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武
摘要:語文深度教學可使語言建構有坡度,思維訓練有高度,審美鑒賞有深度,文化傳承有厚度。語文深度教學還得從淺處入手,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入手,從課堂的常用方式方法入手。在提問中見深度,在朗讀中見深度,在比較中見深度,在角色“穿越”中見深度,在循序漸進中見深度。
關鍵詞:語文;深度教學;淺處入手
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語文教學不能流于表面,不能注重形式,而應讓學生對文本熟讀深思,繼而心領神會,教師有必要實施深度教學。但深度教學不是刻意求深求異,也不是鉆牛角尖的深挖,而是要深入文本,發(fā)現(xiàn)文本的魅力,體悟語言的妙處,尤其是從文本中那些樸實平淡的語言中品出背后的真情和深意。語文深度教學可使語言建構有坡度,思維訓練有高度,審美鑒賞有深度,文化傳承有厚度。那么,深度教學該從何處入手呢?
《道德經(jīng)》有言: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做事如此,教學也如此。語文深度教學還得從淺處入手,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入手,從課堂的常用方式方法入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在提問中見深度
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要善于對字詞句乃至標點符號發(fā)問。教師設置精妙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研讀文本,即便不能一時領悟文本的深意,也能對文本產(chǎn)生好奇心,激發(fā)其探求的欲望。
謝冕先生在講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從詩中的句號發(fā)問。為什么“從明天起”,我要做一個幸福的人?他今天不幸福嗎?為什么?“喂馬,砍柴,周游世界”說明了什么?為什么要“和每一個親人通信”?“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目的是什么?“春暖花開”的喻意是什么?把文中的句號當問號來教學,看似平凡,卻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賞析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廣度,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不僅提高了學生詩歌鑒賞的興趣,而且對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jīng)典文本的教學,有時一個標點符號都能見出作者的深意。孫犁的《荷花淀》“夫妻話別”中,女人有句話是:“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句子中間的句號,就很值得推敲。特級教師陳鐘梁老師在教學中,就抓住句中的句號展開。他問:為什么不能把句號改為逗號?學生研讀文本,揣摩女人說話時的語氣、表情、眼神,認為換成逗號后句子意思雖依然通順,可女人支持丈夫參軍是假,拖其后退是真。句號則表現(xiàn)了女人深明大義,由衷地支持丈夫參軍,但家里確實有困難需要丈夫理解、解決。兩句話,不攔是真,表現(xiàn)了對丈夫的支持。家里困難是實,如實跟丈夫訴說。兩層意思,通過句號含蓄表現(xiàn)出來。
變換提問角度,讓思路拐個彎,讓學生帶著問題品讀課文,從問題側(cè)翼尋找思維的切入口,往往能夠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多層次地品出文本的涵義。
二、在朗讀中見深度
朗讀也是深度學習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要通過朗讀法讀出感情,品出韻味。不少老師抱怨:我已讓學生讀過多次了,為什么他們還不能理解呢?實際上,僅僅停留在次數(shù)上的朗讀是不可能達到深度學習的。不少學生朗讀只是把文字語音讀出來,卻沒有把含義讀出來,沒有把感情讀出來。對作品中的人物、情節(jié)感受不同,朗讀的語調(diào)處理是不一樣的。如《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笨梢宰x出對孔乙己的同情,也可以讀出對孔乙己的憎惡,全看讀者的感覺和理解。
古典詩詞的結句,是很講究的,一般都有豐富的意蘊。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結句,“故園無此聲”,如果只按一般敘述句來朗讀,教學就僅停留在對表層句意的了解:故園卻沒有這樣的風雪之聲。理解僅限于此,則索然無味了。借用淮北師范大學姜勝老師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點撥學生:要能讀出結句的悠悠余韻,把它變換句式讀讀看。當否定句來讀:故園怎么可能沒有風雪之聲呢?是詞人幻覺的體驗,這就類似于“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酒怎么可能化作相思淚呢?把無理之事說得理直氣壯,就是情感的極端化,是詞人的執(zhí)念。當祈使句來讀:希望故園沒有風雪,祝愿家人在寧靜的夜晚安睡。詞人身處冰天雪地,卻還牽掛和祝福家人,如此情懷多么動人。
同樣的語句,用不同的語氣來讀則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義。如此的朗讀體驗,不僅可以咀嚼出不同的語言味道,還能品味出詩文的內(nèi)在深意。朗讀自然成了深度教學的一個突破口。
三、在比較中見深度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常見方式。在說明文寫作中有比較說明,在議論文寫作中有比較論證,作者通過比較來向讀者闡明事物和事理。在文本解讀中我們也常常運用比較的方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兩篇文本的理解,從而獲得一箭雙雕的學習效果。
教學汪曾祺《昆明的雨》,學生品讀描寫雨的段落: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并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
學生初讀時,雖覺其描寫得好,但不知好在哪里。這時,教師可用朱自清《春》中對雨的描寫來創(chuàng)設情境,幫學生建立起與熟悉文本的聯(lián)系。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點撥思考:朱自清與汪曾祺同是揚州籍作家,同是描寫雨,有什么不同呢?學生通過閱讀比較發(fā)現(xiàn):汪曾祺用寫意畫的方法寫雨,粗線條,創(chuàng)意境;朱自清用工筆畫的方法,細筆觸,寫實境。朱自清寫的是家鄉(xiāng)的雨,如數(shù)家珍,潤澤心靈;汪曾祺寫的是異鄉(xiāng)的雨,記憶猶新,敲打無眠。學生在比較中,加深了對汪曾祺筆下雨的理解。
教學莫泊桑《項鏈》,有位老師用法文本《首飾》進行比較閱讀,結合具體的語言文字,看看哪種語言的表達效果更適合人物性格及環(huán)境。比如,課本中是“但是親愛的,我原以為你一定很喜歡。”在法文本中是“不過,美人兒,我原以為你大概是滿意的?!睂W生作為閱讀主體,不但要和教師、同學交流,還要和作者交流,要和編者、譯者交流。這樣將古今中外的相關文本加以比較,對文本的意蘊和情感的理解就有深度了。
四、在角色“穿越”中見深度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常留無限的意蘊于文字之外,猶如國畫的空白之美,空白處無“象”,而其象更大,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文學作品往往在文中留下許多空白,任由讀者去想象、去填補。比如文言文,更是言簡意賅,凝練含蓄,有許多的空白,此時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用化身文中人物的方法,實行角色的“穿越”。
教學《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笨梢宰寣W生穿越成桃源中人。如果你是村中人,聽了漁人講述外面世界的滄桑巨變后,你是如何“嘆惋”的?會“嘆惋”些什么呢?
教學葉紹翁《游園不值》,不僅僅讀讀背背,可以進行身份穿越的深度學習。你就是游園者,怎么叩門?主人為什么不開門,你怎樣的自言自語?看見一枝紅杏出墻來,你心情會怎么樣?學生繪聲繪色地演繹詩的情節(jié)和情境,有的還用上“哈”“唉”“哇”感嘆詞,很好地詮釋了詩中表達的“高興”“掃興””欣賞“的心情。
教學冰心《荷葉母親》“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對屋里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痹诜泵艿挠曛?,如果你是當時的小婉瑩,你的母親會怎么喚你呢?
母親為什么喚你?
如此的“穿越”,就是讓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生活情境,結合文本的語境,在文本的空白處揣摩,進行合理的想像補充,去填補文本的空白,豐富文本的內(nèi)涵,“于無字處讀書”,文字的韻味理解自然就有深度了。
五、在循序漸進中見深度
孟子在論及學習時提出“盈科而進”,也就是強調(diào)學習要循序漸進。學生閱讀一般先整體感知,再深入理解,繼而拓展運用。對整本書的閱讀,尤其要有一個逐漸加深、逐步提高的過程。教師要深度備課,對文本深度品讀,然后為學生提供有效幫助,指導學生層層深入,領悟文本的深意。教師與學生圍繞文本,聯(lián)系生活,進行多層次、多方位、多領域的交流和對話,漸入佳境,彼此樂在其中。
比如曹文軒的《草房子》閱讀,可分五個階段進行深度閱讀。第一階段略讀,只要求學生對小說中的故事、人物有個感性認識。第二階段復讀,對一部分讀得好的學生以問題引領再讀,以此吸引其他學生參與復讀。第三階段賞讀,對每一章節(jié)的內(nèi)容篩選精彩片段進行賞析、摘抄,圍繞核心問題組織討論。第四階段報告會,分四個板塊。講印象:回顧印象最深的人物;說故事:說說人物精彩的故事;話人物:尋找細節(jié)描寫體會人物性格;談作品:由《草房子》引導到曹文軒的其他作品。第五階段讀寫結合,寫人物評價,寫自己生活中的人物。經(jīng)過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學生對《草房子》的理解會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其閱讀感悟會逐漸加深,閱讀能力會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qū)教研室)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