們還要補充一句,就是“例外不十,法不破”。我們尋覓漢語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但如果只有個別的例外,絕對不能破壞一般的規(guī)律。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證”,就是這個道理[23]。
黎錦熙先生提出“例不十,不立法”是強調要從語言事實中歸納總結語言規(guī)律,如果例證不足十,寧可不立法。王力先生的補充則是強調,對于已經歸納出的語言規(guī)律或法,如果沒有十個例外,也不能輕易地將其破除。兩位先生談的雖然是語言規(guī)律的確立和破除問題,但他們的論述無不提醒我們,例證的數量對于語言研究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 吳昌瑩.經詞衍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3:200.
[5]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第五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
[6]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132.
[7] 王力.龍蟲并雕齋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5.
[8] 鄭紅.“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新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79+111.
[9] 富金壁,牟維珍.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匯考[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80-81.
[10] 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6:641.
[11]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儒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7.
[12]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4:807.
[13] 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462-463.
[14] 陳延金.釋“舍”——《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J].北方文學,2017(20):251.
[15] 馬智強.少一讀 誤千秋——談《孟子》“舍皆”句“舍”的解釋[J].江南學院學報,1999(2):90-92.
[16] 徐赳赳.現代漢語篇章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7] 李蓋瑪吉.《孟子·許行》篇中“舍”字正解[J].文學界(理論版),2012(6):99-100.
[18] 李剛.利用楚簡資料校讀《孟子》一則[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0-74.
[19] 黃順.讀書札記兩則[J].中國電子商務,2013(22):249.
[20] 張先坦.“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之“舍”字再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30-132.
[21] 藍越.古代漢語釋難兩則[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3):132.
[22] 陳平.現代語言學研究:理論·方法與事實[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64.
[23] 王慶.黎錦熙先生的名言“例不十,不立法”的來歷和訛傳——兼談王力先生《漢語史稿》改“法不立”為“不立法”[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2):98-101.
(責任編輯:李 虎)
Interpretation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She” in Mencius · Duke Wen of Teng (Part I)
JI Lingy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he” (舍) in the phrase “she jie qu zhu qi gong zhong er yong zhi” in Mencius · Duke Wen of Teng (Part I).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views. Meanwhile,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misunderstanding are the erroneous judgement of syntactic logic semantic relation and atypical object of “sh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usage of the character “she” in the whole book of Mencius and 15 other classics of the pre-Qin dynasty, 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sentence appeared and Mencius viewpoints expressed in the text,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 “she” in this phrase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verb meaning “abandon or give up”.
Keywords: “she”(舍); comment; reason; interpretation
[①] [? ]內的部分為“為什么”在語義上管轄的范圍。下文同。
[②] 當然這也并非是絕對的,注釋的正確與否還跟注者的水平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這里說的只是從概率論上說越早的注本正確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