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雨 王成軍
【摘 要】《小偷家族》的導演是枝裕和,以別具一格的平靜舒緩的紀錄片式的創(chuàng)作風格講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在作品中極力隱去作者的身份和聲音,準確地呈現(xiàn)出人生和世界的復雜性。但由于“隱含作者”的存在,他的作品雖情感克制,但并不是純粹中立與客觀的。本文運用美國學者布斯的“隱含作者”理論,使《小偷家族》中與持中立態(tài)度的現(xiàn)實作者相對的、具有情感傾向性的“隱含作者”顯現(xiàn),以此來解讀這部作品獨具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小偷家族》;“隱含作者”;布斯;是枝裕和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2-0080-02
是枝裕和是新現(xiàn)實主義作者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他執(zhí)導的作品《小偷家族》榮獲201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他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平凡生活中的裂隙。他以紀錄片式的講述方式而聞名,將生活的完整狀態(tài)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因而,他的作品給人一種客觀化的假象。但是,根據(jù)布斯的觀點,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這種“中立”是不可能的,“同時,中立還可能有導致降低作家個性和作品風格的危險?!雹龠@是因為“攝像機鏡頭本身即是一個選擇器”②,拍攝誰,記錄誰的聲音,都蘊含著創(chuàng)作者個人化的情感,客觀化只是一個謊言。美國學者布斯于1961年在《小說修辭學》一書中首次提出的“隱含作者”理論作為敘事學中的一種文本解讀方法,被經(jīng)常運用到對電影的解讀中。通過“隱含作者”理論的運用,我們能夠分別從作者編碼與讀者解碼兩個角度使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中的“隱含作者”顯現(xiàn),進而領悟到蘊藏在這部作品中的價值傾向與“隱含作者”所思考的問題。
一、“隱含作者”理論闡釋與是枝裕和的創(chuàng)作理念
布斯認為“隱含作者”是作者的“第二自我”,是作者在作品中的“替身”,“隱含作者”選擇了我們閱讀的東西;我們把它看作真人的一個理想的、文學的、創(chuàng)造出來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選擇的東西的總和。③由他所提出的這樣一個“隱含作者”的概念,將真實作者的價值觀與“隱含作者”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區(qū)別開來。羅吉·福勒從“偽作者”的角度解釋了“隱含作者”。在他看來,“偽作者”是演員戴的面具,即“當作者寫作時,他戴上了一副假面具并用偽裝的語調(diào)講話?!雹苋欢@副表演者的面具并不是一種沒有情感的工具,而“被認為是獨立存在的生命”。⑤
提及是枝裕和,我們總會被他的雙重身份吸引,他既是電影導演,也是紀錄片導演。他曾受過大島渚導演對于記錄電影觀點的影響。“他在電影畫面分割、光影聲學的構思上,也受到小津安二郎導演以及成瀨巳喜男導演的影響,因此,他在敘述人物的時候總會透露出一種冷靜和客觀?!雹拊谒淖髌分?,我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作者情緒的隱忍與有意識的“退隱”?!霸谑侵υ:蛯а莸碾娪罢Z言里,觀眾很少能感覺到極端的憤怒、宣泄、嘶吼,他總是在平靜地述說著一個人所背負的命運?!雹咚褂眠@種方法是為了呈現(xiàn)出一個更加客觀的故事(世界)。但是根據(jù)布斯的“隱含作者”理論,在作品中往往還存在著一位“隱含作者”,他與真實的作者既有區(qū)別又產(chǎn)生聯(lián)系,有時超越甚至主宰現(xiàn)實作家。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同樣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電影中,也存在著這樣一位“隱含作者”。他是創(chuàng)作者的客觀性的反叛,在審視現(xiàn)實中表達深深的憂慮與批判。
“隱含作者”這一概念實際上既涉及作者的編碼又涉及讀者的解碼。⑧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論及“隱含作者”時說:“對有的小說家來說,他們寫作時似乎在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雹帷鞍l(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則可指在寫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某種狀態(tài)或?qū)懽鬟^程使自己進入了某種狀態(tài)?!雹膺@個過程指涉作者的編碼?!盁o論我們是將這位隱含作者稱為‘正式作者還是采用凱瑟琳·蒂洛森新近復活的術語,即作者的第二自我……無論他如何努力做到非個性化,讀者都會建構出一個這樣寫作的正式作者的形象。”?這個過程指涉讀者的解碼。
導演是枝裕和的創(chuàng)作理念似乎與這一觀點不謀而合,他也認為“拍攝本身即是發(fā)現(xiàn)”。?他所謂的“發(fā)現(xiàn)過程”是指他在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解答,因創(chuàng)作不自覺地處于某種狀態(tài)中。讀者或觀眾同樣會在閱讀與觀賞的過程中自覺建構起“隱含作者”形象,給出他們自己的解答。正如是枝裕和說:“電影的存在并非為了審判個人。”?他也從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一個純粹的壞人形象,這是因為“設計一個壞人,故事(世界)也許就變得黑白分明,但我人物不這樣做,反而會讓觀眾將這個問題帶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反復思索?!?我們可以從他的話語中察覺到,他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涵蓋了作者編碼與讀者解碼這兩個不可忽視的過程。
二、作者編碼:看不見的煙花與對傳統(tǒng)家庭的解構
布斯提出,在進行編碼的過程中,作者所運用的“象征”是一種暗示性的評論。作品中的“某些細節(jié)、場景作為一種特殊設置、對照物和背景,也都具有某種程度的議論功能,表明了作者對人物、事件的傾向性?!?這也就是說,象征是作者發(fā)表個人化評論的一種方式。而“‘隱含作者與作者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作者在編碼的過程中,會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其中。雖然是枝裕和在他的電影作品里極力隱退作者的身份,但是,他在創(chuàng)作(編碼)的過程中仍然會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表達思想情感的狀態(tài)之中,而這種思想與情感的傾向性其實是由隱含作者代替作者表現(xiàn)出來了。因而,創(chuàng)作者雖極力在“隱藏”卻總是在“呈現(xiàn)”。在他的作品《小偷家族》中,“隱含作者”便通過“看不見的煙花”這一頗具意味的象征顯現(xiàn)出來。它不僅暗示著家族命運,也蘊藏著“隱含作者”的價值傾向。
煙花的絢麗綻放與短暫易逝構成了它的雙重特質(zhì)。這是一種雖美易逝的象征,代表著這樣一個由六位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組成的看似有點荒誕的家庭的命運。這個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是被原生家庭所拋棄的個體。他們經(jīng)歷了被遺棄,也同樣被這個家庭選擇。這樣六個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成員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愛溫暖彼此,看似有些荒誕,卻反映出社會生活的裂隙,以及從這個裂隙中透露出的些許光亮。這樣的家庭終究只不過是一群人抱團取暖的結果,由于家庭本身的荒誕、外界的介入、家族成員的成長與人性自身的復雜,這個“小偷家族”注定不會長久。它如同煙花一般,照亮了孤寂而黑暗的夜空,逃離不了各自散落的命運。
“看不見的煙花”這一象征是對傳統(tǒng)意義的家庭的解構。關于家庭意義的思索,早在是枝裕和2013年的作品《如父如子》中便出現(xiàn)過:是“血緣”還是“陪伴”?但直到這部《小偷家族》出現(xiàn),“隱含作者”才給了我們回答。通過作品中“隱含作者”“有意無意地選擇我們會讀到的東西”?(象征),我們可以覺察出“隱含作者”審慎的眼光與深深的憂思。
《小偷家族》秉持著導演是枝裕和慣有的風格,以其情感克制、平緩的筆調(diào)敘述了一個立足于平凡生活卻有些荒誕的故事。是枝裕和在電影中似乎把生活與生命的復雜統(tǒng)統(tǒng)呈現(xiàn)給觀眾,讓他們自己在思考中尋求答案。但是,“隱含作者的傳感和判斷是偉大作品的構成材料”?,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作品中“隱含作者”的蛛絲馬跡解讀出作者的問題答案與傾向,“知道作者要他(讀者)站在哪里?!?
“躲藏是為了更好顯露?!?從作品中的象征與人物選擇的矛盾與對立,我們不難看出“隱含作者”在影片中所傳達出對生活中的人和人之間的情感羈絆的認可與珍視。同時,他又對生活、對世界保持懷疑與審慎。是枝裕和善于發(fā)現(xiàn)平凡生活中的裂隙,也同樣長于捕捉從這個裂隙中透出的光亮。這種裂隙是普通生活的必然,但是我們以習慣與麻木冷漠視之,故事中的一些錯位與斷層往往刺激我們的感官與麻木的神經(jīng)。是枝裕和的作品與人類的麻木與遺忘對立,延展出銘記與雋永的滋味。
注釋:
①布斯.小說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5.
②格非.文學的邀約[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37.
③ 17布斯.小說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84.
④羅吉·福勒.現(xiàn)代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9.
⑤劉月新.解釋學視野中的文學活動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
⑥茶烏龍.知日.40: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
⑦茶烏龍.知日.40: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
⑧⑩申丹.何為隱含作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⑨?Wayne C. Booth. The Rhetoric of Fiction[M].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是枝裕和,陳文娟.有如走路的速度[M].??冢耗虾3霭婀?016,142.
?布斯.小說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7.
?劉月新.解釋學視野中的文學活動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4.
??布斯.小說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4.
?格非.文學的邀約[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153.
參考文獻:
[1] [美]W·C·布斯.小說修辭學[M].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申丹.再論隱含作者[J].江西社會科學,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