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經(jīng)典文段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選自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
妙處可言
量詞是用來表示人、事、物、行為等單位的,因此在人們的印象中,量詞的運用似乎只講求準確,與形象、生動無緣。而實際上,量詞除了計數(shù)作用外,在文學作品中還有其獨特的表達功能。比如《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一章中,有“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的對聯(lián),寫的是岸邊楊柳秀麗可人,湖中水色澄碧,好像借來楊柳的翠色;水質芬芳,好像是分得了兩岸鮮花的芳香。這里用“篙”字,是從深度上說水;而“脈”字既寫水形,又給人一種流水脈脈含情的感覺。這副對聯(lián)不著一個“水”字,只用“篙”“脈”隱約帶出,別具“曲徑通幽”之妙。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師,他除了動詞運用得好,量詞用得也很好。如在《荷塘月色》中寫“一片荷塘”“一團煙霧”“一帶遠山”“一兩點路燈光”等,這些量詞起到了渲染、豐富形象以及增添詩情畫意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量詞牽動全篇,還有助于主題的表達。比如《西廂記·長亭送別》中“一鞭殘照里”的“鞭”字,用得非常貼切,讓讀者似乎看見四周山色中漸漸西下的殘陽,離山只有一鞭子高了。這個量詞,既寫出了離別的時間,更曲折地描繪出鶯鶯依依不舍的心情:張生的馬已經(jīng)望不見了,但鶯鶯那顆依戀的心,卻還牽系在張生的鞭梢上。同時,“鞭”字還創(chuàng)造出令人銷魂的意境:四圍山色,黃昏籠罩,鶯鶯佇立著凝望遠方,張生的身影由近及遠,逐漸消融在殘陽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時隱時現(xiàn),依稀可辨,從而突出了“送別”這個主題。
總之,量詞不僅能令語言形象生動,引人聯(lián)想,而且常常牽系著整篇文章的意境與主旨,引起讀者的重視。
牛刀小試
1.請在下列括號內填入量詞,力求新穎而有味。
(1)一(? ?)扁舟? ?(2)一(? ?)煙草
(3)一(? ?)花香? ?(4)一(? ?)土地
(5)眉梢上的一(? ?)痣
(6)一(? ?)柳葉眉
(7)一(? ?)清泉? ? (8)一(? ?)炊煙
(9)一(? ?)鄉(xiāng)愁? ? (10)一(? ?)波痕
(11)一(? ?)院落? ?(12)一(? ?)梅花
(13)一(? ?)心思? ?(14)一(? ?)破屋
(15)一(? ?)大蒜? ?(16)一(? ?)浮云
2.請在下面的語段上填寫恰當?shù)牧吭~。
數(shù)字從一到十,單純來看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巧妙地運用它,進行藝術加工,也能使詩歌形式奇異,讀來朗朗上口,趣味橫生。比如描寫鄉(xiāng)村圖景的詩:“一去二三_____,煙村四五_____。樓臺六七_____,八九十_____花?!鼻宕跏康澴鬟^一首《題秋江獨釣圖》,也是有名的數(shù)字詩:“一蓑一笠一扁舟,一_____絲綸一_____鉤;一_____高歌一_____酒,一人獨釣一_____秋?!?/p>
3.豐富的漢語量詞,具有多方面的修辭功能。根據(jù)特定的表述內容和表達環(huán)境,選用合適的量詞,能為詩文增色不少。以常被人們抒寫的明月為例,便可略見一斑:
(1)每次對著長空的一輪皓月,我會想:在這個時候,某某人也在憑欄望月么?(巴金《月》)
(2)半痕新月,斜掛在西天角上,卻似仙女的娥眉,未加翠黛的樣子。(郁達夫《沉淪》)
(3)東邊天上只剩一鉤血月,彌天黑云怒涌,分外顯出一層險惡的光景。(郭沫若《月蝕》)
(4)猶未下弦,一丸鵝蛋似的月,被纖柔的云絲們簇擁上了一碧遙天。(俞平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5)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王沂孫《眉嫵》)
(6)這春節(jié)是如此寧靜,一牙淡淡的冷月懸掛在天上。(劉白羽《從富拉爾基到齊齊哈爾》)
(7)人何在,一簾淡月,仿佛照顏色。(姜夔《霓裳中序第一》)
僅僅是描寫月亮,作家們就根據(jù)不同的題旨和情境,選用了這么多不同的量詞。請你對此略作賞析。
4.閱讀余光中《鄉(xiāng)愁四韻(節(jié)選)》,然后分析其中量詞的運用。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血一樣的海棠紅/沸血的燒痛/是鄉(xiāng)愁的燒痛/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xiāng)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xiāng)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參考答案
1.(1)一(葉)扁舟;(2)一(川)煙草;(3)一(襲)花香;(4)一(壟)土地;(5)眉梢上的一(點)痣;(6)一(彎)柳葉眉;(7)一(泓)清泉;(8)一(縷)炊煙;(9)一(縷/杯)鄉(xiāng)愁;(10)一(絲)波痕;(11)一(方)院落;(12)一(樹)梅花;(13)一(門)心思;(14)一(椽)破屋;(15)一(瓣)大蒜;(16)一(卷)浮云(答案不唯一)
2.示例:里/家/座/枝/寸/曲/樽/江
3.示例:借用名詞“輪”“痕”“鉤”“丸”“牙”“簾”等充當臨時量詞,形象地比喻了滿月之盈圓、新月之秀美、殘月之慘淡……借用形容詞“曲”臨時充當量詞,準確地描摹了銀鉤似的月牙。由此可見,利用量詞造成特定的修辭效果,是漢語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
4.作者不說“一張紅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臘梅”,而偏說“一張海棠紅”“一片雪花白”“一朵臘梅香”,顯然,按照生活邏輯和表達習慣,“紅”不能用量詞“張”來修飾,“白”不能用量詞“片”來限定,“香”不能用量詞“朵”來衡量。但是,詩人的獨運匠心在于:用“一張紅海棠”來強調“紅”,以突出“紅”的鮮艷燦爛,而這“紅”又與后文的“血”自然相連;用“一片雪花白”來強調“白”,白得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這“白”字又與后面的“信”緊密相連;用“一朵臘梅香”來強調“香”,以突出臘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這“香”字又與下文的“母親”相連接。相反,如果說“給我”“一張紅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臘梅”,后面隨文就勢的自然聯(lián)想就無法展開。因此,從這反常離奇的搭配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詩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