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2019年底熱播的古裝電視連續(xù)劇《大明風華》將背景設置在明朝初年,劇中女主人公孫若微和男主角朱瞻基的第一次接觸源于孫若微隱藏的一支弩箭??梢哉f,正是通過這支小小的弩箭,才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那么,作為遠距離攻擊的古代冷兵器,弩箭和弓箭、弩和弓究竟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峙峪遺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村附近,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5米。據(jù)碳14同位素年代測定,峙峪遺址的絕對年代距今約2.8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用很薄的長形石片制成、尖銳周正的燧石鏃頭。鏃頭也就是弓箭的箭頭。這表明,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武器。
弓由弓臂、弓弦組成,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便可將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
周代貴族的教育體系中說:“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彼^“六藝”,就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在我國古代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拉弓射箭是公卿士大夫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藝,以至于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民俗。譬如,在古代,如果哪家生了男孩,必然會在門口掛一張弓,類似于“男兒何不帶吳鉤”之意。
盛唐時期的《唐六典》將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格弓四類。長弓裝備步兵,角弓裝備騎兵,稍弓用于近戰(zhàn),格弓則用于儀仗。
現(xiàn)在,我們一般用化學纖維復合材料來制作弓弦。那么,古人使用什么材料來制作弓弦呢?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告訴我們,北方少數(shù)民族使用牛脊梁上的生筋制成弓弦,中原漢族百姓則以絲、麻以及牛筋混合編織而成弓弦。
宋代的司馬光于宋神宗時期寫了一本名為《投壺新格》的書。投壺起源于先秦時期的射禮,射禮就是在宴會時請客人射箭。在此書中,司馬光對投壺的名稱和計分規(guī)則以“禮”的眼光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
所謂投壺,大致是賓主雙方輪流以無鏃之矢投于壺中,多中者為勝,輸了的一方則飲酒作罰。明代詩人蘇葵有詩云:“投壺莫問輸多少,愿博江門一醉歸。”
到了電視連續(xù)劇《大明風華》所描繪的明代,投壺更成為宴會時一種有著上百種玩法的高級游戲。不過,宮里的投壺還是很嚴肅的,今天,北京中山公園內(nèi)的“投壺亭”,就是明清兩代帝王投壺演禮的地方。
總體而言,古代官府對于弓箭的管理并不嚴格,不但老百姓打獵可用,就連聚會喝酒的時候也會用到。然而,在《大明風華》中,當錦衣衛(wèi)搜查時,看到地上的弩箭,孫若微為何會忐忑不安呢?
弩作為古代一種重要的遠距離殺傷武器,是步兵克制騎兵的有效武器之一。
在我國古代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研發(fā)的連弩被描述成他臨終傳授給姜維的秘技之一。陳壽的《三國志》則記載:“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現(xiàn)在可以明確的是,在前人所發(fā)明的弩的基礎上,諸葛亮大膽改進,設計出了一種被稱為“元戎”的連弩,一次可發(fā)射10支長8寸的鐵弩箭。這種連弩的威力很大,姜維用它把魏軍連人帶馬射死不計其數(shù)。
其實,弩在我國出現(xiàn)的時間要遠遠早于三國時代?!稇?zhàn)國策·韓策一》中說:“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笨梢姡缭趹?zhàn)國時代,弩就已經(jīng)被用作軍事用途。
弩大致可分為臂、弓、機三個部分。弩上的弓是橫放的,發(fā)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掛在弩機的樁子上,將箭矢裝于弩臂上的箭槽內(nèi);然后,扳動機關讓樁子下縮,弦隨即脫落,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弩上還有一個特別的裝置名叫“望山”。所謂“望山”,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槍上的準星。到西漢之后,“望山”上還出現(xiàn)了刻度,供射手按目標距離調(diào)整發(fā)射的角度,以提高射擊的命中率。
弩發(fā)展到后來,還出現(xiàn)了三弓床弩、絞車弩等重型武器。如宋代的三弓床弩,需百余人絞軸張弦,箭矢狀如標槍,射程超過1000米。
由于弩的射擊精度高、使用者門檻低且威力巨大,因此,古代官府對弩的控制極其嚴格。唐代的《唐律疏議》中明確規(guī)定:私藏弩一張,判有期徒刑兩年半;私藏弩三張,判流放兩千里;私藏弩五張,判絞刑。
到明代中后期,《大明律》規(guī)定,弓、箭、刀、槍、弩等“皆民間之所宜有”。也就是說,弩不在禁止的范圍。不過,在《大明風華》所設定的明朝初期,仍然大致沿襲了唐宋以來禁弩的規(guī)定。孫若微擔心自己所隱藏的弩箭被錦衣衛(wèi)發(fā)現(xiàn),所以,才會內(nèi)心惶恐,瑟瑟發(fā)抖。
弓弩手,顧名思義就是指使用弓或弩的士兵。
我國古代有一則著名的神話故事叫“后羿射日”;不過,傳說中射下9個太陽的人應該是“羿”,也稱“大羿”,而不是“后羿”,兩者相差了很多年。因此,“羿”可以說是華夏大地上有史以來第一個名垂青史的弓弩手了。
唐代詩人杜甫在《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中說:“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币馑际钦f,纏著他喝酒的成都田老漢回頭指著自己的大兒子說,他以前是軍隊里的一名弓弩手。
在古代,弓與弩為何會長期同時存在呢?
原來,它們兩者各有各的優(yōu)勢與不足:弓的射擊更為靈活,既可以拉滿弓射重箭,又可以拉半弓射輕箭;而弩一旦制成,其射程、初速、穿透力便基本定型。弩的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和精準度要高于弓,但其裝填、連發(fā)速度要遠遠低于弓。弓的制造成本雖高于弩,但耐用性、可維護性又遠高于弩……
作為兵器,弓、弩不但歷史悠久,而且至今尚未完全退出舞臺。如今,一些特殊的軍警部隊仍在使用弓和弩作為特種武器。究其原因,是因為弓和弩具有無光、無聲等隱蔽優(yōu)勢,不但能夠悄無聲息地殺敵于無形,而且還能避免引發(fā)易燃、易爆物品的爆炸等。在反恐處突和特種作戰(zhàn)任務中,弓與弩如今仍發(fā)揮著其他技術裝備所不能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