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美金 陳英 陳潔 馮媛媛 陳存 劉松青 馮鴻
摘 要:基于師范論證和課程思政的背景,以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依托,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和應用能力,強化職業(yè)技能訓練,在《植物學》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期為同類院校開展植物學教學或相關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植物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Q94-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7-0151-03
Abstract: Botany is a core basic compulsory course of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in normal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 major argumentation and course thinking and politics, and based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better strengthen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around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I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botany or related courses in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 words: Botan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teaching
2015年國際信息技術大會,習總書記強調:推動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1]。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作為高校教師,應切實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建設在線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蘊含的師德精神升華為學生內在素質,力爭在師范生思政教育中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向貫通”和“思政實踐與實踐思政雙向貫通”的局面[3],從而培養(yǎng)出一大批師德高尚,精學精湛、服務人民群眾的卓越準教師。
植物學是生物科學專業(yè)中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必修課。植物學分為形態(tài)解剖和系統(tǒng)分類2部分內容,具體包含植物的細胞、組織、營養(yǎng)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植物界各大類群及其相互間的親緣關系和系統(tǒng)發(fā)育規(guī)律以及植物分類的基本原則和原理;經(jīng)濟植物的性質、鑒定、用途和分布。
該課程在大一學年開設,形態(tài)學術語繁多且枯燥,對于新生存在一定的困難。首先是學習方法問題,如學習的依賴性較強,課后的自主學習不夠,中學與大學的銜接未處理好等[4];其次是植物學知識中大量微觀結構的學習和理解問題,此外,還有職業(yè)技能訓練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該課程難度較大。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本校進行師范論證和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課程組就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強化職業(yè)技能訓練,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以期為同類院校開展植物學教學提供參考借鑒。
1 優(yōu)化師資隊伍
植物學課程建立了校內和校外植物學專任教師隊伍,校內任課老師分章節(jié)講授個人最擅長的課程內容。校外野外實習聘請植物識別專家作為首席指導教師,帶領學生識別野外植物;另外還不定期邀請校外專家,給學生開展講座。校內一線教師與校外行業(yè)專家聯(lián)合授課,對課程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 構筑新的課程教學體系
探索構建以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的教學體系。建設中全方位導入課程思政內容,形成了在課程視頻、習題、論壇、見面課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課程思政體系。根據(jù)植物學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對教學體系、結構和內容進行了全新的調整和充實。運用信息技術建立了教學視頻體系、課后作業(yè)體系、學習測試體系、互動答疑體系、考試體系,為自主學習與檢測提供了方便。采用中國植物的攝影圖片、視頻,幫助學生記憶繁多的植物學形態(tài)學術語,掌握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認識常見的植物,了解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感受植物的魅力。
3 更新教學內容
與生物學(師范)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相銜接,加強基礎,結合植物學課程內容、地位作用、學生學情、培養(yǎng)目標、畢業(yè)要求與認證理念等要素,綜合制訂課程內容。在每章節(jié)里面適當增加課程思政,結合中學生物和小學科學教材中與植物學相關的內容增添中小學教學中的植物學知識及實踐,跟進植物科學發(fā)展新進程。
3.1 課程思政 進行在線課程思政探索實踐,為了達到課程的思政目標,在教學板塊設計中,融入家國情懷、個人修養(yǎng)、科學觀等思政元素,通過豐富的圖片、針對性強的小視頻和實用的微課,將歷史淵源、行業(yè)內典型人物設計、時事新聞與社會現(xiàn)象等與專業(yè)知識、實驗技能、專業(yè)精神相結合的育人因子,有機的貫穿于專業(yè)教學全過程。
3.2 強化師范技能 與“師范性、應用型”培養(yǎng)理念銜接。(1)整理中學生物學教材(人教版)七、八年級、高中3年中涉及的植物學知識及實踐;(2)整理小學科學教材(人教版)1~6年級中涉及的植物學知識及實踐。實行1個知識點、1個視頻的模塊化內容,有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整合相關內容,建立理論課、驗證性實驗課的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做植物識別的微課,提升師范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通過對師范技能的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提高學生植物學教育實踐的能力,對今后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有直接幫助,也為今后勝任中小學生物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4 教學方法
植物學采用線上—校園網(wǎng)絡教學平臺、線下—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授課方式可采用課堂講授、視頻輔助、微課教學、戶外植物講解(校園+峨眉山野外實習)、實驗教學、調查匯報等。其中,課堂講授為主,自學、討論和實驗為輔。
4.1 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方法 堅持以“項目為導向,任務為驅動”的原則[5],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為核心。以教改項目為依托和抓手;使用多媒體教學法、計算機同步演示法、實例教學法、作品評析法、項目教學法、互動交流法等教學方法,將信息技術合理的應用于教學中,體現(xiàn)在:利用課程網(wǎng)站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指導學生學習;線下開設翻轉課堂教學;互動采用隨機抽人、開放式研討、個性化展示等教學形式。線上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了“理論+情境案例”的教學策略[6],實現(xiàn)了抽象知識的形象化、形象知識的生動化,有效地化解了學習難點,有助于學習者有效掌握線上知識內容。線上注重視頻進度督促、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創(chuàng)新應用、為學生提供大量多媒體學習資料、構建大范圍學生參與的線上討論、問題作答,開發(fā)配套教學案例庫等,促進教學的效率、效果和質量的提高。
4.2 基于師范性和應用性,改革教學方法 將植物學中比較抽象、繁雜和深奧的內容制作成微課,讓學生以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預習或者復習。微課聚焦于“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有效利用碎片時間,掌握植物學的重難點知識內容。植物學實驗的材料多取于校園植物,既方便又經(jīng)濟,為植物學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材料條件。安排全期觀察日志,注重對觀察作業(yè)的安排和檢查。充分發(fā)揮智能手機在植物學教學中的作用,如利用智能手機進行顯微照相,拍攝植物照片、掃描校園植物二維碼和用形色app軟件識別植物等。與中小學生物教師的職業(yè)技能更好的銜接,安排學生自行出題,教師檢查認可后,可作為平時作業(yè),并由出題的學生批閱。讓學生體驗出題和批改作業(yè)、培養(yǎng)命題和批閱的教師職業(yè)技能的同時,更好的掌握了課程知識點。
5 優(yōu)化考核與評價
為了更好的滿足“知識、能力、素質”的考核需求,課程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形成性評價占50%,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評價;總結性評價占50%,即期末閉卷考試,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在學習平臺和平時作業(yè)批閱上,學習評價主要以小組評價或者教師評價2種方式進行,數(shù)字化學習平臺可以根據(jù)設計好的評價指標,實現(xiàn)全員及時評價,使學習效果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評定方式包括:線上評價包含觀察日志10%(每7d觀察1樹1花)、調查報告10%(自選小課題調查)、互動答疑5%等3項,線下評價包含平時作業(yè)10%(學生出題并交換批閱)、課堂互動5%、小論文10%、閉卷考試50%、實驗(獨立考核)等5項。
6 通過“課程+項目”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
鼓勵學生基于植物學知識,進行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參與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試驗或調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成果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xiàn),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而且,通過撰寫小論文熟悉查閱文獻,熟悉植物學相關的網(wǎng)站和期刊,了解科學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為后續(xù)相關課程的學習以及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做鋪墊。
7 整合課程資源
本課程已立項建設校級精品在線課程,為了強化應用,改革教學內容,還建設了植物資源應用與實踐課程,獲得省級和校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示范課程的立項。課程資源包含教學大綱、日歷、教案、課件、微課、試題庫、習題庫、學生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課程學習資源等。在此基礎上,將逐步擴充和完善相關教學資源,進一步完善網(wǎng)絡教學平臺,包括全程教學錄像、擴充性資料等。建設好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實現(xiàn)資源共享?,F(xiàn)已編寫《成都師范學院校園植物名錄》,幫助學生識別校園常見植物,對學習植物系統(tǒng)分類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將計劃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植物學實驗指導書》、《峨眉山野外植物識別》等教材,作為本課程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相關院校使用。及時更新教學課件,增加前言知識,將學習平臺上的資源做細做精,增加學生的匯報課件、學生制作的植物識別小視頻;添加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研究性課題的展示,拓寬學生的學習廣度和深度。
為了便于自學和師生交流,拓寬服務面,開通二維碼,掃碼學習,及時在平臺上互動學習;并結合教學,每年保證教學內容與最新研究相結合,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最新參考文獻,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術思維和學術能力。
8 結語
課程組基于師范論證和課程思政的背景,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秉承學?!皫煼缎?、應用性”的辦學理念,對植物學課程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革。通過混合式教學方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避免了傳統(tǒng)課堂的枯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以“課程+項目”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5-05-24(01).
[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9-10.
[3]劉國瑞.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動力系統(tǒng)的演進與優(yōu)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2):1-8.
[4]黎東波.師范專業(yè)認證背景下課程目標體系重建——以《力學》為例[J],2019(5):182.
[5]薛二勇,傅王倩.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與頂層設計——全國教育大會的思想、形勢、戰(zhàn)略與政策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9(1):11-22.
[6]呂林蘭,董學興,王愛民,等.基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研究[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7,23(22):143-145.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