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穎
父母決定自己做什么,就是在發(fā)揮身教作用。而決定孩子做什么,常常在破壞孩子自身的生命力。
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什么事兒可做、什么事兒不可做的底線,往深了說叫作價值觀。我有一個被譽為是家庭教育專家的朋友說過,家庭教育實際上是各個家庭價值觀的傳遞,我深以為是。這和我說的心中的準繩是一個意思。這是家庭深層次的行事規(guī)則。
我聽到過一個資深會員的分享。她是我見過的最有接納力的一位年輕媽媽。她分享過她小時候的故事。
玲鐺小時候特別愛哭,每次哭起來,驚天地泣鬼神,時間還特別長。
玲鐺的媽媽是個家庭婦女,丈夫在外打工掙錢,她一人帶大三兒一女。她唯一的一個愛好就是看戲。一聽到村里來了戲班子,她就開始梳洗打扮,準備前往。
有一次,5歲的玲鐺一看媽媽要出門看戲,就開始哭鬧,不讓媽媽出門。
媽媽仍然果斷地將玲鐺托管給鄰居爺爺,自己去享受戲劇的滋養(yǎng)。
玲鐺斷斷續(xù)續(xù)地哭,一直哭到媽媽看戲回來。
媽媽沒有任何的愧疚,對玲鐺也沒有任何的責(zé)怪。只是輕輕地抱起玲鐺回家了。
玲鐺現(xiàn)在也為人母了,她從自己媽媽身上傳承了這份接納和坦然。她很能接受孩子的哭聲,同樣坦然地尊重著自己的愛好??梢?,身教甚于言傳,如果你內(nèi)心很看重認真負責(zé)、好學(xué)上進、不屈不撓,自己做到就好了。你做到了,孩子自然就習(xí)得了。
我特別佩服玲鐺媽媽的是:她決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決定孩子不要哭,不要鬧,不要纏媽媽,要乖,要聽話,要讓鄰居爺爺開心等。
當(dāng)我們對孩子設(shè)定一個規(guī)則:你不可以哭!你可以哭,但只可以哭三分鐘!你不許纏人!你要聽話!這都是在試圖決定孩子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這種時候,我們就把自己的情緒控制權(quán)交托給孩子了,孩子照做我們便開心一會兒,孩子不照做我們便逐漸失去耐心了。當(dāng)我們作為成人不能控制自己情緒,開始挑剔、諷刺、大發(fā)雷霆的時候,則會在孩子心中布下他不夠好的“臺”。
雖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成為夫妻的大多具備相似的價值觀。不過,相似中也有很多不同。比如:龍兒爸很在意堅持,我也很在意做事兒的持久性。但是我喜歡的是基于興趣自發(fā)的做事兒持久,而龍兒爸欣賞的是無論如何先堅持,慢慢就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了。我們倆在育兒中自然會有沖突。
在龍兒12歲的時候,爸爸和他進行了一次談話,龍兒答應(yīng)了跟隨爸爸每晚站樁半小時。
有一天,龍兒身體不太舒服,想歇一天。爸爸不同意,說練功貴在堅持,哪能隨便中斷呢?
我聽到龍兒跑到衛(wèi)生間干嘔去了。我心里特別難受,便一閃身進了練功房,關(guān)上門對龍兒爸說:“你是要讓兒子恨上練功這件事么?我也希望他能堅持,可是如果興趣磨沒了,是很難堅持的。你是不是想讓他脫離你視線的時候,永遠不再練功?”
龍兒爸梗著脖子說:“你不要管!慈母敗兒!”
還好,修過“劃界限”的我知道:爺倆之間的相處是他們之間的事兒,我可以有我的感受、我的想法,但是我不能越界去干涉他們之間的相處。
這時候,我聽到兒子的腳步正在向練功房走來。我趕忙閉嘴,推門出去了。
那天,兒子還是堅持了站樁半個小時。
第二天,我若無其事地碰了碰兒子的肩,說:“昨天我聽你都干嘔了,還堅持了站樁,真是不簡單!”看他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yīng),我又由衷地向他表達了敬佩:“快一年了,除了幾個特別的日子,你都堅持練功,媽媽真的很佩服你!”兒子嘴角向上翹了翹,淡淡地說了句:“沒啥,堅持了就堅持了?!?/p>
這個過程中,我決定我做什么,而不是老公做什么,盡管我表達了我的不認同,但并沒有干涉老公的養(yǎng)育行為。因為一樣的道理,當(dāng)我們試圖決定配偶要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時候,我們就把自己的情緒控制權(quán)交托給對方了,對方照做我們便開心,對方不照做我們便難過。好多先讀了育兒書籍聽了各種育兒講座的媽媽們,在家里覺得越來越氣悶,就是因為其他養(yǎng)育人的行為和自己內(nèi)心期待的不符。這樣下去,造成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更大。
在有的家庭,養(yǎng)育孩子并不僅是媽媽、爸爸的事兒,如果孩子沒有滿足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叔叔嬸嬸等的期待時,被批評為:“這孩子怎么這樣?!”這背后暗含著對爸媽的指責(zé),瞧你們怎么帶的孩子?!這時候,更需要決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別人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