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吉卓瑪
摘 要:隨著生產力發(fā)展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我國葡萄栽培面積和產量進一步提高,葡萄設施栽培技術逐漸成熟。葡萄設施栽培技術具有葡萄上市快、無氣候條件影響等優(yōu)勢,迅速獲得推廣,并且成功推動了農業(yè)經濟增長,增加了果農收入。在葡萄設施栽培技術中應當進行科學管理,明確技術要點,以更好地推動葡萄栽培技術發(fā)展。
關鍵詞:葡萄種植;設施栽培;管理;技術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9-0090-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663.1? ? ? ? ? 文獻標志碼:A
我國葡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栽培面積也位居世界首位。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增加果農收入,加強葡萄設施栽培技術研究具有現實意義[1]。
1? 設施建造與選擇
在葡萄栽培過程中首先要保證良好的透光率,因此應當盡量選擇背風向陽的區(qū)域,避免其他物體的遮擋。選擇地勢平坦且土壤肥沃的地方,有利于葡萄果樹根系生長。選擇良好的葡萄栽培地點,能夠為設施建造節(jié)約成本,有利于成本控制。
2? 選擇葡萄品種
葡萄優(yōu)良品種有產量高、產量穩(wěn)定、果品優(yōu)質、抗逆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選擇這樣的優(yōu)質品種,才能更好地迎合市場需求。在選擇優(yōu)質葡萄品種的過程中,要遵循科學的依據。首先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品種選擇,其次要根據市場消費需求選擇相應的品種,再次要根據資金投入規(guī)模和栽培管理技術水平進行品種選擇。
3? 葡萄種植管理
3.1? 水管理
水是影響葡萄栽培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之一,對于葡萄的生長和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水分過量或水分不足都有可能影響葡萄的生理代謝。一般情況下,在萌芽期,水分不宜過多,這樣可以避免阻礙氣溫回升,影響枝條和葉片生長;在新梢生長期,新梢生長較快,需要供應充足的水分,用以增加光合作用,從而保證葡萄的正常開花和坐果;在葡萄的花期應當控制灌溉,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保持地表以下10 cm的土壤能夠捏成團也能夠松開即可;在葡萄的膨果期,應當保證充足灌溉,在葡萄的第2次膨果期,應當澆大水。
3.2? 施肥管理
肥料是葡萄植株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施肥管理是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管理要點。應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葡萄生長時期的不同進行相應的施肥管理。一般情況下,施底肥可以安排在葡萄采收后的10~20 d內,運用開溝方式進行施肥;在葡萄的萌芽期,可以用淋施的方式施加高氮水肥;在葡萄開花前,可以淋施海精靈生物刺激劑;在開花期,以葉面追肥為主;在葡萄的膨果期,施肥要以高氮型肥料為主,這樣可以使果實進一步膨大[2]。
4? 葡萄整形修剪處理
葡萄屬于藤本植物,對葡萄架整形之前首先要考慮到葡萄品種、節(jié)位高低等因素。利用大棚栽培的葡萄,在進行整形時需要選擇單干雙臂式整形,盡量避免出現交接現象。在葡萄枝修剪過程中,在生長前期要將多余的枝椏剪去,改善通風條件。依據剪面大小確定保留新梢的數量。在花序上部區(qū)域可以保留4~5片葉子,多余的可以剪去,這樣能夠更好地保證坐果率。在葡萄生長期修剪時要去除卷須,將發(fā)育不完全的花絮去掉。在葡萄坐果之后,要將架上的畸形果、小果全部去除??紤]到大棚內的光照強度較弱、溫度較高的實際情況,要在接縫后及時處理弱枝。
5? 葡萄的環(huán)境調控
5.1? 溫度調控
考慮到大棚內一般沒有增溫設施的實際情況,在依靠自然光輻射提高大棚內溫度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控。在開花前期溫度一般控制在25 ℃左右,開花后期溫度控制在15~30 ℃左右。溫度達不到要求時可以加溫處理,溫度過高時可以進行放風處理。
5.2? 濕度控制
一般情況下,葡萄在發(fā)芽前期大棚內的空氣相對濕度應當在90%左右,土壤的相對濕度應維持在70%~80%。開花前期空氣的相對濕度應在60%左右,土壤內相對濕度維持在70%最佳。在果實發(fā)育期,棚內的相對濕度應控制在70%左右,土壤的相對濕度應當控制在70%~80%。在葡萄著色期間,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0%~60%,土壤的相對濕度保持在55%~60%左右效果最好。
5.3? 光照調控
葡萄的生長特性決定了其對光照相當敏感。如果在生長期光照不足,會降低光合作用效果,使果品質量差,降低產量。因此,在調控光照的過程中首先要從源頭做好。應當選擇合適的建設場地,在建造大棚過程中應當設計好采光結構,選擇大棚薄膜時應當選取透光率較高的薄膜,并且要進行對大棚膜進行清掃,以延長大棚膜的使用壽命。
6? 葡萄的病蟲害防治
在葡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首先要遵循基本的防治原則,即“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葡萄生長過程中,要做好疫情記錄,并且觀察疫情發(fā)生動態(tài),提前進行疫情監(jiān)測,以便于提前采取防御措施。在病蟲害疫情尚未發(fā)生時,可以預先噴藥保護。采用綜合防治策略時,主要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結合栽培設施的實際情況,采用化學藥品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提高葡萄的質量[3]。
6.1? 蟲害防治
6.1.1? 生物防治
可以引進天敵,以蟲治蟲,也可以菌治菌,或者以菌治蟲。采用生物防治較為安全,對環(huán)境污染較小,能夠更好地維持大棚內的生態(tài),達到長期的控制效果。
6.1.2? 物理防治
可以運用果樹病原、害蟲對于溫度、光譜等方面的一些反應和耐受能力殺死或驅趕害蟲。
6.1.3? 化學防治
運用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是目前主要的病蟲害防治手段,是綜合防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見效快、效果好的特點,但在使用過程中應當控制用量,防止發(fā)生化學藥品使用過量造成損害。
6.2? 病害防治
葡萄設施栽培大棚內的環(huán)境封閉,容易出現不同的病害,設施葡萄中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腐病、白粉病、灰霉病等。在防治過程中,應當綜合運用農業(yè)防治措施。栽培時期就應當做好防病處理,利用合理修剪、加強除草、保持清潔等方式有效避免病害發(fā)生。
7? 結束語
在運用葡萄設施栽培技術的過程中,從前期的設施建造,到葡萄的采摘管理,都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管理。遵循技術規(guī)范,做好細節(jié),在葡萄的培育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記錄相關數據,才能達到提高產量、增加收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栗學平,包月俠.設施葡萄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9):118-119.
[2]張宗勤,李滿良,唐愛東,等.葡萄健康栽培及使用技術[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8(4):90-94.
[3]劉惠英,何建川,潘志勇,等.設施葡萄栽培技術要點[J].寧夏農林科技,2009(4):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