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列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要求在語言運用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梢?,提升高中生議論文說理思維品質(zhì)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文章將新舊作文題型相對比,發(fā)現(xiàn)學生在新作文寫作中的說理困境,指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培養(yǎng)說理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時評讀寫課”自主學習活動方案。該活動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根據(jù)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邏輯思維培養(yǎng)的評價要求,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從“專題化閱讀,占領評價起點”“綜合觀點,手握評價的標尺”和“學習語言,有序表達觀點”三個角度具體論述該活動提升高中生議論文說理思維品質(zhì)的實踐過程。
[關鍵詞]時評編輯;議論文;思維品質(zhì)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常規(guī)課題“基于學業(yè)質(zhì)量標準的高中議論文寫作課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JKXB18-433)。
[作者簡介]呂炳車(1981—),男,福建廈門人,同安第一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
任務驅(qū)動型作文是2015年高考新出現(xiàn)的新題型,要求學生準確把握材料核心信息并理解它的內(nèi)涵,按照任務指令要求作文,要求考生在真實情境中辨析關鍵的概念,在多維度比較中進行說理論證。
一、新舊對比,發(fā)現(xiàn)說理之困
高考全國卷作文題,無論是2015、2016年的“舉報事件”“更具風采”“語文學習途徑”,2017、2018年的“向外國青年介紹中國”“給2035的時光瓶”,還是2019年的“勞動精神”“時代節(jié)點”,這些作文題目都提出了明確的寫作任務,且與當下主流輿論導向結合緊密。就寫作對象而言,與之前的新材料作文相比,任務要求愈加明確,更有指向性。新材料作文是從材料中歸納出內(nèi)涵,然后就此脫離材料,是“歸納——演繹”展開論證的過程;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則還需要第三步,扣緊材料,就事論事,是“歸納——演繹——歸納”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寫作此類作文時,學生存在如下幾個問題:一是缺乏歸納概括能力,難以提取材料核心信息,無法準確把握其內(nèi)涵;二是囿于自己的認知,對材料內(nèi)涵一知半解,無法選擇一個具體的角度展開深入論述;三是說理缺少層層深入的能力,論述空泛,甚至“強詞奪理”,沒有“文明交流”意識,自說自話。
二、自主學習,培養(yǎng)說理意識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方面對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提出了要求,前兩者是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的基礎素養(yǎng)。2019年的《考試說明》也指出表達應用“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其實質(zhì)還是強調(diào)語言與思維。語言不一定決定思維,但思維卻一定要借助語言才能得到書面的呈現(xiàn),因此,語言的建構是思維品質(zhì)提升的起點。
張華教授指出:“素養(yǎng)是后天習得的,而非與生俱來的心理特征?!盵1]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中始終以“能……”句式表達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充分體現(xiàn)“生本”思想。因此,筆者在班級開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時評讀寫課,以期提升高中生議論文說理的思維品質(zhì)。
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面對海量的信息,教師無法憑“課本樣本”之教滿足學生對信息的渴望,難以憑“一家之言”回答學生的各種疑問,況且有些教師自身的思維素養(yǎng)就不足,因此,同時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升自己的說理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
一般理解,時評即有關時事的評論,是一種議論文體;狹義的時評則專指一種講究新聞的時效性,跟蹤形勢反映現(xiàn)實快捷的“實事評論”,它們是媒體發(fā)表的專欄性文章,有的可稱為“新聞評論”。[2]而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則是一種要求“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的議論文,即讓學生對具體的事件發(fā)表看法。[3]雖然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和時評存在不少差異,但它們之間有部分交叉的關系,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一是同屬議論文體,二是說理都要求一事一議,三是說理范圍都是專論一點,以小見大。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語文實踐活動必須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進行。[4]因此,開設時評讀寫課可以構建與議論文寫作相近的“時評閱讀”情境,讓學生自主關注問題和優(yōu)化思考過程,從中汲取寫作素材、提升思維品質(zhì)。
三、制定方案,指引選材方向
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指出:“高考考試內(nèi)容改革堅持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5]據(jù)此,筆者制定了如下時評讀寫課的選材方案,指引時評閱讀材料選擇的方向。
首先,時評閱讀材料的選擇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反映我國當前發(fā)展進步的內(nèi)容,如文化、社會、經(jīng)濟、科技等方面,能辨善惡、知榮辱,樹立文化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擺脫程式化、單一性思維模式。近年的全國作文題,都要求學生對作文材料所呈現(xiàn)的事件進行“思考、權衡和選擇”,立足點不同,價值取向就不同,判斷標準自然也不同,立論角度也就有差異。因此,時評閱讀材料應選擇那些有爭議又值得討論的事件,從中辨析不同的評價立場,獲取不同的評價觀點。
第三,確保時評來源真實可靠。在自媒體發(fā)達的今天,信息往往泥沙俱下。如果所選擇的話題事件,本身就是虛假的,討論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因此,引導學生從光明網(wǎng)、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鳳凰博報等正規(guī)網(wǎng)站摘錄時評;同時,盡可能選擇那些知名學者、記者或博主的評論,獲得相對客觀的見解。
第四,分組編輯,集思廣益。時評的編輯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周一期,每期自主選擇一個專題;周一印刷供全班閱讀,周五全班同學討論當期時評內(nèi)容。如果同學獨立編輯,難免存在問題:一是在海量的信息中搜尋,費時費力,難以堅持;二是學生個人認知存在局限,所選時評難免帶有個人偏好,價值傾向性較強,難以涵蓋到事件的不同觀點。所以由四人編輯時評到全班同學討論時評內(nèi)容,能比較客觀地篩選出主要觀點,認清事件的本質(zhì)。
在選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材要以厘清事實為目的,獲取有助于問題解決的觀點。
四、閱讀有法,提升說理思維品質(zhì)
有效的說理應該包含:一是準確把握討論的問題(對象),二是要有客觀的態(tài)度,三是觀點表達要有邏輯,四是說理要有開放的態(tài)度?;谶@些要素,筆者設計了如下時評讀寫課的思維提升步驟:
(一)專題化閱讀,占領評價起點
由于要求每組學生的時評選材要以專題的形式出現(xiàn),學生閱讀時容易全面把握事件的核心信息。如學生編輯“共享經(jīng)濟”專題,從人民網(wǎng)選取了《共享單車“停好”才能挺好》《共享單車更需共治》《比共享單車還早的共享圖書為何會失敗》《共享經(jīng)濟如何優(yōu)雅走向明天》《共享經(jīng)濟怎樣迎來屬于自己的時代》五篇時評。前兩篇關注時下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及相關解決辦法,第三篇關注了其他共享失敗案例,最后兩篇則是把視野拓寬到整個共享經(jīng)濟領域。五篇時評既有關照事實,又有理論思考。閱讀這一期時評,學生能全面了解共享經(jīng)濟內(nèi)涵、成敗案例及教訓反思等信息。
謝小慶教授認為,“對于廣泛領域的各種經(jīng)驗、情景、事實……,能夠理解和表達其意義和內(nèi)涵”是認知的核心技能之一。[6]而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審題、立意需要這項技能,如指令任務“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就以上內(nèi)容談談你的看法……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等。學生完成這些問題任務的前提是清楚事實,然后才能思考內(nèi)涵,發(fā)表評價。
對事件有了準確把握,這是分析、評價的起點。專題化時評閱讀,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話題素材,還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他們?nèi)姘盐帐聦嵉哪芰Α?/p>
(二)綜合觀點,手握評價的標尺
沒有事實,就沒有發(fā)言權;占有事實之后,如何發(fā)言,手握評價“標尺”是關鍵。由于缺乏生活與閱讀經(jīng)驗,大多數(shù)高中生對復雜社會事件沒有成熟看法。而任務型作文又要求就事論事、專論其一,這就給他們的寫作帶了極大的困難,對不熟悉的話題甚至無話可說,更遑論就其一點,深入分析。比如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勞動精神之類的話題,如果事先沒有了解,在議論文中往往會出現(xiàn)低幼化觀點,如評價清華學霸石悅當游戲主播這個事件,粗暴地認為她是不務正業(yè),究其原因是對新興的正當職業(yè)“游戲主播”存在誤解,把它等同于專職打游戲。
在以“青年生活”為主題的時評閱讀課中,材料包括《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世界不欠你》《對“喪文化”要文化引領也要問題關懷》兩篇時評,它們?yōu)閷W生提供了對當下青年生活狀態(tài)多角度看法,如第一篇指出“空巢青年”出現(xiàn)原因:1.青年“空巢”現(xiàn)象是現(xiàn)代生活不可避免的事實,2.社會無法給青年足夠的自由空間,3.輿論喜歡給“空巢女青年”貼標簽……又如第二篇討論“喪文化”成因:1.快節(jié)奏生活的壓力,2.戲謔式的宣泄,3.缺少社會幸福感……綜合這兩篇時評,當學生面對如何看待當下青年人的焦慮這個問題時,就能借鑒、綜合其觀點,確定評價方向。這能幫助他們從個人、社會和輿論的角度去發(fā)表看法。每一個角度就是評價的一把尺子,手握評價標尺就容易把問題說清楚。當然,這期閱讀還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正面的評價角度,思考青年怎樣才能活得陽光,青年應具有怎樣的勞動精神……從而全面了解當代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
另一專題“工匠精神”,包括《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zhì)》《時代呼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離不開專注和堅持》等篇目,比較全面地闡釋“工匠精神”內(nèi)涵。讀過這一專題,學生就能選擇從老王的角度探討、評價“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2015全國甲卷作文任務要求),因為事先手握一把“界定風采標準”的標尺,立論就能有的放矢。
(三)學習語言,有序表達觀點
“在中學階段,由于學生的思想尚待形成和成熟,文字說理教學一般側重于基本的思考和寫作能力,要求學生文通字順、言之有據(jù)、條理分明?!毙熨S如是說。[7]除了從編輯中提升準確把握思考對象、思考方向,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細化的閱讀中學習思維表達的語言習慣。
“扶不扶”專題中《“扶不扶”的偽問題還要熱議多久》寫道:“但在現(xiàn)實險情面前……不排除部分人事不關己的冷漠心態(tài),但另一個原因同樣不容忽視……”我們從中可以抽出說理的程式:但……為何……不排除……當另一個原因……據(jù)此,學生運用到自己的習作《重視文化底蘊,呵護共同記憶》中:“但在城市發(fā)展的大潮下,為何大多數(shù)城市選擇的是大拆大建,不排除有改變市民生活條件的考慮,但另一個原因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城市設計者忽視了作為市民與城市共同記憶的老建筑的作用?!闭f理過程變得嚴密,有邏輯。
“在具體的論證過程中,如果能夠運用多種關系進行推理……學生的思路就會茅塞頓開……這樣文章才會有理、有據(jù)、有力?!彼季S推理需要借助復句或句群這樣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任何思維推理如果不借它們來表達,就很難進行下去。任務驅(qū)動型作文寫作倡導文明交流,即“入情入理不偏激、深入理由的闡述、開放文明的交流”。[8]這種交流可以通過模仿時評中的議論段落來實現(xiàn)。而這樣的復句、句群在時評中是十分常見的,它們?yōu)閷W生有序說理提供了有情境的使用范例。
綜上所述,在時評讀寫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行選擇、閱讀時評,讓學生在自己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中優(yōu)化自我思考的過程,即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獲得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寫作。
參與文獻
[1]張華.論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2]潘大華.時評寫作“三新”原則[J].應用寫作,2015,(1).
[3]張開.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J].語文學習,2015,(7).
[4]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姜鋼.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nèi)容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5,(Z2).
[6]謝小慶.審辯式思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6.
[7]徐賁.明亮的對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歐陽國勝.任務驅(qū)動型作文的內(nèi)涵解讀與寫作指要[J].語文學習,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