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的詩體閱讀

      2020-05-30 10:48:04陳文忠
      學語文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論語

      摘要:《論語》的詩體閱讀,就是把《論語》的每一章作為一首詩來讀,作為一首哲理詩或抒情詩來讀?!墩撜Z》為什么能作詩讀?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一是詩的原始本質(zhì),二是孔子的《詩》學修養(yǎng)和詩才,三是《論語》流傳過程中的詩化。把《論語》作詩讀,對于教師,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則是一種有效的記誦方式。

      關(guān)鍵詞:《論語》;詩體閱讀;詩性品格;易于記誦

      《論語》能作詩來讀嗎?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笨鬃邮且晃粋ゴ蟮恼苋耍彩且晃唤艹龅脑娙?,一位“唱歌的圣人”[1]?!墩撜Z》是國學之魂,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也是一部聲韻和諧、理趣盎然、情志幽深的哲理詩集。

      一、《學而》是一組哲理詩

      《論語》能否作詩讀,且以開篇的《學而》作嘗試?!秾W而》篇一共16章,即可視為16首詩,16首句式錯落有致,聲韻和諧優(yōu)美,篇幅長短不一,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哲理詩?!秾W而》第1章,只要分行分節(jié)排列,就是一首雙行三節(jié)的抒情哲理詩: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三個排比句,也是三個設(shè)問句,通過設(shè)問,增強了語句的啟示性、沉思性和抒情性。如果讓它成為一首完整的詩,不妨再擬一個“詩題”,如“人生的快樂”:“學而時習之”是“愉悅”的,“有朋自遠方來”是“歡樂”的,“人不知而不慍”是“真君子”。人生的這“三樂”,是孔子的快樂論,也是儒家的人生觀。以排比句為主的,還有《學而篇》第4章: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這一章的“詩題”可擬為“反省”?!叭∥嵘怼钡摹叭?,是虛數(shù)又是實數(shù),下面正好是由三個排比組成的設(shè)問句?!秾W而》第7章:“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一章的主體部分是三個整齊的排比句。第11章:“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一章的前兩句,是兩個整齊的對偶句。第13章:“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边@一章又是一首由三個整齊的排比句構(gòu)成的雙行三節(jié)的箴言詩。

      《學而》第6章,則是一首著名的三字句的“弟子規(guī)”:

      子曰:

      弟子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馀力,

      則以學文。

      清人李毓秀的《弟子規(guī)》,稍易數(shù)字,即把這一章作為全篇的“總敘”。此章詩題自然應(yīng)是“弟子規(guī)”?!秾W而》第12章的開首四句,也以三字句為主:

      禮之用,

      和為貴。

      先王之道,

      斯為美。

      這一節(jié)同樣是一首整飭有力,聲韻悠揚的三字句短詩,“貴”與“美”押韻,形成聲韻的回環(huán)美。此外,第2章的最后四句,也是結(jié)論性的四句,可以獨立為一首四行詩:

      君子務(wù)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務(wù)本”即可作為此章“詩題”。這一章語句的來源,阮元《揅經(jīng)室集》卷二《論語解》認為:“‘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者,‘本立而道生一句,乃古逸詩。”[2]毋怪四句錯落有致,朗朗上口。第5章,也可以排列成一首四行的詩:

      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jié)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這一章的“詩題”,可以是“道千乘之國”,也可以通俗化為“治國之道”。第8、14章,都是論“君子”。第14章的語句,更為整齊流暢而富于詩意:

      君子:

      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這一章的“詩題”不妨擬為“君子之行”。第15章,稍作剪裁,去掉引《詩》,則可以組成一首問答體的詩:

      子貢曰:

      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這一章的上下兩節(jié),詩體是問答,詩意則是遞進。本章的“詩題”,可擬為“貧與富”,也可以直接用原句,即“貧而樂,富好禮”。

      最后,《學而》第3、9、16三章,則可視為三首簡短的“警句詩”: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保ā秾W而》第3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9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第16章)

      《學而》作詩讀,從句式看,有排比句,有對偶句,有三字句,也有長短句;從詩體看,有雙行體,有問答體,也有警句詩。這16首詩,雖無唐詩、宋詞的嚴整格律,卻比現(xiàn)代的自由體詩,更富于情致理趣,也更為朗朗上口。

      《學而》16章是一組哲理詩,《論語》500章則是一部哲理詩集,其中最為重要的篇章,大都可以作為詩來讀。再以《為政》篇前四章為例。第1章,即以一個形象的比喻,構(gòu)成一首短詩,對“為政以德”作了詩意詮釋:

      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眾星共之。

      第2章,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便是一首“論詩詩”,一首論《詩》的警句詩或格言詩。第3章,是兩個排比句,可以自然地組成上下兩節(jié),成為一首每節(jié)各三行的短詩:

      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上下兩節(jié)之間,構(gòu)成一種遞進關(guān)系,揭示了“刑政”不同于“德政”,“德政”高于“刑政”的優(yōu)勢。緊接著的第4章,已是千古名言,分行排列,更能顯示出這一章的精神旨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粗看這六句話,只是描述了一個人自然生命的六個階段。實質(zhì)上,“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的“志”字表明,年齡背后是心靈,年齡是心靈的向?qū)АR虼?,這六句話,既描述了一個人自然生命的六個階段,也描述了一個人人生修養(yǎng)的六個階段,更描述了一個人精神生命的六種境界。用“生命的境界”作為這一章的“詩題”,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分六行來排列,則可以把精神生命的六種境界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

      根據(jù)《學而》和《為政》的初步嘗試,可以把《論語》詩體閱讀的方法概括為“四步曲”:一是把散體文本排列成詩體文本,增強直觀;二是按內(nèi)在理路分出若干詩節(jié),便于理解;三是按哲理旨趣擬出詩題,以醒其目;四是按詩體需要作適當裁剪,以不害主旨為限。通過上述“四步曲”,就可以把《論語》大部分篇章中潛在的詩性得以發(fā)掘和彰顯。

      “唱歌的圣人!”這是捷克學者韋禮文通過對“被認為是孔子所作的那些內(nèi)含故事的詩歌”的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這也是支持本文觀點的強有力的結(jié)論。不過,韋禮文所謂“孔子所作的詩歌”,主要取材于《說苑》《孔叢子》《韓詩外傳》等書的記載,并不包括最為重要的《論語》。他認為,《論語》中的孔子儼然是一位“嚴肅的道德主義者”,而不是一位“唱歌的圣人”:“《論語》中那個拘泥于道德觀念的孔子,要求他的聽眾們孝順、正直、有教養(yǎng)并嚴守禮制,這更接近人們對歷史上的孔子的一般看法,而不是一個誘惑者,一個唱歌的圣人,一個作詩的夫子?!盵3]然而,通過以上對《論語》詩體閱讀的嘗試,有理由讓我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論語》中的孔子,既是一個嚴肅的道德主義者,也是“一個唱歌的圣人,一個作詩的夫子?!?/p>

      二、《論語》為何能作詩讀?

      《論語》為何能作詩讀?把《論語》作詩讀的依據(jù)何在?我們不妨從三個方面來探討《論語》詩性品格的生成:一是詩的原始本質(zhì),二是孔子的《詩》學修養(yǎng)和詩才,三是《論語》流傳過程中的詩化。

      首先,何謂詩?關(guān)于詩的定義,古典詩學最為關(guān)注的是兩大要素,一為聲韻,二為情志;以韻律為形貌,以情志為神采,韻律與情志的完美統(tǒng)一,即為詩。《尚書·堯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彪m以歌、聲、律與詩并稱,然詩之主旨仍在“律”與“志”兩方面。古代詩論家論詩,無不強調(diào)聲韻和情志的統(tǒng)一,以概括其外形與內(nèi)質(zhì)。白居易《與元九書》,論詩的要素最為全面,曰:“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薄案椤薄皩嵙x”是詩的“內(nèi)質(zhì)”,“苗言”“華聲”為詩的“外形”。換言之,詩之為詩,關(guān)鍵在于情感義理之精微和聲音韻律之謹密,并通過詩意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幽深的意境。

      從詩歌史看,詩在產(chǎn)生之初,只是一種聲韻、意象、情志、理趣的審美存在,并沒有固定的格律形式。詩的格律形式,所謂四言、五言、近體、詞曲等等,是藝術(shù)發(fā)展的歷史成果。沈德潛《古詩源序》曰:“詩至有唐為極盛。然詩之盛非詩之源也。”沈氏收入《古詩源》中的詩歌源頭之作,如《擊壤歌》《唐衢謠》《伊耆氏臘辭》《南風歌》等古逸詩,就是一些句式相對整齊,聲韻較為和諧,具有明朗詩意的古樸之章。

      我們說《論語》具有詩性品格,就是從詩歌的原初狀態(tài)而言,并不是說《論語》就是一部《詩經(jīng)》《楚辭》式的詩歌集。從詩歌的原初狀態(tài)來看,《論語》500章,大都具備詩的審美素質(zhì),具備哲理詩的聲韻、意象、情志、理趣的審美素質(zhì),有些篇章甚至還是一首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

      如《雍也》第11章:“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一章按詩體排列,就是一首完整而優(yōu)美的抒情詩:

      賢哉,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程子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樂也,故夫子稱其賢?!盵4]這一章的“詩題”,就可以用“顏子之樂”,中間三個意象和兩句議論,構(gòu)成詩的主體,生動展示了顏回“貧而樂道”的崇高道德境界,前后兩個贊嘆“賢哉,回也”,形成一個回環(huán),極大地增強了充滿贊嘆的抒情意味。

      其次,《論語》的詩性品格與孔子的《詩》學修養(yǎng)和詩才直接相關(guān)。孔子是《詩經(jīng)》接受史上真正的“第一讀者”,是一位一身多任的偉大的“第一讀者”。他是《詩三百》的整理者,又是《詩三百》的闡釋者,更是《詩三百》的傳授者;《史記》所謂“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鬃由詈竦摹对姟穼W修養(yǎng),深化了他對《詩》的價值功能的認識,從而對弟子們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的告誡。不學《詩》,無以言;學好《詩》,則善于言。《論語》中,孔子與弟子那些句式整飭、聲韻和諧的詩性對話,正是其深厚的《詩》學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或許基于同樣的原因,孔子又被后人塑造成才華橫溢的詩人,并記載了大量據(jù)說出于孔子詩章。沈德潛《古詩源》就收錄多篇。如《臨河歌》:

      狄水衍兮風揚波,

      舟楫顛倒更相加。

      歸來歸來胡為斯。

      這首詩取自《水經(jīng)注》?!端?jīng)注》曰:“孔子適趙,臨河不濟,嘆而作歌。”再如《楚聘歌》:

      大道隱兮禮為基,

      賢人竄兮將待時。

      天下如一兮欲何之。

      據(jù)《孔叢子·記問第五》記載:楚王使使奉金幣聘夫子。宰予、冉有對孔子說“夫子之道,至是行矣”,并以“太公遇文王”作比。然而,孔子對楚王并不抱有希望,也不準備應(yīng)聘。他說:“今世無文王,雖有太公,孰能識之?”于是寫了這首詩,表達了“大道難行”的無望之情。

      《孔叢子·記問第五》還記載了孔子所作的《丘陵之歌》,這是一首格律嚴整的四言詩:

      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邇,求之若遠。

      遂迷不復(fù),自嬰屯蹇。喟然迥慮,題彼泰山。

      郁確其高,梁甫迴連。枳棘充路,陟之無緣。

      將無伐柯,患滋蔓延。惟以詠嘆,涕霣潺湲。

      魯哀公派遣使者帶著玉帛等禮物到衛(wèi)國迎接孔子回魯國,但最終還是沒有重用他??鬃颖阕髁恕肚鹆曛琛?,表達了他對理想受阻及世事沉淪的沮喪之情。

      孔子的詩篇或為擬作,孔子的《詩》學修養(yǎng)和詩才則無可置疑。這是《論語》對話中富于詩韻和詩性必須承認的主體根源??鬃蛹仁且晃粋ゴ蟮恼苋耍彩且晃唤艹龅脑娙?,一位“唱歌的圣人”。這一說法雖然有點新奇,但絕非無稽之談。

      再次,《論語》流傳過程中的詩化,也是增強《論語》詩性品格的重要因素。從開篇的《學而》到終篇的《堯曰》,《論語》500章,具備詩的審美素質(zhì)的篇章,觸目皆是,舉不勝舉。那么,為什么《論語》具有詩性品格?阮元《揅經(jīng)室三集》卷三《文言說》中的一段話,可以幫助揭開其中奧秘。略曰:

      古人以簡策傳事者少,以口舌傳事者多,故同為一言,轉(zhuǎn)相告語,必有愆誤,是必寡其詞,諧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記誦,始能達意,始能行遠?!湃烁柙姟Ⅲ疸?、諺語凡有韻之文,皆此道也。[5]

      《文言說》是就古代典籍“文言”的普遍現(xiàn)象而言的,自然包括《論語》在內(nèi)。易言之,《論語》最初作為“口舌傳事者”,在流傳過程中,為了減少和避免“愆誤”,并“易于記誦”,于是“寡其詞,諧其音,以文其言”,不斷地詩化,不斷地被賦予了詩的品質(zhì)。

      《論語》的成書過程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上引《漢書·藝文志》傳遞了《論語》成書的三大信息:一是《論語》源于“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即《論語》是“口舌傳事者”;二是《論語》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當時弟子各有所記”;三是《論語》也不是成書于孔子之手,而是“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是眾多弟子在長時間里逐步“篹輯”而成。今天見到的《論語》,又是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把流傳下來的《魯論語》和《齊論語》合二為一的《張侯論》,亦即又經(jīng)過了張禹的進一步的編輯與整理。

      《憲問》第8章:“子曰:‘為命,禆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chǎn)潤色之?!边@是孔子描述鄭國人造一辭命的鄭重過程??鬃拥牡茏娱T人“相與輯而論篹”夫子之語,無疑也會以極其慎重的態(tài)度,“草創(chuàng)之,討論之,修飾之,潤色之”,力求使《論語》“寡其詞,諧其音,以文其言”,從而賦予詩的品質(zhì)?!墩撜Z》中大量聲韻鏗鏘的三字句、四字句和排比句,就是一個例證;《學而》16章能作為16首哲理詩來讀,就是一個例證;《季氏》之“三友章”“三樂章”“三愆章”“三戒章”“三畏章”“九思章”等等,都是詩性的排比句,也絕非偶然。

      三、《論語》為何要作詩讀?

      為什么要把《論語》作詩讀?這絕非刻意為之,故弄玄虛,一言以蔽之,“易于記誦”者也。當年,孔子及弟子門人賦予《論語》以詩的品質(zhì),是為了讓《論語》便于傳誦;今天,我們發(fā)掘出《論語》潛在的詩性品質(zhì),則是為了讓《論語》“易于記誦”——有助于學生對經(jīng)典的“記誦”。把《論語》作詩讀,對于教師,是一種不妨嘗試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則是一種肯定有效的記誦方式。

      “將寶貴的教訓牢牢地嵌入讀者的記憶中!”韋禮文認為:孔子對話中,“韻律的使用大概不是為了審美效果,而是為了助記作用。聽覺的模式,連同喚起對相同內(nèi)容的注意力的簡單重復(fù),被用來將寶貴的教訓牢牢地嵌入讀者的記憶中?!盵6]我們嘗試把《論語》作詩讀,同樣是為了“助記作用”,從而“將寶貴的教訓牢牢地嵌入讀者的記憶中”。

      那么,把《論語》作詩讀,為什么具有“助記作用”?為什么“易于記誦”?這與詩歌體裁的認知優(yōu)勢密切相關(guān)。把散體《論語》轉(zhuǎn)化為詩體《論語》,其基本的做法就是根據(jù)內(nèi)容的邏輯層次,把線性的散體文句,按照詩體形式分行與分節(jié)排列;而分行的過程,就是分解的過程,分解的過程,又是分析的過程。通過分行——分解——分析,線性的文句轉(zhuǎn)化成直觀的詩句,平面的文本轉(zhuǎn)化為立體的文本,這就增強了文本的明晰性,視覺的直觀性,閱讀的迅捷性,理解的透徹性,從而達到“易于記誦”的目的;同時,通過分行——分解——分析,又可以使機械的記憶變成邏輯的記憶。

      且看《里仁》第5章:“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這是《論語》中著名的一章,也是篇幅較長的一章。如果按詩體排列,就是一首句式講究,錯落有致,理致深沉,富于抒情意味的哲理詩: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于是,

      顛沛必于是!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一章的“詩題”,不妨擬為“君子之道”。而把以排比句為主的散文體轉(zhuǎn)換成詩歌體,不僅形式整齊美觀,主旨鮮明顯豁,充滿抒情意味,而且更為易于記誦。不妨把它同先秦古逸詩《忼慷歌》做一比較:

      貪吏而不可為而可為,

      廉吏而可為而不可為。

      貪吏而不可為者,當時有污名,

      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

      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

      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

      貪吏??喔?,

      廉吏??嘭?。

      獨不見楚相孫叔敖,

      廉潔不受錢。[7]

      前者貧富對比,后者論貪廉對比,二者主題相近,結(jié)構(gòu)也相似。但比之《忼慷歌》,詩體《里仁》第5章,句式更整飭,詩意更顯豁,也更“易于記誦”。

      在中國人文經(jīng)典中,《論語》和《老子》是最需要熟讀成誦的兩部書,同時也是最具有詩性品質(zhì)的兩部書。對當下的青年學生而言,《論語》的熟讀成誦是關(guān)鍵,理解和躬行是終生的事。因此,在文本精讀的同時,不妨采用詩體閱讀的方法,以助記誦,將寶貴的教訓牢牢地嵌入純潔的心靈中!

      參考文獻:

      [1][3][6]韋禮文:《唱歌的圣人——孔子對話中的韻》,鄧秉元主編:《新經(jīng)學》(第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88至226、225、224頁。

      [2]阮元:《揅經(jīng)室集》(上),中華書局1993年,第51頁。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第85頁。

      [5]阮元:《揅經(jīng)室集》(下),中華書局1993年,第605頁。

      [7]沈德潛:《古詩源》,中華書局1963年,第12至13頁。

      (作者:陳文忠,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張勇]

      猜你喜歡
      論語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如何讀懂《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論語
      點點讀《論語》
      點點讀《論語》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點讀《論語》
      點點讀《論語》
      波密县| 铜川市| 启东市| 株洲市| 德化县| 崇阳县| 漳州市| 宜都市| 黎川县| 桃源县| 资阳市| 清涧县| 台中县| 竹山县| 崇阳县| 房产| 双峰县| 东安县| 钦州市| 潜山县| 和平区| 太仆寺旗| 鲜城| 廉江市| 洞头县| 土默特左旗| 邯郸县| 萨迦县| 枞阳县| 锡林浩特市| 炎陵县| 平潭县| 侯马市| 绥德县| 江西省| 德庆县| 高安市| 南充市| 弥勒县| 富蕴县|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