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莉
其次,分餐制的做飯也容易把握份量。在不分餐的集體主義家庭和社會里,因為大家謙讓而造成剩菜剩飯的情況屢見不鮮。分餐制可以大量減少這種浪費和很多其他的麻煩。這就是個人主義文化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方式。分餐還可以預防和減少傳染病的發(fā)生。個人主義文化是理性而又講實際的,這種有益健康的行為方式是一定要沿襲的。
再次,在西方飯桌上人們一般不越過身邊的人取食,包括拿取黃油、鹽和胡椒等等。餐桌通常是長方型的,從設計上來講也不方便這類取食行為。但更為重要的是,西方的個人主義文化很講究隱私,隱私的基礎就是個人自由,它經(jīng)常是以個人空間和時間來衡量的。從個人空間的角度講,不光是心理空間,而且包括身體空間。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身體空間,如果這個空間被侵犯了,人們會感覺很不舒服。研究表明西方人的身體空間的需要量要大于東方人,這可能是因為西方國家人口密度多小于東方國家的緣故,特別是像澳大利亞這種國家,人們習慣于很大的個人空間,房子大,車子大,辦公室也比較大。而反映在飲食行為上,特別明顯的是,用餐時沒有人會超越身邊的人去拿飯桌上的東西,而是很客氣地對身邊人說:“勞駕,麻煩您幫我遞一下……”,主要原因是不好逾越這種個人身體空間。而東方人的文化則與之大相徑庭,人們之間的親密程度要大得多,對個人空間的要求也沒那么高,因而飯桌上站起來布菜,拿東西比比皆是,全無不恭之嫌,只有親密之示。
分餐制也使東方人吃飯時布菜的習慣無法實施。西方人吃飯自顧自,沒有給客人布菜的習慣。中國人常常不好意思,要靠主人和朋友的讓菜。在澳大利亞吃飯,分食還好,要是在朋友家吃燒烤,如像在中國一樣客氣地等人謙讓一番,就一定會餓肚子。如前所述,個人主義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自主和自由選擇。此文化價值觀無處不在,飲食也不例外,如自己不張羅著吃,別人會以為你不想吃或不喜歡吃。在西方,個人的欲望是不被壓抑的,眾所周知,人都是為自己著想的,沒有什么可掩飾的。所以人們都自己選擇,選不選和選什么完全是個人的事,個別比較考慮別人的澳洲人可能會讓一讓,但多數(shù)人是自顧自,想吃什么就自己點或自己拿,別人要是催著讓著會使人感覺自由和自主權被侵犯了。中國式的布菜、謙讓在西方餐桌上根本就不存在。很多澳大利亞人從中國回去后訴說他們在中國吃飯是如何有禮貌地抵制布菜的經(jīng)歷。這些澳洲人理解主人的好意和熱情,但是布菜實在太多太頻繁了,而且有些菜他們是不吃的,因此他們就留著碗內的食物不動,這樣主人就不再加了。
自助餐也是分餐制的一個延伸,同樣的文化價值觀如自主、自由選擇是這種用餐方式的核心理念。因為自助餐的精髓就是選自己喜愛的食物,想吃多少吃多少,既滿足了食欲,又滿足了對自由和選擇的需求,是地地道道的個人主義文化的產物。
(二)AA制
AA制是指各自為消費買單的做法。它出自英文:GoingDutch。從字面上來看,AA制來源于荷蘭。荷蘭也是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在個人主義指數(shù)上與加拿大并列世界第四名。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個人主義文化國家接受了AA制,實踐并不斷發(fā)揚光大起來。AA制在英國和澳大利亞是飲食文化在社會經(jīng)濟行為上的一個體現(xiàn)。當今澳大利亞人和朋友甚至親戚一起出去吃飯一般都是各付各的飯錢,各買各的飲料。如果有人發(fā)善心給你買了,要記著下次還回來。很多大眾型餐館的點菜方式也應運而生:不再是服務員到桌子上來為每個客人點菜。因為如果服務員來每桌記下大家點的菜,每桌就只有一張賬單,結果經(jīng)常是大家放入的錢加在一起不夠總數(shù),誰拿著單子去代表大家付賬往往要陪上自己的錢。記得筆者有一次和參加學術會議的一組人在日本餐館吃飯,大家一起點了菜,連說帶聊的,其中有一位吃了飯要先走一步(這在澳大利亞很正常)。她留下了飯錢,可是到最后買單的時候發(fā)現(xiàn)錢不夠,原因是她沒付附加稅和包房的費用,拿賬單的人很不情愿地為她付了剩余的賬。針對這種頻頻發(fā)生的情況,現(xiàn)在很多餐館要顧客去前臺點菜的同時付賬,并給一個號碼牌讓顧客帶到餐桌上,服務員會按照號碼牌把菜端給每位顧客。
AA制的核心是個人主義社會中人人平等的觀念。由于個人主義文化強調的是個人的獨特性和與生俱存的價值,因而理論上每個人是平等的,只有特長喜好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隨平等觀念而至的是社會對公平的需求。因而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西方福利社會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享受教育的權利。同時公民也負有諸如納稅、應征入伍和遵紀守法等義務。澳大利亞是個福利社會,人們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人與人之間在理論上沒有貴賤之分,中產階級占社會的多數(shù),貧富差距不大。親朋們一起吃飯不會考慮讓有錢或有權的人來慷慨解囊。在澳大利亞權力與金錢的聯(lián)系只是工資高低不同,權力尋租是違法的,因為社會透明度高,人們很少敢去違法,一旦曝光后果不堪設想。權力在澳大利亞不見得是人人都向往的東西,攀權附勢不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有權人也不想因為“幫助”某個親戚或朋友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在這種個人主義文化氛圍中,吃飯就是吃飯,鮮見靠吃飯做交易的情況。因為人人平等,大家都應該為自己的食物付賬,沒有義務替別人買單。如前所述,人們不情愿為同桌先離開的人補上虧欠的賬目主要是基于公平的觀念。
在東方傳統(tǒng)的請客方式中,一般都是由發(fā)出邀請或召集聚會的一方為大家付賬,為別人買單經(jīng)常是親情、友誼或權利、財力的象征,是面子的榮耀。東方文化講面子,是因為個人在集體中的位置很重要,所以東方人在意別人怎么看自己有關個人在集體中的地位。對親戚朋友慷慨大方是好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吝嗇的人都不討人喜歡,而請客為大家買單是慷慨大方的集中表現(xiàn),是非常令大家高興的行為,也是為自己和被邀請人掙面子的事。研究表明,東方人更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西方文化對此重視程度要低一些,西方人對掙面子和丟面子都不敏感。
孩子們從小就被反復地教導“做你自己”,以此強化他們的自尊心,教他們不要太顧忌別人的看法,并學習批判性地吸收各種觀念,培養(yǎng)自己的個人想法。此外,在個人主義的社會,各人管各人,而錢是管好個人事務的關鍵,因此錢特別重要,比面子更重要。同時,西方教育強調個人的與生俱有的價值和個性,不提倡攀比。因此,面子作為自尊心的一個表現(xiàn)其行動指導功能就遠遠小于東方。所以在澳大利亞根本看不到兩個人爭著為大家買單的情形。甚至有些人能少付就少付,能不付就不付,這部分人還不在少數(shù),面子對這些人根本不起作用。用中國俗話講就是“不要臉”“吃大頭”。但是,澳大利亞人很少因不好意思或礙于他人面子而被人“吃大頭”的。
澳大利亞是個人主義觀念極強的國家,人際關系疏遠,人們首先照顧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與需求,社會行為方式也常以小家庭為單位。個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和交往主要是通過各種民間的社會團體來實現(xiàn)的。在個人主義文化為主導的社會中,社會團體和各類非官方民間組織較集體主義文化為主導的社會多很多,從而衍生出花樣繁多的社交性餐飲聚會以滿足人的社交需求和排解孤獨寂寞。這些聚會主要有:
(一)社會團體正式或半正式型餐飲聚會
澳大利亞有很多民間協(xié)會、團體和俱樂部,例如各種體育俱樂部、體育協(xié)會、業(yè)余文藝團體和各類社會團體,包括各地區(qū)的華人協(xié)會和其他移民協(xié)會團體等等。多數(shù)情況下人人都可以加入這些團體協(xié)會,基本沒有資格限制,有的每年收取少量會費。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團體活動把人們聯(lián)系起來,除體育和文藝表演外,還進行午餐或晚餐派對,一般晚餐居多。組織者會邀請名人、專家或成功人士做客座講演來吸引會員自愿參加。這是適應個人主義文化的一種獨特的社會交往方式。Hofestede闡明,在個人主義文化的社會中人們普遍經(jīng)濟獨立,強調隱私和個人自由。個人自由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就是做自己愿意的事情,人們厭惡別人迫使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特別是社交活動。大家選擇參加此類餐飲聚會是為了滿足個人進行社會交往的需求。因為人是社會動物,在人際關系松散的澳大利亞社會,人們的關系疏遠,同事之間除了工作之外,下班后很少往來,特別是已婚人士。親屬之間的往來就更少了。因而這些社會性的餐飲聚會為人際交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這個平臺既給個人以自由選擇空間,也為聆聽名人、專家的講演提供機會,同時還可享受飯店飲食。
1. 正式型晚宴
正式晚宴一般是由規(guī)模較大的和人力財力較強的社會團體組織的周年慶典,要求參加者正裝出席:男士打領結,著晚禮服;女士穿正式晚禮服。參加者一般都要成雙入對,沒有配偶的經(jīng)常要找合適的異性作伴。也有個別男士帶母親參加的。在澳大利亞最令全國矚目的正式晚宴有兩個:一個是澳式足球的最佳運動員評選和授獎晚宴,全國電視直播,紅地毯入場,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配偶都著極其華麗的晚禮服,當眾亮相,第二天的報紙還會登照片發(fā)表評論,最重要的是在晚宴上當場公布每輪比賽中運動員的得票數(shù),回放各場比賽的精彩鏡頭,吃飯完全是次要之事,晚宴持續(xù)數(shù)小時,收視率相當高;另一個是板球最佳運動員評比頒獎晚宴,形式基本相同。
此類晚宴基本上是為表彰運動員個人在集體球類比賽中的杰出貢獻,充分體現(xiàn)了以強調個人功績?yōu)橹鞯膬r值觀。同時,這類晚宴還兼具社會、娛樂和經(jīng)濟的功能,例如為年輕人樹立成功的榜樣以增強他們努力奮斗的動機。由于收視率頗高,電視臺的廣告收入激增,成為電視臺賺錢的黃金時間。因而晚宴完全超出了餐飲本來的功能。得獎的運動員身價倍增,參宴的其他運動員也通過選票的報數(shù)和現(xiàn)場回放他們比賽的片斷提高了知名度,女伴們有機會展示最新設計的晚禮服,一展美艷,也滿足了她們的虛榮心。
除了如此隆重的正式晚宴,更多團體組織的正式晚宴是以團體的需要和功能為主題的。例如,澳大利亞有幾千個慈善基金組織為不同的社會弱勢團體或研究機構籌資,舉辦很多年度的籌款義賣晚宴。這類晚宴大都在五星級大酒店舉行,參加人需要支付高額的參宴費,至少是正常晚餐價格的三倍。為籌備晚宴,這些福利基金組織募集了很多商品進行拍賣,例如電視機、自行車賽車、首飾、度假游等等,拍賣所得為基金組織的基金。拍賣有兩種,大宗貴重的物品進行公開拍賣;小件價格不高的物品由“默默”拍賣賣出。默默拍賣就是每樣貨物或度假證明下置有一張單子,感興趣的人寫出報價,其他感興趣的人加價直到?jīng)]有人再加為止。通過這種方式人們經(jīng)??梢再I到很便宜實用的物品或度假游。這也是一些人花很多錢參加這類晚宴的原因之一。晚宴的著裝要求與前述相仿,只是女士不會穿得太華麗,畢竟華麗的晚禮服價格太高,而且,參加晚宴的人每年穿的晚禮服應是不重樣的,這些更增加了參宴的成本。吃飯在這種場合顯得相對次要,一般有比較高檔的三道菜:前菜、正餐和甜食,組織者提供特定品牌的紅酒、白葡萄酒、啤酒和飲料,并有樂隊演奏或文藝表演助興。福利基金組織在餐會上回顧一年來的成績,感謝贊助人和贊助機構。人們借此機會和一年或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聊天,欣賞音樂舞蹈,買便宜貨以及享受比較高檔的食物和飲品。
這種正式晚宴的文化根基還可以歸于個人主義文化的自我享受觀念。澳大利亞很有多人對自己慷慨大方,要是錢能買到快樂,他們就會去買。加上人們普遍收入不菲,中產階級層面的人很多,正式晚宴是一種與快樂和地位相聯(lián)系的場合,兼具回饋社會的功能,人們能擔負得起就樂得參加。此外雖然個人主義社會培養(yǎng)了為個人著想、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人,但其文化中也深深地滲透了助人為樂的價值觀。很多澳洲人對自己不認識的,但需要幫助的人慷慨大方,而對自己認識的人則常常吝嗇。這是因為自己認識的人往往不需要幫助,而不認識的人需要幫助。此價值觀來源于個人主義人人平等的價值底線,不管你認識或不認識,每個人都應給予同等的機會。如果有人沒有這個機會,如殘疾人,他們就應當?shù)玫缴鐣膸椭瑏硐碛信c大家同等的生活質量,也就是公平對待。因而社會上有很多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服務的慈善機構,他們每年都能得到大量的資助,義賣晚宴也不乏參宴者。這些晚宴具有娛樂、享受、社交、回饋社會和增強自尊心等多重功能。
當然,還有一些非慈善型的組織也舉行一年一度的正式晚宴,例如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半官方性質的多元文化協(xié)會每年三月份組織一次盛大晚宴,州長也會參加并致辭,參宴的還有很多州議員、市長、地區(qū)的多元文化負責人等,伴有多元文化歌舞表演。這類晚宴的價格就比慈善機構的義賣晚宴低得多,自愿參加,感興趣的人非常多,每年的晚宴信息在網(wǎng)上一公布座位就被預定一空。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