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麗 季志凡
摘要:在共享視域下研究校園綠色空間建設,從改善校園綠色公共空間質量、增加師生生活便利程度、提升師生滿意度三方面,探究建設的作用與意義,在一系列走訪調查中發(fā)現(xiàn),校園中普遍存在交通問題、垃圾處理困擾及共享車輛停放問題三個主要問題,針對江蘇大學實際情況,對這三個主要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推動校園建設,同時為其他地區(qū)校園綠色公共空間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共享發(fā)展;綠色公共空間;校園建設
城市綠色公共空間體現(xiàn)了城市對居民生活質量的承諾,隨著城市空間結構的重大變革,綠色公共空間的改善成為重要話題。為響應國家發(fā)展綠色經濟的號召,各省市均出臺了許多建設綠色城市的政策,而中國各大高校也十分重視公共綠色空間的開發(fā)與建設。如今社會,共享經濟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經濟形態(tài),國家以及各級政府對此相當重視,本文以江蘇大學為例,試圖從共享發(fā)展角度探討學校綠色公共空間建設,力求在共享經濟發(fā)展熱潮下,為校園綠色空間發(fā)展提供啟示。
一.校園綠色公共發(fā)展的意義及作用
(一)改善校園綠色公共空間質量
國內外專家學者非常重視公共空間的利用,早在2000年,西方專家Nadai就提出了由人共同存在而產生的公共空間,以及可能產生的公共空間行為,是維系不同層次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而綠色公共空間質量作為一所高校重要的衡量指標,對于高校的對外形象及自身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通過發(fā)現(xiàn)校園綠色空間出現(xiàn)的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此改善校園公共空間,對校園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二)增加師生生活便利程度
師生作為校園空間的主要使用者,在校園中學習工作生活,為師生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非常重要。綠色公共空間的改善與發(fā)展,能夠解決現(xiàn)階段道路交通等存在的問題,提升校內交通舒適程度與便利程度。
(三)提升師生滿意度
隨著城市化發(fā)展與普及教育的逐步實現(xiàn),校園不再僅是師生學習生活的場所,應當適當改善校園環(huán)境,以滿足師生的行為心理需求,從內而外,提升在校師學生幸福感。讓在校學生從內心認可自己的學校,為自己的學校而感到自豪;讓在校教師感受到精神愉悅,提升工作潛能,從而提升在校師生滿意指數(shù),促進師生健康發(fā)展。
二.校園綠色公共空間存在不足
(一)校園交通問題
由于校園設施建設較早,道路狹窄,停車資源短缺,人車沖突的問題被暴露,尤其是上下課高峰期該問題更加明顯。在校內運行有公交車、共享單車以及電動車,高峰時期,多種車輛同時運行造成交通負擔,影響學生出行。同時,學校對外開放,一些外來車輛駛入校內,加劇了交通負擔,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校原有的交通平衡狀態(tài),大規(guī)模人車混行也會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二)垃圾處理困擾
近年來,國家相當重視垃圾問題,推出了垃圾分類的政策號召,而高校人員眾多,制造的生活垃圾也不容小覷,公共空間垃圾回收處理成為重要問題。經過觀察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江蘇大學校園存在以下問題急待解決,首先是在人流量較大的道路上垃圾桶的放置不夠合理,垃圾處理不夠及時,造成垃圾堆放過度的問題;不僅如此,傳單污染浪費也非常嚴重,外來及校內商家利用傳單進行宣傳,許多同學在接收傳單以后會直接扔到垃圾桶里,或者隨手扔在地上;除此之外,垃圾分類也沒有很好的落實,雖然每個垃圾箱上都有分類標識,大家還是會依據(jù)喜好隨意丟棄。這些行為影響校貌并對后勤系統(tǒng)造成負擔。
(三)共享車輛停放問題
隨著共享經濟模式的繁榮,共享單車以其低碳環(huán)保,使用便利等優(yōu)點成為大學校園學生教師的寵兒,隨著單車數(shù)量增加,單車隨意停放問題也變得嚴重,以江蘇大學為例,在第四食堂,西山操場及三山、三江教學樓等人員密集區(qū),人員高峰期時,共享單車聚集,占據(jù)了所有劃定停車區(qū),造成無地可停的窘境。
三.基于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
(一)校園交通的痛點主要在停車資源緊張,高峰時段人車沖突與外來車輛治理困擾。針對以上三點,結合江蘇大學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1)規(guī)范校園內停車秩序,對亂停放而造成其他不能進入者進行教育;
(2)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增設停車位,開發(fā)校園“失落空間”,讓長期沒有利用而廢棄的空間煥發(fā)作用,例如,江蘇大學A區(qū)與B區(qū)宿舍樓之間的閑置空間,長期沒有被很好運用。利用校園邊緣空間也是一個較好的辦法,江蘇大學校園較大,還有諸多邊緣地區(qū)未被開發(fā)利用。
(3)合理劃分停車區(qū)域,盡量減少沿路停車位劃分,特別是道路交叉口,人口流量大的道路兩側盡量不要停放車輛,上下學高峰時段,增設“車管”,加強車輛監(jiān)管,對沿路停放車輛者進行勸阻。
(4)完善校園交通體系,建立完善的交通網絡系統(tǒng),提升道路間的通達程度,并在上下學高峰時段采用人車分流的形式,減少主要道路上人員密集度。
(5)加強智慧交通的建設,對外來車輛進行管理疏導,實行校外車輛分時段進入校園措施,在人流高峰時期禁止車輛進入校園,或者當校園內部車輛數(shù)量超過實際承載量時,阻止校外車輛進入。
(二)校園垃圾處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傳單污染,垃圾分類不健全,垃圾桶設置漏洞三個主要方面,針對以上三方面,給予下面措施建議:
(1)設置紙質垃圾回收設施,提高紙質垃圾回收率,同時減少從事傳單發(fā)放工作的外來人員進入校園,利用網絡信息平臺,通過短視頻,公眾號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增加垃圾分類的宣傳,通過班級團日,班會等形式,普及垃圾分類相關知識。
(2)收集學生意見,放置合理的垃圾桶放置點,以滿足學生的生活需要。后勤部門做好保障工作,做好生活區(qū)垃圾桶處理工作。
(三)共享車輛作為共享經濟繁榮的產物,因為發(fā)展時間短仍然存在許多矛盾,在江蘇大學校園中比較明顯的是共享單車與共享電動車的問題,就共享車輛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增加共享車輛調配能力,對于高峰期共享車輛聚集的現(xiàn)象,進行合理疏導,對聚集的車輛進行人為移動,增加車輛使用效率,減少“人多車少”的矛盾。
(2)合理劃分共享單車停車區(qū)域,高峰時期可在一定人員途徑多的地方設置“禁停區(qū)”保障人員通行,減少人員擁擠的現(xiàn)象,例如江蘇大學四五食堂,上下學高峰時,其門口常被共享單車“圍死”,可以將共享單車停車位劃分至其對面的空曠處,以減少交通阻礙。
四.結束語
校園綠色空間建設,對在校園中工作生活的師生都大有益處,同時也是學校對外形象的一種展現(xiàn)。但校園綠色空間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要思考校園綠色公共空間的目標及意義,在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借鑒優(yōu)秀校園的建設范例,依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解決策略,從而促進校園空間不斷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張立平;毛縯韜;胡婷婷;張亞芹.校園環(huán)境中公共景觀設施設計對師生行為心理的影響[J].安徽建筑,2019,v.26;No.231,15-17.
[2] 尹一淑.共享單車背景下大學新校園慢行交通優(yōu)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9,v.45,34-35.
[3] 湯諹;何祎豪;紀寧;陳欣垚;劉魏巍.大學校園共享單車出行行為特征分析[J].交通與運輸,2019,v.32;No.46,208-211+216.
[4] 陳子豪;王江萍;李雪敏.基于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開放式大學校園交通分析[D].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9.
[5] 趙麗君.城市生活垃圾減量與資源化管理研究[C].天津大學,2009.
[6] Frenken K , Schor J . Putting the sharing economy into perspective[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17:S2210422417300114.
作者簡介:
熊健麗(2000.03-),女,漢族,新疆奎屯人,江蘇大學在讀,管理學方向。
季志凡(2000.09-),男,漢族,山西朔州人,江蘇大學在讀,車輛相關專業(yè)。
基金項目:
江蘇大學第18批大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8C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