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牧言
自上古時期女媧摶土造人起,這塊圓天方地就開始印下我們的腳印。經(jīng)炎黃兩帝,過夏商西周,屬于中華兒女的精神文化日漸成形。自孔子講學起至當代社會,東方文明在征戰(zhàn)與革新的雙重突破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精神文化,而當下一味貪圖物欲享受而忽略精神追求的現(xiàn)實,正昭示著我們應當呼喚昔日之道的回歸。
何謂道?宋代大儒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道”也逐漸成為對古代儒學的經(jīng)典總結。因此,人若為仁人,要達到心存浩然之氣,身心寄化于百姓,此為修身治國之小道;繼承文學文明為世界,求清名傳承古學,此為平天下之大道。
小道而言,規(guī)定人要重視“仁德”,其內(nèi)涵體現(xiàn)于人生不同方面。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提出“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是誠實守信方面的道德要求;圣人孔丘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則是遵守道義方面的準則??傊?,古代文化對仁德的含義,雖有仁義禮智信等多個方面,但萬變不離其宗,其目的都是為人心智思想而服務的,培養(yǎng)為人為民的心胸,而后為大道服務。
所謂大道是從小道逐漸延伸而來,自然包含小道中的一些內(nèi)涵。但其內(nèi)容卻凌駕于小道之上,不要求私國私民,而是公古,公天下,公天下人。公古,以歷史文化為載體,以修身作為為學的方式,既富集本身,又傳承學術,對古學術公正;公天下,為時代立身心,與時俱進,包攬?zhí)煜氯f物萬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公天下人,則公平對待天下黎民“不以富而趨,不以貧而避”,平心靜氣,安守于德。要求仁者放開眼界,躋身于時代,立足于宇宙。
當下,若放棄上古文化大道精華而逆小道不行,萬萬不可。不做時代的窺探者而做時代的附庸,這,不應成為潮流。中華精神之道將消亡殆盡,這顯然是悲觀者的憤激之言。中華文化萬古永存,這集中體現(xiàn)在“古之道”的文化精神需要你我的踐行,這集中體現(xiàn)在“古之道”的文化精神需要人們的高度重視。而今在日夜奔波謀求名利的路上,在建設國家、追求國力提升的同時,文化精神軟實力要發(fā)掘出來,要喚醒“古之道”的文化精神,并以之創(chuàng)造光彩奪目的人生。
一個擁有先進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會有一個令人矚目的明天。而“古之道”的文化精神注入當代生活,必將煥發(fā)出更加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作者系山東省微山一中學生,指導老師:趙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