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行為,這對其學習、生活甚至價值觀都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這就需要小學教師在工作中,結(jié)合學生的不良行為發(fā)生特點,積極采用強化理論進行矯正,發(fā)揮強化理論的積極作用,幫助小學生矯正不良行為,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端正心態(tài),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為其后續(xù)的發(fā)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強化理論;小學生;不良行為矯正
強化理論主要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正強化是通過呈現(xiàn)愉快刺激來增強良好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負強化是通過撤銷厭惡刺激來增強良好行為的發(fā)生,具有不良行為的修正作用。教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對小學生出現(xiàn)的不良行為可以適當?shù)夭捎谜龔娀蜇搹娀姆绞?,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 強化理論分析
強化理論是過程型激勵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等人提出,也稱為行為修正理論或行為矯正理論。斯金納認為人是沒有尊嚴和自由的,人們做出某種行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只取決于一個影響因素,那就是行為的后果,當這種行為的后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后重復出現(xiàn);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和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后果,從而修正其行為。強化理論重點研究行為、行為結(jié)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在具體研究工作中,利用不斷改變環(huán)境刺激因素的方式,減弱或者消退某些行為。從強化理論方面來講,一些行為的結(jié)果能否有效強化,都會對行為的重復傾向產(chǎn)生影響,形成強化塑造行為的態(tài)勢,屬于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從強化物的性質(zhì)來講,強化理論可以分成正強化和負強化,其中正強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個體做出某種反應(行為)后出現(xiàn)從而增強了該行為發(fā)生的概率,該刺激物成為積極強化物。而負強化則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個體做出某種反應(行為)后而予以排除從而減少了該行為發(fā)生的概率,該刺激物就是消極強化物。教師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方法,幫助學生減少不良行為的發(fā)生概率,使學生發(fā)生良好行為的概率增加,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目的。
二、 強化理論在矯正小學生不良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自我認知
通常情況下,人屬于高級的動物,在做出某些行為以后,會預期行為后果,按照后果調(diào)整行為,并做出日后行為的指導。然而,小學生的年齡小,尚未形成此類思維,在做出某些行為以后,成人會為其做出反應,長此以往,小學生就會按照成人對其行為的反應,推斷自身行為是否恰當。在此情況下,就可以采用強化理論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自我認知,做出相應的指導。例如,在小學生做出良好行為以后,可給予贊賞和表揚或獎勵學生一件喜歡的物品,使得小學生明白良好行為能夠被認可,從而保持著自身的良好行為,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對于一些不良的行為,教師可以通過撤銷學生不喜歡的某件事,比如,免去學生打掃衛(wèi)生,使得小學生逐漸消除不良行為。這樣在外部多次強化的情況下,可以使得小學生逐漸獲得自身在行為習慣方面的反饋信息,對自身行為有著準確的認知,針對自己行為不斷調(diào)整,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積累豐富的自我行為認知經(jīng)驗。
(二)有助于不良行為的消除
教師運用強化理論,可以喚起小學生的不同情緒、情感,從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小學生做出不良行為時,教師可以通過撤銷一些厭惡刺激,消除學生的不良行為。比如,學生表現(xiàn)好了,教師可以劃掉前幾天扣掉的分數(shù);上課時學生停止交頭接耳,教師立刻停止對他的批評,這樣學生不良行為的動機就會逐漸削弱,發(fā)生頻率有所降低,可以有效抑制不良行為。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在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矯正的過程中,采用強化理論,主要是外部強化,但是從實際情況來講,自我強化方式的應用對小學生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主要因為在采用內(nèi)部強化方式的過程中,小學生會將行為準則內(nèi)化,使其成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實現(xiàn)自我強化的目的。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內(nèi)部強化的過程中,可引導小學生全面了解成人的行為與標準,按照成人的標準與自身行為后果,明確具體的自我行為評價標準。當自身行為符合標準的情況下,可以給予自己肯定的評價;當自身行為未達到設定的目標時,給予否定的評價。學生在多次強化的過程中,可以全面培養(yǎng)自我強化的能力,對行為動機進行合理調(diào)整,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 強化理論在矯正小學生不良行為中的應用措施
(一)嚴格掌控強化的切入點
教師在對小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正時,必須要掌握具體的強化切入點,確保有效矯正小學生諸多不良行為。首先,應該確保強化的及時性,預防出現(xiàn)延遲強化的現(xiàn)象,當小學生做出不良行為以后,教師必須要及時進行強化,一旦出現(xiàn)延遲強化的現(xiàn)象,小學生就很難將強化手段和自身的行為相互聯(lián)系。其次,小學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觀察小學生,隨時捕捉具體的強化切入點,增加強化的效果,鞏固小學生良好行為,找準不良行為和刺激,從而降低不良行為的發(fā)生頻率,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采用強化理論對小學生不良行為進行矯正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科學化的原則,按照具體情況有效開展各方面的強化管理工作,將強化理論在矯正學生不良行為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達到預期的工作目標。
例如,一些在課堂上經(jīng)常玩玩具、吃零食的學生,突然開始認真聽課時,教師就要立刻進行強化指導,給予這些學生表揚或獎勵他們喜歡的玩具,或說一些肯定的話語“我們班上課玩玩具和吃零食的同學,現(xiàn)在沒有這些不良習慣了,在課堂中注意力集中,配合老師的教學,值得夸獎啊!”,在這些激勵話語的肯定下,小學生就可以意識到自身良好行為的恰當性,不斷強化自身良好行為,形成正向強化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強化行為的明確性
小學教師在矯正小學生不良行為的過程中,采用強化理論應該明確強化的行為,以免因為強化行為過于籠統(tǒng)而失去原有的意義。首先,應該保證強化行為的明確性,保證具有具體特點,能夠直接觀察。在小學生出現(xiàn)良好行為的時候,應該及時進行強化,并引導小學生了解到自身行為為什么會得到強化,使其樹立正確觀念意識,保持自己的良好行為。其次,在小學生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不良行為突然減少時,要及時給予負強化。例如,學生經(jīng)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經(jīng)常被罰抄,有一天當作業(yè)按時交上來時,就不用罰抄了,教師在進行強化時,一定要告訴學生為什么不罰抄了,讓學生明確消除厭惡刺激的原因。教師通過明確強化行為,使學生明確自己在實際學習與生活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將強化理論的積極作用發(fā)揮出來,從而達到矯正不良行為的目的。
(三)按照個體情況強化
在矯正小學生不良行為的過程中,采用強化理論的目的就是調(diào)控和塑造小學生的行為。然而由于不同的小學生的行為特點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采用強化方式的過程中必須要按照每位小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等,合理選取刺激物,采用合理的強化方式,針對性地進行強化,從而矯正不良行為。
例如,一些小學生喜歡吃蘋果,當這類學生做出良好行為的時候,就可以獎勵他們蘋果進行正強化。而對于不喜歡吃蘋果的小學生,在不良行為突然有所改善時,教師也可以取消他們吃蘋果來進行負強化,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針對性采用強化理論。對于喜歡畫畫的同學,當他們出現(xiàn)良好的行為時可以獎勵他們畫畫的時間,而對于不愛畫畫的同學,當不良行為減少時可以撤銷他們的畫畫時間。
(四)統(tǒng)一強化的行為
小學生不良行為矯正過程中,教師要采用統(tǒng)一的方式開展強化工作。首先,教師應該保持著統(tǒng)一的態(tài)度,如果在之前的教學管理工作中,經(jīng)常采用獎勵方式,教師在矯正學生不良行為時,就要多采用正強化的方式,才能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其次,對于同一個學生的行為,教師和家長要采用相同的強化方法和強化刺激物,否則將會導致強化效果減弱。所以,教師應該和家長相互聯(lián)系,保證強化性質(zhì)與內(nèi)容的一致性,明確強化具體方向與作用,在教師與家長相互聯(lián)系的情況下,可以使得小學生的不良行為,在學校和家庭中得到抑制,良好行為也能夠得到強化,進而使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五)對學生行為進行追蹤評估
隨著強化行為的進展,要讓學生本人掌握和使用該方法,并能夠把這種方法進行遷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成長,因此要讓學生會學、學會,并且能指導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學生通過強化的方法擺脫了遲到、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說臟話等不良行為,而且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進行反思、總結(jié),并學會舉一反三,把學會的方法運用到其他需要改變的行為上,建立良好的習慣,心靈得到成長。強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不良行為的形成是長期形成的,因此想要改變也不能操之過急,需要師生、家長的共同努力和堅持。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生還存在很多不良行為,而這些行為對其長遠發(fā)展會造成不利影響。同時,行為主義強化理論明確指出,青少年的行為是可預測的、可控制的,這就意味著,在問題生轉(zhuǎn)化過程中,只要教師能針對某種行為反應,及時向其提供相應的強化刺激,就能在相當程度上實現(xiàn)問題生的轉(zhuǎn)化。因此,面對有不良行為問題的學生,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樹立正確的意識,遵循科學化的原則,合理采用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方式,根據(jù)每個學生特點為他們制定恰當?shù)哪繕诵袨?,監(jiān)控機制,設置干預方案,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強化,并且追蹤評估強化效果,指導學生把這種強化方法運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全面矯正小學生的不良行為。
參考文獻:
[1]莫小江.淺議農(nóng)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J].中外交流,2019,34(1):152-199.
[2]杜鴛鴦.小學生課堂不良行為的矯正策略[J].語文課內(nèi)外,2018,56(24):86-238.
[3]劉麗霞.淺議農(nóng)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J].新課程·下旬,2017,34(12):194-233.
[4]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1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唐小明.淺議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及矯正對策[J].新課程·上旬,2018,11(3):177-244.
[6]唐敏.淺析陽性強化法矯正學生不良行為[J].高教探索,2013(10):91.
[7]向秋華.好“風”憑借力重“心”促養(yǎng)成: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矯正的案例與反思[J].語文課內(nèi)外,2018,77(27):323-399.
作者簡介:
朱倩倩,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民主西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