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崇人杰
有人說,現(xiàn)在最好的生意就是販賣焦慮。焦慮很大程度源于人們始終處于“欲望未被滿足”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從“別人有的我沒有”“自家兒女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雙11我的購物車還沒滿”到“別人功成名就而我依然在向上攀爬”,諸如此類。
人應(yīng)當要求進步,可是欲望本身不應(yīng)當被放大。所以,那些我們焦慮的“不得”,是被個別的特殊案例刺激而放大,還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覺得《斷舍離》一書的意義正在于此——協(xié)助我們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書的開端就很明白地講道:斷舍離的奧義,不只是扔東西,實際上,清理廢棄物只是斷舍離的敲門磚。作者山下英子最終想要傳達的是一種斷舍離的生活方式。斷舍離是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zhí)念。從操作的層面上來講,實際上由“舍”開始,對于“斷”形成認知,最終達到“離”的狀態(tài)。她形容為“新陳代謝”——騰出了物理空間的同時,也讓人的心靈有了更大的余地。新陳代謝在此的意義不僅是身體意義上的生老病死,也指給自己騰挪出思考和進步的空間。
馬克思在《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比绻麑⒋俗鳛樗伎嫉钠瘘c,就可以很清晰地發(fā)現(xiàn),斷舍離的主體是人,終極目標并不是舍去物本身,而是梳理人與物之間的關(guān)系。
讀完,我也忍不住開啟了一個塵封已久的收納箱。打開瞬間,記憶撲面而來,而在此之前,關(guān)于它的記憶早已被我收納在潛意識中很久。所謂的物,不過是一種承載體,幫助我們定位過去某一時刻的自己:看到曾經(jīng)的字跡、擺件,會聯(lián)想起彼時彼地的自己,關(guān)于過去的美好回憶或深沉情緒也隨之而來。
不得不承認,收納舊物會讓人獲得一些因記憶而起的情感慰藉,但時光不能回頭,因此只能在與此物相遇的瞬間,獲得一種存在于理想中的可能性,從而在虛無的假設(shè)里自我滿足。生活空間和心靈空間在這樣懷舊的情緒中不斷被填滿,而這恰恰泯滅了新的物、新的思想進入的可能性。
在這個意義上,《斷舍離》為的是激發(fā)我們重新拿回作為人的主動權(quán),簡單講,就是應(yīng)當去思考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別人以廣告、暗示等方式讓我覺得想要的,什么又是當初覺得美好當下卻成為阻礙我們走下去的。
當想明白了這些,斷舍離便漸入佳境,也是新生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