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摘要:繪本,也叫圖畫書,顧名思義,就是用圖畫講故事,學知識,構建孩子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多元智能的??v觀小學語文繪本教學,大多數只停留在引導學生閱讀故事的層面,忽略了繪本教學的有效深度。
關鍵詞:畫面;語言;展開想象
一、繪本圖畫的魅力
我們的閱讀差不多是從圖畫書、連環(huán)畫開始的,而繪本故事的圖畫其實是另外的一種“語言符號”,這些圖畫給了讀者極為開闊的思考、想象的空間。正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所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繪本圖畫背后所潛在的能量實在是不可小覷的“言外之意”。繪本教學正應該跳出概括圖意的禁錮,讓學生一頁一頁地去發(fā)掘,在師生相互啟發(fā)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的能力,要在繪本(圖畫)中感悟、在平凡的事物中發(fā)掘出屬于自己的快樂和幸福。一般來講,我們在閱讀圖畫書的時候,只是關注于內容情節(jié)和圖畫,而很少關注圖畫書的版式。一個畫家在畫一幅畫的時候,他心中肯定有一個全盤的考慮,肯定知道什么文字配什么圖畫,什么情感配什么色調,包括整個書的頁數都有一個通盤的考慮。例如,獲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團圓》為什么多用這種圓形的畫面?其實就透露著它的主題,用這種板式來表達“團圓”。當我們仔細地“閱讀”圖畫時,畫中的一切甚至會跳出紙張,幫助我們看懂并思考所讀繪本的真正意義。
二、繪本故事的意義
繪本中簡練的語言和豐富生動的圖畫給孩子預留了許多想象的空間,盡管閱讀繪本的多數是低年級學生,以及識字量還不夠豐富的孩子,但是他們可以根據繪本的整體意境,會不由自主地對故事情節(jié)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作為教者,我們就要依托書中人物的語言、動作,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大衛(wèi),不可以》1988年一經出版,就獲得“凱迪克大獎”,入選《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繪本,并且這么多年來依舊暢銷。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它,因為繪本中調皮的大衛(wèi)能與自己產生共鳴,每次孩子們都聽得哈哈大笑。而它深受媽媽喜歡的原因,則是繪本的最后“寶貝,來這里”“大衛(wèi)乖……我愛你!”這兩個畫面說出了親子教育的心聲——即便媽媽們天天喊破喉嚨“不可以”,但媽媽依然愛你。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會用引讀的方式來處理故事情節(jié),孩子也會伴隨這個調皮、搗蛋的大衛(wèi)發(fā)出陣陣歡笑,隨之,老師反復追問:大衛(wèi)在干什么?他這樣做對嗎?你有過這樣的類似經歷嗎?像大衛(wèi)一樣的孩子就如同一個個小小的罪犯,等待老師、家長甚至自己的批評和審判。其實,兒童文學不是用“對”和“錯”、“好”與“壞”來評判的,就如蕭紅在祖父的園子里那般自由,那般肆無忌憚。繪本故事就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教給孩子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生命本真的價值,去發(fā)現童年之美。一個童年惡作劇的故事應該歸結在一個愛的動作上,無須說教,不要提問,而是應該把看書、思考的空間留給孩子,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品味故事,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愛的滋養(yǎng)。
三、繪本教學的策略
小學階段,語文繪本教學研究還處于閱讀指導的層面,而教師在繪本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上的研究還非常缺乏。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寬教學的思路,提升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串聯(lián)畫面,訓練思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檢索重要信息的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信息檢索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串聯(lián)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一幅幅畫面如卷軸般呈現出來。一本繪本(圖畫)書放在桌上,它時刻會激發(fā)起我們再次打開它的欲望?!恫灰粯拥姆茽柨讼壬愤@個封面就很奇怪:菲爾克先生把自行車倒過來,仰面朝天地躺在地下騎。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菲爾克,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極致。我們從封面上猜想,這是不是講一個荒誕無稽的故事?可是當我們真正去閱讀了這本書以后,我們知道菲爾克先生的與眾不同就是他的魅力所在,而不僅僅是因為他把胡子變成了小辮子,穿著一身登山的衣服,更因為他是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是一個不追逐大眾潮流的人。也就是說,他是一個遵循內心的人。作者用這樣一種奇妙的手法,吸引我們去思考:菲利克斯先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到最后有沒有贏得比賽?作為教者,就是要把握繪本帶給我們的這種奇思妙想,幫助學生自主勾連畫面,感受到主人公豐富且篤定的內心世界。
(二)捕捉亮點,訓練語言
繪本總有一些引人深思的細節(jié)、出人意料的結局,這些都應該是繪本教學的亮點,更是我們教者的教學點。我們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視角與繪本面對面,激發(fā)學生大膽地想象、創(chuàng)新地探究,讓學生與繪本的圖、文融合在故事情節(jié)里,讀出自己的見解。我們以《我爸爸》為例。學生在反復讀的時候,慢慢發(fā)現:整個插圖中都有光芒出現,有的是太陽的光,有的是月亮的光。父親睡衣紐扣里面就有一個太陽;在舞臺的幕布后面就有一道光芒;晾衣服的繩索上,云朵做成了他的背光,晾曬的那雙襪子上面也有太陽。教師追問學生,你覺得為什么會有光芒呢?為什么是太陽的光芒呢?孩子在反復閱讀、細心觀察后說:這是爸爸的地位,像太陽一樣,這是對父親的愛。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答案。“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有這樣像太陽的時候嗎?快速回憶,學著小作者的樣子,夸一夸你身邊的太陽?!弊x寫結合的語言訓練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在小的細節(jié)中鋪展開來。
(三)巧妙引導,訓練想象
繪本的畫面精美,色彩豐富,強烈的既視感表現出的人、景、情更直觀,更立體。教師就要根據這一特點幫助學生在閱讀繪本時,遇到故事的轉折處,可以停一停;遇到故事的高潮處,可以說一說;遇到故事的結尾處,可以議一議。這樣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格林威金獎的獲獎作品《等爸爸回家》,所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小男孩站在海邊,在等爸爸回家。原來,小男孩的爸爸是一個礦工,在海底采礦。在這里,最重要的線索是圖畫中使用的大量黑色。這種布局給讀者的視覺造成了一種壓迫感,同時也透露著某些危機感。而小男孩到海邊墓園去看望爺爺的情節(jié)暗示他的爺爺也是一個礦工。這本書講了一個等候的故事:海底的礦工是個高危職業(yè),小男孩的爸爸是礦工,意味著他隨時隨地都可能離開這個世界,所以他每天離開家,都有跟家人告別的一個儀式。小男孩盼望著在海底采礦的父親能夠平安歸來,這也成了孩子每天的儀式。越是這樣的平淡,越讓人感到他們的生活其實是不容易的。故事的結尾暗含了將來小男孩也會接爸爸的班,也會成為礦工??瓷先?,這好像是對于一個家族歷史的描述,其實是對孩子人生軌跡的一種預言。等爸爸回家,其實等的是一份責任感的回歸。我們要讓學生反復閱讀,慢慢品味,不斷地去豐富感悟,我想這才是繪本真正的魅力所在。
所以,串聯(lián)畫面、捕捉亮點、巧妙引導繪本教學和閱讀教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奇思妙想伴隨著一個個問題,撞擊孩子的心靈,給孩子帶來無盡的誘惑。同時,繪本畫面中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也會讓孩子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對故事進行自我擴充、延伸。閱讀中有意義的提問和引導,更培養(yǎng)了孩子的邏輯思考、預測推理能力以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方衛(wèi)平.接收來自童年的訊息[J].人民教育,2014(9).
[2]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fā)[J].人民教育,2013(9).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