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各種客觀原因,按課程標準配置的實驗器材仍存在一些問題;因實驗操作或儀器管理不善,加速了器材問題的產生。針對一線教師遇到的實驗器材存在易腐化、易潮濕、易破碎等各種問題,提出重組廢棄器材、尋找日用品代替、改進實驗教具等自主創(chuàng)新實驗器材的多種方法,通過列舉多個翔實的案例,展現創(chuàng)新教具的功能,達到突破實驗器材問題瓶頸、豐富實驗資源、填補實驗室器材、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目的。
[關鍵詞]創(chuàng)新;器材;問題;盲區(qū)
[基金項目]江西省“十三五”基礎教育課題“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與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RJWL2018-844)。
[作者簡介]劉志標(1971—),男,江西瑞金人,瑞金第二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物理教學和STEM活動。
一、發(fā)現問題
有一次開展片區(qū)教研活動,來到一所鄉(xiāng)村初中聽了一堂《升華與凝華》的新授課,施教者是個老教師,對教學內容很熟悉,對教材實驗教學也是了如指掌。但課堂上一個實驗也沒做,用的是碘和干冰的升華視頻實驗,邊看視頻實驗邊講實驗完成實驗教學,現象明顯,直觀有效。視頻實驗只能是輔助實驗作用,實驗教學應當實際操作,讓學生觀察到實際的操作過程、現象,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課后與施教者交流此實驗教學時,施教者認為碘有毒,且在“碘錘”中碘凝華后不便清洗,實驗室器材存在很多問題,不便開展教學就不做了。
二、探析實驗器材存在的問題
隨著政府加強對教育的投入,各校按標準配置裝備了實驗器材。但仍然常聽到一線教師受困于實驗器材。通過調查,發(fā)現傳統標配的實驗器材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有的器材數量少,難以滿足同一年級多個物理教師多個班級上課的需要;有的器材易老化,有的器材易碎化,有的器材易潮化,有的器材易生銹,有的器材操作繁雜,有的器材或實驗現象可見度很小。因此,實驗設計往往受這些問題的影響,難以形象、生動地呈現知識點,難以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環(huán)境。鑒于此,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器材,突破儀器本身存在的缺陷。
三、自主創(chuàng)新教具,解決實驗器材問題
(一)將廢棄的器材加以重組
實驗室每隔幾年就要清理一些因老化、潮化、碎化而自然耗壞或操作損壞的器材,這些器材,棄之可惜,留之礙眼。如果將它們巧妙地加以重組,并拓展原實驗器材的功能,優(yōu)化原實驗器材的操作方法,就能收到很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教學案例1用來“探究電流發(fā)熱與哪些因素有關”的配套器材是J2375型演示器,使用這種標配的帶“U”管的“焦耳定律演示器”時,不方便往u型細管中注水,實驗做完后清理也麻煩,而且易使發(fā)熱電阻受潮生銹;時間一長,連接u型管的橡膠極易老化腐蝕,更換橡膠也極不方便;U型玻璃管也是易碎品。因此,這個演示器通常兩年后基本就要報廢處理。為解決標配的“焦耳定律演示器”這些問題,可以將若干個廢舊的J2375型器材中仍有用的電阻和密封塑料殼拆下來,用電子溫度計代替U型管,從而實現重組使用。
1.具體的制作方法是:取4個電阻,R1阻值為5Ω,R2、R3、R4阻值均為10Ω,將R3、R4兩個10Ω的電阻并聯起來后,再依次與R1、R2兩個電阻串聯;將三支電子溫度計直接用塑料扎絲分別固定在電阻R1、R2、R3上,最后將三個密封塑料殼蓋在電阻R1、R2、R3上。
2.使用方法:先記錄三個電子溫度計的初溫,通電1min時,再比較三個溫度計的變化示數,可以分別得到的結論是——通過導體的電流一定時,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阻有關;導體阻值一定時,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有關。再通電1min,還可以得到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通電時間有關的結論。再進一步深入分析,R1的阻值比R3的阻值小,但通過R1的電流是通過R3電流的兩倍,比較R1與R3的發(fā)熱升溫情況,發(fā)現電阻R1比R3升溫高,因此,還能發(fā)現在通電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電流比電阻對導體發(fā)熱的影響程度更大。
這個重組的“新型焦耳定律演示器”,比原器材操作更簡單,現象更明顯,節(jié)約了教學前的準備時間,也節(jié)約了課堂實驗時間,并增加了一個探究功能,教學效果更顯著。與此同時,充分合理利用廢棄材料,也是倡導了環(huán)保節(jié)能的理念,間接對學生做了正能量教育。
(二)巧用日常用品代替實驗室器材
有些實驗易做,但實驗后難于清洗,甚至有刺激性氣味。對這種實驗,實驗教師和儀器管理員都是敬而遠之,避而不做。如果用日常用品來代替原實驗室的玻璃容器,可當作一次性實驗器材處置,避免清洗之勞苦。
教學案例2物態(tài)變化中的“升華與凝華”實驗,因“碘”在常溫下易升華且有紫色氣體生成,稍加熱現象更加突出,所以,教材中常用“碘”來做“升華與凝華”。教材中選擇的燒杯或試管做容器,甚至還推介了專用器材——“碘錘”(玻璃制品)做容器,但實驗后難以清洗。如果用“保鮮袋”裝一些碘顆粒,扎緊袋口后,常溫下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淡淡的紫色氣體慢慢地出現;將盛有點顆粒的“保鮮袋”袋底浸入熱水后,一股濃濃的紫色氣體飄然升起——這是碘的升華現象。從熱水中取出“保鮮袋”一會兒,“保鮮袋”內壁上有紫色粉末物出現——這是碘蒸氣凝華現象。此實驗時間短,效果明顯,防止了碘的刺激性氣味的影響,實驗后不必清洗也不必回收,直接將塑料袋當作特殊垃圾處置就可。此實驗器材還可分組進行,解決“碘錘”的數量不足不便分組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積極主動仔細觀察這一實驗現象的,再經歷概括總結,很容易建立起“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瓶瓶罐罐皆儀器。用來源于生活中的“器材”可以代替許多實驗室的器材,只要用得恰當,符合科學,常讓學生感覺似乎意外又不意外。學生感到意外的是:教師所選器材超越課本,身邊這么多東西可以用來做物理實驗;學生感到不意外的是:這些器材的實驗效果、結論與教材上的相同。這樣,將學生身邊的事物與學習的內容緊密結合,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進行探究實驗、把握新知,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學習并不是那樣的空洞,而是實實在在,深刻體會身邊就是物理。
(三)改進實驗器材,規(guī)避學生觀察實驗的盲區(qū)
教師演示實驗時,因實驗現象微小或觀察角度等原因,教室中有某幾排或某幾列的學生觀察不到實驗現象,這個幾排或幾列的區(qū)域便稱為“學生觀察實驗的盲區(qū)”。教學時,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教具,規(guī)避這些學生觀察實驗的盲區(qū),讓全體同學都能看到實驗現象。
教學案例3學習平面鏡成像特點,學生通過分組探究觀察,能理解到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大小相等的特點。但當問及“人遠離穿衣鏡時,所成的像有什么變化”時,大多數同學認為“像變小”,這是因為大家在平時觀察到的“人遠離穿衣鏡時”,所成的像確實是在變小。為了克服這一定勢思維的影響,教師有必要再演示平面鏡成像,如果教師用一塊透明玻璃板豎立在水平臺面的白紙上,教室中只有坐在中間的幾列學生容易觀察到,而坐在兩側邊的學生難以看到。此時,教師可制作三個透明玻璃板連體的“平面鏡”,讓教室內左中右的同學都能觀察到像。
1.制作方法:取一塊40cm×30cm的薄透明玻璃板,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透明膠將兩塊20cm×30cm的薄透明玻璃板分別粘到長玻璃板兩側,注意玻璃塊之間要留有1mm的間隔。
2.使用方法:將“平面鏡”豎直立在平整木板上,調整大玻璃板兩側的小玻璃板的角度,使其夾角為120°左右;在三個玻璃板圍成的區(qū)域內取合適的點A,分別找到三個豎立的玻璃板的對稱點B、C、D。取4支相同的蠟燭,點燃3個,分別放在B、C、D三點上,教師手持未點燃的蠟燭到A處,讓學生觀察到虛像后,再將此裝置遠離學生1-2米,學生看到的虛像變小了,但虛像仍與A處蠟燭重合等大,而A處蠟燭并沒有變小!從而確定虛像大小并沒有改變。
教師針對學生易受思維式勢的影響,改進實驗器材,造成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引發(fā)強大的認知沖突,破解思維定式的束縛,打破原有思維定式的那部分錯誤內容,從而構建正確的認識。
盡管實驗室器材有專門的維護與保潔制度,但因客觀因素導致的器材問題是無法避免的。而物理創(chuàng)新實驗在物理教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實驗教具、方式、操作的不斷改進,教師巧用創(chuàng)新教具,開發(fā)新型實驗,既能解決器材問題,豐富實驗資源,又能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闊學生的創(chuàng)新視野!
參考文獻
[1]夏彪.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突破教學難點[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8):45-47.
[2]陳晨,陳立其,陸建榮.初中物理教學滲透物理思想教育的內容選擇與實踐探索[J].物理教學,2019,(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