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簡析宋遼戰(zhàn)爭中北宋的備邊御戎之策

      2020-05-22 12:52:50龐雪萍
      山東青年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北宋

      龐雪萍

      摘 要:宋遼戰(zhàn)爭是指自太平興國四年(979)六月宋太宗北伐以來,宋遼之間以爭奪燕云地區(qū)為主的一系列戰(zhàn)爭,結(jié)束于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澶淵之盟的簽訂。雍熙三年(986)北伐失敗后,北宋王朝在戰(zhàn)爭中的態(tài)度就明顯轉(zhuǎn)向了防御,太宗與真宗更是多次下詔讓文武群臣陳述備邊御戎之策。設置軍寨、邊境屯田、招募民兵、榷場貿(mào)易等是北宋采取的主要御戎之策,取得了良好的防御效果。

      關(guān)鍵詞:宋遼戰(zhàn)爭;北宋;備邊御戎

      一、備邊御戎之提出

      太平興國四年(979)五月,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后,太宗便作出了北伐的決定。北宋大軍直揮幽州,在圍城半月,不能克之后,班師回朝。班師途中,與遼朝援軍戰(zhàn)于高粱河,宋軍大敗而退,北宋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落幕。此后,直至雍熙三年(986),宋遼之間比較大的戰(zhàn)爭有滿城之戰(zhàn),雁門之戰(zhàn)和瓦橋關(guān)之戰(zhàn)。此外,還有數(shù)十場小戰(zhàn)爭,根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的記載來看,北宋勝多敗少。

      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982年),契丹主明記卒,十二歲的小皇帝耶律隆緒繼立,改大遼為大契丹,蕭太后垂簾聽政。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聽從知雄州賀令圖及其父賀懷浦的建議,認為契丹內(nèi)部牝雞司晨,朝政不穩(wěn),是北伐的好時機。此次北伐兵分三路,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出雄州;田重進率領(lǐng)中路軍出飛狐;潘美和楊業(yè)率西路軍出雁門。北伐軍一路直上,勢如破竹。西路軍連克寰、朔、應、云、蔚等州,中路軍連克飛狐、靈丘等地,東路軍進據(jù)涿州。但是,由于東路軍主帥曹彬勝負心太重,急于進軍,把糧草都甩在身后,導致被契丹蕭太后和圣宗擊敗于岐溝關(guān)。主力軍一敗,整個局勢瞬間顛覆,先前的優(yōu)勢全部喪失?!拔逶赂?,至岐溝關(guān)北,敵追及之,我?guī)煷髷?。”①從該年三月開始,為期將近兩月的北伐結(jié)束。之后,契丹采取攻勢,八月入寇瀛洲,這年冬天又侵略望都。反觀北宋,自岐溝關(guān)敗后便轉(zhuǎn)入防御,再無揮師北上的勇氣。此后,北宋面臨如何備邊才能有效防御契丹的問題。太宗與真宗多次召集群臣,就如何御戎備邊展開討論。

      二、文武群臣齊獻策

      《長編》中明確記載太宗、真宗詔集文武群臣議論御邊備戎之策的共有三次。第一次詔詢文武御戎之策在雍熙四年。

      殿中侍御史趙孚奏議曰:“欲望朝廷精選使命,通達國信,遠則周古公讓地于西戎,祈八百載之基業(yè),今則唐高祖降禮于突厥,啟三百年之宗社……此時猶須行禮命之書,通和之事,自然馴致率服,永無戰(zhàn)爭,復三皇道德之風,廣一統(tǒng)太平之業(yè)?!鄙霞沃"?/p>

      無論說得多么天花亂墜,趙孚的主流思想就是與契丹議和,以解決困擾北宋王朝的邊境問題。盡管太宗“嘉之”卻并沒有實施。此時,雍熙四年(987)正月,契丹軍軍勢大振,長驅(qū)深入深、祁州,并攻陷易州。③北宋急需解決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抵擋住來自契丹的進攻,而不是議和。畢竟,議和的前提應該是雙方實力相當,或者說至少要有議和的籌碼。這是太宗第一次詔詢御戎之策,但是記載中真正提出策略的只有趙孚一人,何況他的建議似乎還不太符合當前的局勢,空有泛泛之談。

      太宗第二次召文武群臣陳備邊之策是在端拱二年(989)。就在上一年年末,也就是端拱元年(988)十一月,契丹入侵唐河,雖然被袁繼忠和李繼隆率軍擊敗,④但是這可以說明自雍熙北伐以后,契丹對北宋北面邊境的侵擾從未停止,如何備邊依舊是重要的議題。因此,太宗在端拱二年春正月,再次召文武群臣各陳備邊之策:

      春正月癸巳,召文武群臣各陳備邊御戎之策。戶部郎中張洎奏議曰:“伏自北戎犯順,累載于茲,其故何哉?蓋中國失地利,分兵力,將從中御,士不用命也……臣今伏請悉聚河朔之兵,于緣邊建三大鎮(zhèn),各統(tǒng)十萬之眾,鼎據(jù)而守焉仍環(huán)舊城,廣創(chuàng)新寨,俾士馬擊戎逐寇,便于出入……臣請陛下申命元帥,自裨將以降有違犯命令者,并以軍法從事。其殺敵將校所得鞍馬財貨等,悉以與之,仍優(yōu)加錫賚……臣欲乞陛下悉與放免球夏兩稅,候事寧之日,方仍舊貫。朝廷所失租賦,未及毫芒,且以阻敵人誘掖之謀,慰氓庶綏懷之望……今北敵內(nèi)侵,兵連禍結(jié),以權(quán)濟用,蓋有前聞,請陛下稍抑至尊,舉通和之策……伏愿陛下思安危之大計,念攻守之良策,內(nèi)修政經(jīng),外勤戎略,罷天下不急之務,停土木之功,減官吏之冗員,省錫賚之優(yōu)澤,收聚財貨,訓練師徒?!雹?/p>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中解讀出四項措施:加強宋遼邊界的軍事防御力量,集三十萬之兵分屯沿邊三鎮(zhèn),以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震懾契丹;整頓軍政,肅清紀律,賞罰分明,使軍隊達到令出必行的效果,從而增強軍隊的作戰(zhàn)能力;體恤邊境百姓,使民不離心;鑒于契丹侵犯之勢盛,可以先采取議和的措施。同時重視軍事措置,以待北伐之機。

      此外,王禹偁針對當前形勢,提出對內(nèi)對外共十條措施。⑥他的內(nèi)外措施各有五條。對外:賦予將臣領(lǐng)兵的權(quán)力;重視在邊境偵查巡邏的人選,罷免他們當中的小人,以便朝廷盡知邊事;招募邊民充當間諜,離間契丹內(nèi)部藩落,以亂其政;以戎制戎,坐享其成;對邊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激勵他們?nèi)ゴ驌魯橙恕?nèi):省并冗官,節(jié)省經(jīng)費以供邊備之需;抑制文臣,激勵武將;信用大臣,勸誡宋太宗不要太重虛名;禁游惰,重農(nóng)耕,厚民力;田錫的備邊御戎之策如下:選任將帥,委以權(quán)力,使其能隨機應變;經(jīng)濟上支持邊防,加大將士賞賜力度以合軍心;君相團結(jié),重用宰相;動用間諜,使戎狄自亂。⑦

      張洎、王禹稱、田錫都是文臣,他們的許多措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并不符合北宋的時情。例如在邊境屯守重兵、放任將領(lǐng)的權(quán)力。自太祖削兵權(quán)以來,終宋一代,都崇文抑武,皇帝怎么可能放手兵權(quán)?不過,張洎提出的“來則備御,去則無追”確實成為了北宋對遼的防御思想。

      咸平二年(999)九月,契丹率軍入侵保州。⑧冬十月,遼圣宗又率軍入寇定州,宋將李繼宣追敵五十余里,但是因為主帥傅潛沒有才能,不讓追擊,所以沒能立下戰(zhàn)功。⑨在此背景下,十二月丙子,真宗下詔讓百官上書直言邊事:

      工部侍郎、集賢學士錢若水言:“今則傅潛領(lǐng)數(shù)萬雄獅,閉門不出,坐看敵人俘掠生民,上則辜委注之恩,下則挫銳師之氣,蓋潛輩不能制勝,朝廷不能用法使然也……伏望遵太祖故事遴擇名臣,分理邊郡,罷部署之號,使不相統(tǒng)臨,置巡檢之名,俾遞相救應,如此則出必擊寇,入則守城,不數(shù)年間,可致邊烽罷警矣?!逼鹁由崛?、直使館李宗諤言:“自古行軍出師,無不首擇將帥……來則急擊,去則勿追。又豈須置三路部署之名,制六軍生死之命,使有材力之士,不得施為,縱欲立奇功,報厚遇,為人所制,莫可得也……有功者賞于朝,不用命者戮于市,亦在此時也?!庇宜局G、直史館孫何言:“簡擇將帥,則莫若文武之內(nèi),參用謀臣。防壅關(guān),則莫若凡奏邊防,陛見庭問。合救援,則莫若督以軍令,聽其便宜。運軍糧,則莫若輕齊疾驅(qū),角彼趫捷……惟東北無備之城,繕完備防,不可不謹?!庇艺?、直集賢院趙安仁言:“臣以為當今有急務者三,經(jīng)久有大要者五。急務三者:其一勵戎臣,舉賞賞罰之典……其二,振救邊民……其三請車駕還京,重神武之威……大要者五:其一選將略。當今士卒素練而其數(shù)甚廣,用之邊方,立功至少,誠由主將之無智略也……蓋儒學之將,則洞究存亡,深知成敗,求之當今,亦代之不乏賢……其二持兵勢。京師,天下之根本也。澶、魏,河朔之咽喉也。鎮(zhèn)、定,股肱之地也。是只根本在乎深固,咽喉在乎控制,股肱在乎運用。兵之眾寡,貴得其宜……其三求軍謀……其四修軍政……今之將帥,請先以軍政能否黜陟之,則人人自謹于法令矣……其五愛民力。”右司諫梁顥言:“臣聞自古用兵之道,在乎明賞罰二柄而已。然而,賞不可以獨任,罰不可以少失……望于邊將中,不以名位高卑,但擇有武勇謀略,素為眾所推服者取十人……逐水草于邊上,往復扦御,不得入郡邑,亦不得一處相聚,遇有敵寇,隨時掩殺,仍令烽候相望,交相救應……”[10]

      這些大臣的建議看似繁瑣,總結(jié)下來共有四點:選擇良將,予以權(quán)柄。使其能自由行事,賞罰自主,這樣才能整頓軍政,增強軍力;修繕邊境舊城池;屯兵于京城以及北方一些軍事要地;重視謀臣,文武并用。

      三次召集群臣,商討備邊之策,可見皇帝對邊境戰(zhàn)事的關(guān)心,也反映了遼對宋的侵擾。文臣們或許缺乏對現(xiàn)實的考量,提出的政策難免有些不切實際。但是他們紛紛上書,表達了對邊境軍事的擔憂,提出“來則備御,去則無追”的防御思想以及修繕城池、加強邊境軍事力量等可以落實的防備措施,這些都可以在北宋對遼軍采取的御備策略中反映出來。

      直到景德元年(1004)八月,契丹主耶律隆緒與其母蕭太后舉國入寇,威逼澶州,契丹大將蕭達覽中弩身亡,宋遼皆有議和之心。最終,在王繼忠和曹利用等人的撮合下,澶淵之盟簽訂,宋遼二十五年的戰(zhàn)爭宣告結(jié)束。宋北部地區(qū)不用再時時提防契丹的入侵,皇帝也無須再召集群臣討論備邊之策了。

      三、備邊御戎之實施

      太宗與真宗先后三次召集文武百官獻備邊御戎之策,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建議都得到實施。從上述群臣所獻之策來看,提到次數(shù)最多的當屬選任將領(lǐng),賦予權(quán)力。但是自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后,宋朝對將領(lǐng)的控制從未松懈過,這一策略自然是不可能被實施的。相對而言,設置軍寨、邊境屯田、招募義兵等政策則是真正得到落實且有實效。除此以外,榷場貿(mào)易作為軍事防御的重要補充手段也不失為有效的備邊御戎之策。

      (一)設置軍寨

      防備契丹軍隊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在宋遼邊境地區(qū)設置軍寨,并派遣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駐守。宋遼戰(zhàn)爭中設置的重要的軍有威虜軍、廣信軍、寧邊軍、天順軍等等;此外,北宋還在雄州、莫州、鎮(zhèn)州、定州、保州、瀛洲等地駐扎軍隊。這些州、軍是宋遼戰(zhàn)爭的前線,它們御遼撫邊的作用主要從抗擊遼兵中體現(xiàn):

      是月,雄、霸等州皆相告以敵將犯邊,急設備。寧邊軍數(shù)日間連受八十余牒,知軍柳開獨不信,貽書郭守文陳五事,言敵必不至,既而果牒者之妄。[11]

      十一月,威虜軍言契丹來寇,出兵擊敗之,殺其酋帥。[12]

      契丹主與其母舉國入寇,其統(tǒng)軍順國王撻覽引兵掠威虜、順安軍魏能、石普等帥兵御之,能敗其前鋒,斬偏將,獲印及旂鼓、輜重。又攻北平寨,田敏等擊走之。又東趨保州……進攻州城,不利而北。[13]

      從以上史料可見,北宋安置在邊境的軍、州起著重要的防守作用,它們探知軍情并屢次抵擋遼兵入侵,挫敗遼軍勢力。

      (二)邊境屯田

      自燕云十六州歸遼所有后,北宋北邊便再也沒有了可以抵擋契丹軍,尤其是強大的騎軍軍隊的屏障,平坦的地勢任由騎兵直驅(qū)而入,這對于北宋的邊防來說,是極其不利的。為了有效防御騎兵,北宋在邊境地區(qū)展開屯田。《長編》和《涑水記聞》[14]都有屯田的記載。

      《長編》有關(guān)屯田的記載豐富,如:

      承矩上言曰:“臣聞兵家有三陣……今用地陣而設險,以水泉而作固,建為陂塘,互連滄海,縱有敵騎,何懼奔沖。昨者,戒人犯邊,高陽一路,東負海,西抵順安,士庶安居,即屯田利也。今順安西至西山,地雖數(shù)軍,路才百里,縱有丘陵岡阜,亦多川瀆泉源,倘因而廣之,制為塘埭,則可戢敵騎、息邊患矣。”[15]

      之后,真宗便以知雄州何承矩兼制置屯田使?!跋仁?,承矩兼屯田事。及以侍禁、閣門祗候馬濟知順安軍,亦兼屯田事,承矩言與濟品秩有異,所兼之名則同,故特加使額焉?!盵16]

      除了何承矩,王能也提出屯田的建議:

      靜戎軍王能奏于軍城東新河之北開田,廣袤相去皆五尺許,深七尺,狀若連鎖,東西至順安、威虜軍界,必能限隔戎馬,縱或入寇,亦易于防捍,仍以地圖來上……是日,詔靜戎、順安威虜軍界并置方田,鑿河以遏敵騎。[17]

      可見,無論是筑塘泊還是置方田,都改變了原來平坦的地勢,阻礙了遼兵鐵騎的行軍進程,對穩(wěn)定邊境地區(qū)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招募義兵

      北宋軍隊的規(guī)模可謂十分龐大,主要由禁兵、廂兵、鄉(xiāng)兵、蕃兵組成。但是在“重內(nèi)輕外”的思想下,一半以上的禁軍都守衛(wèi)在京城附近,戍守邊境地區(qū)的軍事力量就很有限?;蛟S是出于彌補正規(guī)軍實力不足的需要,北宋采取了招募義兵的措施。義兵,即強壯,也就是鄉(xiāng)兵。這一策略首先在雍熙四年(987年)四月得到實施。當時,太宗派遣使者前往河南北諸州,招募壯丁為義軍以抵擋敵軍。但是,招募義兵不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引起了眾大臣的爭論:

      京東轉(zhuǎn)運使、主客郎中李惟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爭之。宰相李昉等相率上奏曰:“近者分遣使傳出外料兵,自河東河南四十余郡,凡八丁取一,以充戎行。蓋國家以備獯戎,事非獲已,臣等頗聞與議,皆言河南百姓不同被邊之民,世習農(nóng)桑,罔知戰(zhàn)斗……望嚴敕續(xù)遣使臣等,所至之處,若人情不安,難于點集,未即行法,密奏取裁。”開封尹陳王元僖又上疏言:“竊睹仲春以來,分遣使臣于諸州點集鄉(xiāng)兵,其數(shù)甚眾。春氣方盛,農(nóng)事正勤,況屬久安,豈可據(jù)擾!且所取義卒,乃是丁夫。田畝之民,本難拘率,行伍之內(nèi),豈易指呼……至于防秋,須預經(jīng)畫,望于將相之內(nèi),選材謀之人,付之兵權(quán),委以閫政,精擇銳旅,分戍邊城,優(yōu)恤其妻孥,激發(fā)其勇力……此處深溝高壘,炳燧鳴刀,來則御之,去則勿逐……況又河南久為內(nèi)地,人戶非能便習武藝,不可盡審戎行。河北累經(jīng)戎馬,頗有嫻習馳射,或可選置軍中。望且于河朔緣邊諸州點集,止令本處守捍城池,河南諸州一切停罷?!鄙霞{其言。[18]

      由此可知,此次爭論以太宗聽取陳王元僖的建議而結(jié)束,義兵的招募集中在河北地區(qū)。盡管太宗時就已經(jīng)在河北招募義兵,然而,制度性的招募卻始于真宗朝:

      河北、河東強壯,自五代時瀛、霸諸州已有之,是歲,始詔河北民家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二,六丁、七丁籍三,八丁以上籍四為強壯。五百人為指揮,置指揮使。百人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節(jié)級四人。所在置籍,擇善射者第補校長。聽自置馬,勝甲者蠲其戶役。尋募其勇敢,團結(jié)附大軍為柵,官給鎧甲。[19]

      另外,《涑水記聞》第252條《籍民兵以備契丹》也談到這一措施:“契丹乘西鄙用兵,中國疲弊,陰謀入寇。朝廷聞之,十月始修河北諸州城,又籍民為強壯以備之,又籍陜西、河東民為鄉(xiāng)弓手?!盵20]

      這些招募而來的義兵由于長期抵抗遼兵的騷擾,具備豐富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與一定的作戰(zhàn)能力,加之對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的熟悉,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北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強化了防御力量。

      (四)榷場貿(mào)易

      宋遼戰(zhàn)爭主要是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但是經(jīng)濟物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遼物資匱乏,尤其是秋冬時期,花草枯萎,游牧業(yè)無以為繼,遼軍便會南下,掠奪生存資源。北宋以農(nóng)業(yè)立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fā)展,經(jīng)濟實力自然遠在遼之上。榷場貿(mào)易便成為北宋的一種外交手段,通過貿(mào)易以實現(xiàn)和平。

      宋遼戰(zhàn)爭期間,榷場貿(mào)易主要在太宗朝施行,這從《宋史》的一段記載中可知:

      契丹在太祖時,雖聽緣邊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興國二年,始令鎮(zhèn)、易、雄、霸、滄州各置榷務,輦香藥、犀象及茶與交易。后有范陽之師,罷不與通。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與之貿(mào)易。時累年興師,千里饋糧,居民疲乏,太宗亦頗有厭兵之意。端拱元年,詔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豈欲窮兵?至于幽薊之民,皆吾赤子,宜許邊疆互相市易。自今緣邊戍兵,不得輒恣侵略?!蔽磶讖徒`者抵死,北界商旅輒入內(nèi)地販易,所在捕斬之。淳化二年,令雄霸州、靜戎軍、代州雁門砦置榷場如舊制,所鬻物增蘇木,尋復罷。[21]

      真宗朝置榷場則始于咸平四年:

      知雄州何承矩繼以請,且言:“榷場之設,蓋先朝從權(quán)立制,以惠戎人,縱其渝信犯邊,亦不知廢。戎退商行,似全大體……或文武中有抗執(zhí)獨見,是必別有良謀,請委之邊任,使施方略,責其功成?!庇谑锹犘壑輳椭萌秷?。[22]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榷場在這一時期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治者“彌兵”、“綏邊”的政治目的,它總會隨時因戰(zhàn)廢置,其軍事性掩蓋其經(jīng)濟性,成為宋初備邊的輔助性戰(zhàn)略。契丹入寇北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獲取充足的生存資料,這從其選擇秋冬季節(jié)入侵便可看出。榷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遼人的部分生活需求,自然也就成為宋朝用來御邊措施之一。

      四、結(jié)語

      在長達二十五年的戰(zhàn)爭中,以雍熙北伐失?。?86年)為轉(zhuǎn)折點,北宋對遼的軍事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北宋一改之前積極進攻的態(tài)勢而轉(zhuǎn)向了軍事防御。天子下詔,群臣獻策,雖然其中有士大夫們不切實際的泛泛而談,但也不乏切中時弊的建議。北宋朝廷經(jīng)過討論與實踐,最終采取的備邊措施主要包括:在邊境重地設置軍寨、開展屯田、招募義兵。這些措施增強了邊境地區(qū)的軍事力量,阻擋了一次又一次遼軍的入侵。此外,還在雄州等地開設榷場,以經(jīng)濟貿(mào)易的方式緩解軍事壓力。這些應對舉措頗有成效,盡管北宋在戰(zhàn)爭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但是依然堅守了近二十年,把遼軍牢牢地阻擋在邊境地區(qū)。就算后來契丹舉國南侵,也沒撈到多少好處,最終只好同意以澶淵之盟結(jié)束雙方的戰(zhàn)事。這足以可見北宋軍事防御力量之強大,防御措施之有效。

      [注釋]

      ①(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613頁

      ②《長編》第635頁

      ③《長編》第633頁

      ④《長編》第657頁,十一月,契丹大至唐河北,將入寇……契丹騎大潰,追擊逾曹河,斬首萬五千級,獲馬萬匹。

      ⑤?《長編》第666頁

      ⑥《長編》第672頁,右拾遺、直使館王禹偁奏議曰:“在外任人,而在內(nèi)修其德矣?!?/p>

      ⑦《長編》第675頁,知制誥田錫奏疏曰:“今之御戎,無先于選將帥,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須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制宜,無不成功,無不破敵矣……又將帥行恩信,恤士卒,必豐財貨,方得士心……豈有議邊陲,發(fā)師旅,而宰相不與聞!若宰相非才,何不罷免宰相可任,何不詢謀?……乞陛下以軍旅之事,機密之謀,悉與籌量,盡其規(guī)畫……狄中自有諸國,未審陛下曾探得凡有幾國否?幾國與匈奴為仇?若悉知之,可以用重賞,行間諜?!?/p>

      ⑧《長編》第963-964頁

      ⑨《長編》第967頁

      [10]?《長編》第975-985頁

      [11]《長編》第642頁

      [12]《長編》第971頁

      [13]《長編》第1265頁

      [14]《涑水記聞》第79頁第124條(北邊塘泊),又曰:“太宗初筑塘泊,非以限幽薊之民,蓋欲斷虜入寇之路,使出一涂,見易制耳?!?/p>

      [15]《長編》第1009頁

      [16]《長編》第1139頁

      [17]《長編》第1214

      [18]《長編》633頁

      [19]《長編》第1036頁

      [20]《涑水記聞》第183頁

      [21](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4562頁

      [22]《長編》第1128頁

      [參考文獻]

      [1](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2](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3](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上海?200234)

      猜你喜歡
      北宋
      蘇軾《李白仙詩卷》風格探析
      從服飾表現(xiàn)的視角再議《韓熙載夜宴圖》的成畫年代
      隋唐至北宋時期河洛地區(qū)與周邊區(qū)域的文化交流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00:38:02
      北宋院體花鳥畫的革新和演變
      今傳媒(2016年8期)2016-10-17 00:48:40
      煙臺市福山區(qū)發(fā)現(xiàn)北宋窖藏錢幣
      略論北宋志怪小說中的道教內(nèi)容
      青春歲月(2015年20期)2015-11-09 11:57:00
      淺談顏真卿書法對五代至北宋書法的影響
      青春歲月(2015年19期)2015-11-03 12:56:22
      淺議北宋軍隊回圖貿(mào)易
      黑龍江史志(2014年1期)2014-11-11 22:01:05
      試論《全宋詞》北宋詞里的“簫”的功能
      威縣出土《新宗城縣三清殿記》刻石新探
      文物春秋(2014年3期)2014-08-27 21:14:21
      平陆县| 凤山市| 获嘉县| 宁安市| 尚志市| 犍为县| 泸溪县| 江源县| 枞阳县| 阿勒泰市| 岑巩县| 容城县| 高安市| 儋州市| 陆良县| 如皋市| 龙江县| 玉环县| 斗六市| 博客| 禹州市| 和政县| 孟津县| 太湖县| 方正县| 江孜县| 赫章县| 通渭县| 岳西县| 公安县| 宜宾县| 邹城市| 汉川市| 隆林| 焉耆| 海阳市| 密山市| 清丰县| 辽阳市| 牙克石市| 白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