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平 王伊凡 應(yīng)李民 簡杰亮 楊繼成 葉金云 明建華
(湖州師范學院,湖州 313000)
在集約化和規(guī)?;乃a(chǎn)養(yǎng)殖中,主要通過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來養(yǎng)殖水產(chǎn)動物,其中飼料投飼頻率是影響魚類生長及飼料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有關(guān)魚類投喂頻率的研究表明,適宜的投喂頻率可以增加魚類的生長速度和存活率,縮小體型差異,改善攝食轉(zhuǎn)換率,提高終產(chǎn)量;而不合理的投喂頻率不僅導(dǎo)致魚體參差不齊,還會造成飼料浪費,增加養(yǎng)殖成本,并污染養(yǎng)殖環(huán)境[2-4]。因此,確定適宜的投飼頻率對提高青魚養(yǎng)殖的經(jīng)濟和生態(tài)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有關(guān)黃顙魚(Pelteobaggrusvachelli)幼魚[5]、星斑川鰈(Platichthysstellatus)幼魚[6]等魚類的研究表明,適宜的投飼頻率可改善幼魚的攝食量并增加生長速度;而對鯉魚(Cyprinuscarpio)、長吻鮠(Leiocassislongirostris)的研究表明,適宜的投飼頻率可降低循環(huán)養(yǎng)殖系統(tǒng)水體氨氮類有毒有害物質(zhì)的含量,改善水質(zhì),提高魚類的存活率[7]。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ardson)是我國傳統(tǒng)淡水養(yǎng)殖的“四大家魚”之一,據(jù)《2019中國漁業(yè)統(tǒng)計年鑒》報道[8],我國青魚養(yǎng)殖年產(chǎn)量為69.13萬t,而目前有關(guān)投飼頻率對青魚相關(guān)影響的研究仍鮮見報道。因此,本試驗以青魚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投飼頻率對青魚幼魚生長、生理生化指標以及攝食相關(guān)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以便獲得青魚幼魚生長速度最快和飼料轉(zhuǎn)化率最佳的投飼頻率,為青魚的集約化養(yǎng)殖提供科學依據(jù)。
青魚幼魚購于湖州市吳興豐溢現(xiàn)代水產(chǎn)養(yǎng)殖場。試驗選擇450尾體質(zhì)健壯,規(guī)格基本一致的青魚幼魚,初始體質(zhì)量(12.29±0.40)g,隨機分成5組,每組設(shè)3個重復(fù),每個重復(fù)30尾魚,飼養(yǎng)于本實驗室室內(nèi)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系統(tǒng)的15個養(yǎng)殖桶中。每桶水容積450 L,控制水流速為1.6 L/min,并通過氣石持續(xù)充氣增氧。
試驗飼料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各種原料分別粉碎過60目篩,采用逐級擴大法添加微量成分,使各組分充分混勻后,用小型飼料造粒機制成粒徑2 mm的沉性顆粒飼料,40 ℃烘干后于4 ℃冰柜中保存?zhèn)溆谩?/p>
表1 試驗飼料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風干基礎(chǔ))
注:a表示購于企業(yè);b為實測值。
飼養(yǎng)試驗中,前期馴化7 d,后期正式飼養(yǎng)60 d。采用人工投飼,日投飼量按魚體質(zhì)量的2~5%來計算,并控制在30 min內(nèi)無剩餌為宜,即表觀飽食。投飼頻率如下:(1)投喂1次/2 d,投喂時間為8:00;(2)投喂1次/d,投喂時間為8:00;(3)投喂2次/d,投喂時間為8:00、17:00;(4)投喂3次/d,投喂時間為8:00、12:30、17:00;(5)投喂4次/d,投喂時間為8:00、11:00、14:00、17:00。飼養(yǎng)期間水溫為26~29 ℃,pH為7.2~7.8,溶解氧>6 mg/L,氨氮<0.01 mg/L。
正式飼養(yǎng)60 d后采樣,采樣前禁食24 h,將各桶魚稱重、計數(shù),然后每桶隨機選取3尾體重相近的青魚,用濃度為100 mg/L的MS-222作快速深度麻醉,經(jīng)稱重和量體長后用一次性醫(yī)用注射器從尾靜脈采血。血樣在4 ℃冰箱中靜置1~2 h后,以4 ℃ 3 000 r/min離心10 min制備血清,-20 ℃凍存?zhèn)溆谩?/p>
魚體采血后立即剖開腹腔,剝離出內(nèi)臟和肝胰臟并稱重,取適量肝臟和腸道用于常規(guī)分析;取部分背鰭下方側(cè)線以上的背部肌肉用于肌肉成分分析;取適量腦組織,用于攝食相關(guān)基因的表達分析,均以-80 ℃保存。
1.4.1 生長與形體指標
分別按下式計算增重率(WG)、特定生長率(SGR)、攝食率(FR)、飼料系數(shù)(FCR)、存活率(S)、肝體指數(shù)(HSI)、臟體指數(shù)(VSI)、肥滿度(CF):
增重率(WG,%) = 100× (Wt-W0) /W0
特定生長率(SGR,%/d) = 100×(lnWt- lnW0) / t
攝食率(FR,%/d) = 100×FI/ [t×(Wt+W0)/2]
飼料系數(shù)(FCR) =FI/ (Wt-W0)
存活率(S,%) = 100 ×Nt/N0
肝體指數(shù)(HIS,%) = 100×Wh/Wb
臟體指數(shù)(VSI,%) = 100×Wv/Wb
式中:W0為魚初體質(zhì)量/g;Wt為魚末體質(zhì)量/g;t為飼喂天數(shù)/ d;FI每尾魚平均攝食飼料總質(zhì)量(風干樣重)/g;N0為初魚尾數(shù);Nt末魚尾數(shù);Wh為每尾魚末肝臟質(zhì)量/g;Wv為每尾魚末內(nèi)臟質(zhì)量/g;Wb為每尾魚末體質(zhì)量/g;L為每尾魚末體長/cm。
1.4.2 肌肉成分分析
水分采用105 ℃恒重法(GB 6435—1986)測定;粗蛋白質(zhì)含量采用微量凱氏定氮法(GB/T 6432—1994)測定;粗脂肪含量采用索氏抽提法(GB/T 6433—1994)測定;粗灰分含量采用550 ℃灼燒法(GB/T 6438—1992)測定。
1.4.3 血清生化指標的測定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堿性磷酸酶(AKP)、谷丙轉(zhuǎn)氨酶(GPT)和谷草轉(zhuǎn)氨酶(GOT)的活性等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試劑盒,按照說明書進行測定。
1.4.4 肝臟抗氧化相關(guān)指標的測定
肝臟樣品解凍后,用冷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并用濾紙吸干后稱重,肝臟樣品與勻漿介質(zhì)(pH 7.4,0.01 mol/L Tris-HCl,0.000 1 mol/L EDTA-2Na,0.01 mol/L蔗糖,0.8%氯化鈉溶液)按1∶9 (W∶V)的比例冰浴勻漿,然后4 ℃ 3 8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用于分析。該待測液的蛋白質(zhì)濃度采用考馬斯亮藍法進行測定。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過氧化氫酶(CAT)和丙二醛(MDA)的水平等按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測定。
1.4.5 腸道消化酶活性的測定
試驗采用田間小區(qū)法。2016年設(shè)上年秋季(10月中旬)覆膜、當年早春(4月初)覆膜兩個非生育期覆膜處理和常規(guī)播前(4月下旬)覆膜為對照。小區(qū)面積242 m2,小區(qū)寬11 m,小區(qū)長22 m,3次重復(fù),隨機排列。專用機械覆膜,采用170 cm寬的黑色地膜。
測定前將腸組織樣品取出,在室溫下自然解凍,剔除脂肪和消化道內(nèi)含物。取全腸稱重,然后加入9倍冷卻的磷酸緩沖液(4 ℃,pH7.3),冰浴勻漿(8 000 r/min,5 s/次,間隔10 s,連續(xù)4~5次),取上清液置于4 ℃冰箱中待測(不超過24 h)。檢測腸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試劑盒購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按照說明書進行測定。
1.4.6 腦組織攝食相關(guān)基因的表達分析
使用組織/細胞RNA快速提取試劑盒(Aidlab,中國)抽提青魚腦組織總RNA,具體操作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然后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所提RNA的完整性,同時用NanoDrop ND-2000(Thermo Scientific,美國)核酸蛋白測定儀檢測RNA的純度和濃度,RNA樣品應(yīng)具有清晰完整的條帶、OD260/OD280為1.8~2.0。用PrimeScriptTM反轉(zhuǎn)錄試劑盒(TaKaRa,日本)將總RNA反轉(zhuǎn)錄合成cDNA,并于-20 ℃保存?zhèn)溆谩?/p>
根據(jù)GenBank上青魚腦組織攝食相關(guān)基因神經(jīng)肽Y(Neuropeptide Y, NPY)和腦腸肽(Ghrelin, GRL)的核苷酸序列,利用Primer 5.0設(shè)計上述基因及管家基因β-肌動蛋白(β-actin)的特異性引物,引物序列見表2。所有引物均由上海英濰捷基(Invitrogen)公司合成。
實驗數(shù)據(jù)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包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氏多重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實驗結(jié)果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SD)表示。
表2 實時定量PCR引物
由表3可知,投飼3次/d的青魚幼魚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和攝食率顯著高于1、2次/d和1次/2d組(P<0.05),而投飼3、4次/d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投飼4次/d的飼料系數(shù)顯著高于1次/2 d和1次/d(P<0.05),而與其余各組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投飼3、4次/d組的青魚存活率顯著高于1次/2d組(P<0.05),而其余各組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投飼頻率對青魚幼魚的肝體指數(shù)、臟體指數(shù)與肥滿度無顯著影響(P>0.05)。由此可見,青魚幼魚每天投喂3次可顯著提高其增重率、特定生長率、攝食率和存活率,促進青魚幼魚的生長。
表3 投飼頻率對青魚生長及形體指標的影響
注:3個重復(fù)的平均值±標準差(SD);9個樣本的平均值±SD;同行數(shù)據(jù)中有不同上標字母者表示差異顯著(P<0.05),相同字母表示差異不顯著(P>0.05)。
表4 投飼頻率對青魚肌肉成分的影響/%
注:表中值為9個樣本的平均值±SD;同一行數(shù)據(jù)中有不同上標字母者表示差異顯著(P<0.05),相同字母表示差異不顯著(P>0.05),下同。
表5 投飼頻率對青魚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表6 投飼頻率對青魚肝臟抗氧化相關(guān)指標的影響
由表4可知,青魚幼魚肌肉粗脂肪的含量隨投飼頻率的增加而升高,與投飼1次/2 d相比,投飼4次/d可顯著提高青魚肌肉中粗脂肪的水平(P<0.05),但投飼頻率對青魚幼魚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無顯著影響(P>0.05)。
由表5可知,隨著投飼頻率的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和堿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呈升高的變化趨勢,而谷丙轉(zhuǎn)氨酶(GPT)呈下降的變化趨勢(P<0.05),但對谷草轉(zhuǎn)氨酶(GOT)的活性無顯著影響(P>0.05)。投飼3次/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顯著高于1、2次/d與1次/2 d組(P<0.05),而3次/d與4次/d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投飼3、4次/d的溶菌酶活性顯著高于1次/2 d組的水平(P<0.05),而與其他各組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投飼2~4次/d的堿性磷酸酶活性顯著高于1次/d、1次/2 d組(P<0.05),而投飼2~ 4次/d組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投飼1次/2 d的GPT活性顯著高于2~4次/d組(P<0.05),而投飼2~4次/d組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結(jié)果表明,青魚幼魚每天投飼3次,可增強其非特異性免疫力。
由表6可知,隨著投飼頻率的增加,青魚肝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呈上升的變化趨勢,而丙二醛含量呈現(xiàn)下降的變化趨勢。投飼3、4次/d的SOD活性顯著高于1次/2 d組(P<0.05);投飼3次/d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顯著高于1次/d和1次/2 d的水平(P<0.05);投飼2~ 4次/d組的過氧化氫酶的活性顯著高于1次/d和1次/2 d的水平(P<0.05);投飼3、4次/d組的丙二醛含量顯著低于1次/d和1次/2 d的含量(P<0.05)。這表明青魚幼魚每天投飼3次,可增強其抗氧化能力。
由表7可知,隨著投飼頻率的增加,腸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呈下降的變化趨勢,而淀粉酶的活性呈升高的變化趨勢。投飼1次/2 d與1次/d組中胰蛋白酶活性顯著高于2~4次/d組的活性(P<0.05);投飼1次/2 d組中脂肪酶活性顯著高于4次/d組(P<0.05),而與其余各組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投飼2~4次/d組中淀粉酶的活性顯著高于1次/d和1次/2 d組的水平(P<0.05)。由此可見,投飼3、4次/d可降低腸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而增加淀粉酶的活性。
表7 投飼頻率對青魚腸道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由圖1可知,隨著投飼頻率的增加,青魚腦神經(jīng)肽Y(NPY)mRNA表達水平呈升高的變化趨勢。投飼3、4次/d組的NPY相對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投飼1次/2 d和1次/d組的水平(P<0.05),而二者之間的表達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
注:柱上不同字母表示同一基因在不同投飼頻率下表達水平的差異顯著(P< 0.05),下同。圖1 投飼頻率對青魚腦神經(jīng)肽Y mRNA表達水平的影響
由圖2可知,隨著投飼頻率的增加,青魚腦腸肽(GRL)表達水平呈升高的變化趨勢。投飼3、4次/d組腦腸肽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投飼1次/2 d、1次/d組的水平(P<0.05),但這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
圖2 投飼頻率對青魚腦腸肽mRNA表達水平的影響
研究表明,在適宜范圍內(nèi),增加投飼頻率可顯著影響?zhàn)B殖魚類的增重率、存活率和飼料利用效率[2-4]。在本試驗中,投飼頻率為3、4次/d時,青魚幼魚的增重率、特定生長率、攝食率和存活率均顯著提高,但飼料系數(shù)也顯著提高。這與投喂頻率對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生長性能的影響的是一致的[10]。以前也有相關(guān)的研究報道,雜交魴幼魚投飼頻率從0.5次/d增加至3次/d時的相應(yīng)增重率顯著提高[11],但飼料系數(shù)顯著下降,這與本研究不一致;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特定生長率也隨投飼頻率的增加而顯著提高,但飼料轉(zhuǎn)化率不受投飼頻率的影響[12];樓寶等[13]發(fā)現(xiàn),投飼頻率影響黑鯛的生長是由飼料轉(zhuǎn)化率的改變引起的,適宜投飼頻率隨著黑鯛魚體重的增加而提高,黑鯛魚種的適宜飼喂頻率為2次/d,黑鯛成魚的適宜飼喂頻率為4次/d。本試驗中,隨著投飼頻率的增加提高了攝食率,促進了青魚幼魚的生長,但飼料系數(shù)也顯著升高,由此可見,投飼頻率對青魚幼魚生長的影響并非是因為提高了飼料轉(zhuǎn)化率,而攝食率的提高可能才是投飼頻率影響青魚生長的主要因素[12]。
在本試驗中,投飼頻率對青魚幼魚的肝體指數(shù)、臟體指數(shù)和肥滿度等形體指標均沒有顯著影響。崔超等[14]報道,不同投飼頻率對俄羅斯鱘(Acipensergueldenstaedtii)幼魚的肝體指數(shù)和臟體指數(shù)沒有顯著影響,但投飼3、4次/d的肥滿度顯著高于投飼2、6次/d的水平;但紀文秀[15]研究表明,投飼頻率對點帶石斑魚(Epinephelusmalabaricus)的肥滿度沒有顯著影響。
在本研究中,隨著投飼頻率增加,青魚的增重率與飼料系數(shù)均有所提高,但4次/d組相對3次/d組的增重率不顯著,但飼料系數(shù)反而增加,此時其攝食量較高而飼料轉(zhuǎn)化效率較低,造成飼料的浪費。這說明在一定范圍內(nèi),增加投飼頻率有助于青魚的生長,但過高的投飼頻率效果反而較差。這與崔超等[14]、紀文秀[15]、林艷[16]等的實驗結(jié)果一致。
投飼頻率的增加使魚類攝食率也增加,而過多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會形成脂肪儲積,魚類體重增加往往伴隨著體成分的改變,如脂肪含量增加[17]。在本試驗中,與投飼1次/2d相比,投飼4次/d可顯著提高青魚肌肉粗脂肪的水平,而其他成分無顯著變化。邱婷婷等[11]對雜交魴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青魚肌肉粗脂肪含量受投飼頻率的影響較大,當投飼頻率由1次/2 d上升到4次/d時脂肪含量明顯增加,反映了魚體內(nèi)營養(yǎng)的積蓄量。本實驗結(jié)果也與在南方鲇[12]、鱸魚[18](Lateolabraxjaponicus)、大黃魚[19](Pseudosciaenacrocea)中的報道類似。而在星斑川鰈[6]的研究中,隨著投飼頻率增加,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可能與星斑川鰈饑餓時主要利用脂肪而青魚還可適當利用糖類有關(guān)[20],吸收利用的飼料糖類可部分以體脂的形式儲存于魚體內(nèi)[1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堿性磷酸酶(AKP)是魚類非特異性免疫的重要因子,在機體免疫防御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1]。溶菌酶是生物體內(nèi)重要的非特異性免疫因子之一,它產(chǎn)生于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并被分泌到血液及粘液中發(fā)揮溶菌效應(yīng),研究表明機體溶菌酶活性提高,其免疫力也相應(yīng)提高[22]。本試驗中,投飼3、4次/d顯著提高了青魚血清SOD、AKP以及溶菌酶的活性。林艷等[16]研究表明,投飼3、5次/d也可提高團頭魴(Megalobramaamblycephala)血漿堿性磷酸酶活性。Li等[23]報道,投飼3次/d可顯著提高團頭魴攻毒后血漿溶菌酶的活性。
動物機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產(chǎn)生和消除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過多的自由基會引起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yīng),丙二醛(MDA)是脂質(zhì)過氧化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很強的生物毒性,會破壞細胞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2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和過氧化氫酶(CAT)等組成的抗氧化酶系統(tǒng)可清除過多的自由基,減少脂質(zhì)的過氧化損傷[25]。本研究中,投飼3、4次/d可顯著提高青魚幼魚肝臟SOD、GPx和CAT的活性,增強魚體的抗氧化能力。以前也有類似的報道,投飼5、6次/d可顯著提高團頭魴肝臟GPx和CAT的活性,降低肝臟MDA的水平[23];投飼6次/d也可顯著提高日本沼蝦(Macrobrachiumnipponense)肝胰腺SOD、GPx和CAT的活性[26]。
不同動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攝食對象不同,其相應(yīng)的消化酶的性質(zhì)也會有所變化[27]。青魚為肉食性無胃魚類,主要消化部位中腸道蛋白酶的活性相對較高,青魚通過改變消化道內(nèi)各種酶的活性,達到積極利用營養(yǎng)物質(zhì)[28]。研究表明,提高投飼頻率(8次/d)可改善大黃魚幼體腸道消化酶的活性[19];投飼頻率對瓦氏黃顙魚肝胰腺中的蛋白酶活性無顯著影響,而腸中蛋白酶活性則隨投飼頻率增加而顯著降低[5];投飼頻率對俄羅斯鱘幼魚肝臟中胰蛋白酶的活性無顯著影響,但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隨投飼頻率的增加而升高[14]。在本實驗中,隨著投飼頻率的增加,青魚腸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呈下降的變化趨勢,而淀粉酶活性呈升高的變化趨勢。這可能在于減少投飼次數(shù),導(dǎo)致適當?shù)酿囸I,有利于促進青魚對飼料營養(yǎng)成分的消化吸收[5]。
神經(jīng)肽(NPY)和腦腸肽(GRL)是重要的攝食調(diào)節(jié)因子,均可促進動物的攝食,并調(diào)控生長激素的分泌,促進生長。馬冠奎[29]研究發(fā)現(xiàn),向斜帶石斑魚(Epinepheluscoioides)腹部注射NPY可以促進魚體自身NPY及生長激素mRNA的表達。De等[30]向金魚體內(nèi)注射微量NPY,也可有效促進金魚的攝食行為。倪靜[31]對中華倒刺鲃(Barbodessinensis)的研究亦發(fā)現(xiàn),促攝食物質(zhì)的強度與腦NPY的表達量呈正比。NPY能提高脂肪組織中脂蛋白脂肪酶和乙酰輔酶A羧化酶的活性,促進脂肪生成,引起體重增加,還能抑制動物褐色脂肪中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從而使產(chǎn)熱和耗能都減少。GRL是一種具有食欲促進作用的消化道分泌激素,廣泛參與生物體內(nèi)多種生理功能,包括促進攝食、生長激素的釋放等[32]。在本研究中,隨著投飼頻率的增加,青魚幼魚腦中NPY和GRL的表達水平均呈升高的變化趨勢,投飼3、4次/d的青魚腦NPY和GRL的表達水平較高,有助于促進青魚的生長。
投飼3次/d可提高青魚幼魚的攝食率和存活率,促進青魚的生長,增強魚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提高攝食相關(guān)基因的表達水平,因此青魚幼魚的適宜投喂頻率為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