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鋒 楊正武 司鵬飛 戎向陽 石利軍
水平軸跟蹤槽式太陽能集熱器動態(tài)集熱量計算與分析
劉少鋒1楊正武2司鵬飛2戎向陽2石利軍2
(1.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20;2.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 成都 610041)
介紹了兩種槽式單軸太陽能集熱跟蹤模式,建立了一種適用于不同跟蹤方式下槽式水平軸集熱器的動態(tài)集熱量計算模型和計算流程。以拉薩為例詳細分析了水平東西軸,南北軸追蹤模式下的集熱器效率與集熱量。結果表明,該地區(qū)槽式水平軸集熱追蹤方式對集熱器效率的影響很小,對于供暖系統(tǒng)而言,采用東西軸跟蹤比南北軸跟蹤方式提高約7%的集熱量。
槽式太陽能集熱器;水平軸;集熱量;集熱效率
隨著全球能源問題日漸突出,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圍內逐漸興起。槽式太陽能光熱轉換技術因其集熱溫度高、易規(guī)?;葍?yōu)點,目前在城鎮(zhèn)供暖工程中已被廣泛關注。
目前對槽式跟蹤太陽能集熱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熱特性研究和數值模擬方面。Dudley等人[1]通過實驗方法研究了影響拋物面槽式集熱管熱效率、熱損失的各種因素。熊亞選[2]等建立了槽式太陽能聚光集熱系統(tǒng)的二維經驗模型,應用試驗數據驗證了模型的可靠性。高志超[3]針對30m2槽式太陽能集熱試驗裝置研究了集熱器關鍵結構參數和運行參數對集熱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王金平[4]等人分析了聚光集熱器的傳熱過程特征,建立不同傳熱階段的一維數學模型,分析了太陽入射角對槽式太陽能集熱器的傳熱影響。羅繼杰[5]等提出一種槽式太陽能供暖方案,并通過工程實例分析檢驗該技術的供暖效果。許木成[6]對槽式聚光集熱器光熱轉換過程的基礎理論及相關技術進行了概括,提出了一種計算PTC焦線能流密度分布的方法,并利用Origin軟件對采用柱面接收器、V形腔體接收器和平面接收器的PTC系統(tǒng)的焦線能流密度分布進行了計算;對拋物槽式太陽能集熱器的余弦損失效應和末端損失效應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對槽式太陽能系統(tǒng)的跟蹤模式以及跟蹤控制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設計了具有快速粗略和慢速精確跟蹤模式的跟蹤控制系統(tǒng)。
現(xiàn)有研究基本側重理論分析,在實際工程應用中不能快速指導設計計算,本文通過建立槽式水平軸跟蹤太陽能集熱器動態(tài)集熱量計算數學模型,分別分析了槽式水平軸東西軸追蹤與南北軸追蹤集熱器性能參數,為槽式太陽能供暖系統(tǒng)設計提供參考。
為提高對太陽能的利用率,槽式跟蹤集熱器在應用中需要在方位角和高度角兩個方位上不斷跟蹤太陽。常用的單軸跟蹤方式包括:焦線南北水平布置,東西跟蹤;焦線東西水平布置,南北跟蹤(見圖1),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圖1 常用槽式水平軸聚光系統(tǒng)的跟蹤方式
以圖1(a)為例,跟蹤系統(tǒng)的轉軸(或焦線)系東西方向布置,根據太陽赤緯角的變化使柱形拋物面反射鏡繞轉軸作俯仰轉動,以跟蹤太陽,采用這種跟蹤方式時,一天之中只有正午時刻太陽光與柱形拋物面的母線相垂直,此時熱流最大。而在早上或下午太陽光線都是斜射,所以一天之中熱流的變化比較大。采用單軸跟蹤方式的特點是結構簡單。
太陽能自動跟蹤裝置是用來跟蹤太陽,使集能器的主光軸始終與太陽光線相平行的裝置,在使用中需要在方位角和高度角兩個方位上不斷跟蹤太陽。自動跟蹤裝置由傳感器、方位角跟蹤機構、高度角跟蹤機構和自動控制裝置組成。當太陽光線發(fā)生傾斜時[7],傳感器輸出傾斜信號,該信號經放大后送入控制單元,控制單元開始工作,指示執(zhí)行器動作調整太陽能集能器,直到太陽能集能器對準太陽。
1.3.1 太陽跟蹤角與入射角
圖2 太陽光投射到集熱器開口面示意圖
于是可得:
即
(1)東西水平軸跟蹤
集熱器繞東西水平軸旋轉,槽型開口面向南,集熱器方位角為0°,由式(3)可得集熱器的跟蹤角和入射角滿足下列三角函數關系式:
集熱器的跟蹤角:
太陽光線入射角:
(2)南北水平軸跟蹤
集熱器繞南北水平軸旋轉,集熱器方位角上午為-90°,下午為+90°,由式(3)可得集熱器的跟蹤角和入射角滿足下列三角函數關系式:
跟蹤角:
太陽光線入射角:
1.3.2 槽型開口面太陽輻射
由于聚光集熱器只能利用槽型開口面接收到的直射太陽輻射,故槽型開口面太陽輻射強度只需計算直射輻射部分。槽型開口面上的太陽直射輻射照度為[8]:
2.1.1 性能特征
以某品牌槽式集熱器為例,分別測試了五種不同太陽輻射強度下集熱器效率與介質(導熱油)溫度間的變化關系(見圖3)。數據表明在同一輻照度下,隨集熱溫度的不斷升高,集熱器效率逐步下降;當集熱溫度低于100℃時,不同輻照度下集熱器效率差異極小,當集熱溫度超過100℃時,集熱器接收的輻照度越低,集熱效率越低且隨介質溫度升高集熱效率下降速率越快。
圖3 某品牌槽式集熱器性能參數
2.1.2 效率方程
集熱效率是槽式太陽能聚光集熱器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為進一步研究集熱量計算方法,通過對測試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得到如下形式的瞬時效率方程:
可以看出,對集熱效率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太陽直射輻照強度,太陽入射角,導熱油與環(huán)境溫差。
2.2.1 計算模型
通過式(9)建立的集熱效率方程,供暖季節(jié)有效集熱量的數學描述為:
本模型適用于不同跟蹤方式下槽式水平軸集熱器的動態(tài)集熱量計算。
2.2.2 計算流程
針對確定的地理區(qū)位,導入典型氣象年(TMY)數據庫,建立槽式水平軸跟蹤太陽能集熱量計算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槽式水平軸跟蹤太陽能集熱量計算流程
以拉薩為例,采用本文數學模型與計算流程,研究槽式水平追蹤集熱器集熱量計算與其在該地區(qū)的性能。
拉薩地區(qū)[9]太陽輻射強烈、冬季干燥寒冷、日較差大、采暖時間長等特征。拉薩其他氣象參數如圖7所示,年平均氣溫8.1℃,供暖設計室外溫度-7.5℃,最冷月平均溫度為-1.6℃,最熱月平均溫度16.4℃,全年太陽輻照量高大7331.2MJ/m2。該地區(qū)全年供暖時間段約為11月01日~次年3月31日。
圖5 拉薩主要氣象參數
集熱器追蹤角與焦線布置方式相關,圖6表述了拉薩集熱器采用東西、南北水平軸跟蹤時角度的逐時變化情況。白天全天范圍內,東西水平軸追蹤集熱器與水平面夾角范圍45°~75°;南北水平軸追蹤集熱器與水平面夾角范圍15°~85°;正午時刻夾角最小。
圖6 集熱器與水平面夾角的逐時變化
兩種追蹤方式在典型日開口面接受到的輻照量變化如圖7所示。東西水平軸追蹤開口面全天輻照量與太陽直射輻射全天變化規(guī)律一致,曲線呈拋物狀,中午13:00-14:00最大,最高輻照強度1000W/m2;南北水平軸追蹤開口面輻照量全天逐步增大,8:00-11:00快速增長到600W/m2后基本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15:00-16:00緩慢增長到800W/m2后達到最大。
圖7 兩種跟蹤方式典型日接收的輻照量變化
由圖7可知,典型日條件下東西水平軸追蹤開口面接受到的輻照量大于南北水平軸追蹤方式,最高可達66%,日平均差異約10%。
基于典型日條件下的輻照量變化,將計算區(qū)間放大至全年,以供暖季與非供暖季分別計算兩種方式的開口面接收的輻射量,計算結果如圖8所示。
圖8 兩種跟蹤方式全年接收的輻照量變化
結果表明,全年工況下,東西軸追蹤方式開口面輻射量7399.44MJ,南北軸追蹤方式開口面輻射量6934.68MJ;供暖季東西軸追蹤方式開口面輻射量3441.96MJ,南北軸追蹤方式開口面輻射量3249.72MJ。東西軸追蹤方式集熱量較南北軸追蹤方式多5.9%。
以集熱介質(導熱油)溫度190~200℃為基準,以典型日工況條件下,分析兩種追蹤方式下集熱器效率,如圖9所示。
圖9 兩種跟蹤方式典型日集熱效率變化
計算結果表明,全年周期條件下東西軸追蹤方式集熱器效率約為65.0%,南北軸為64.2%;其中供暖季東西軸追蹤效率約為65.4%,南北軸64.7%。兩種追蹤方式下集熱器效率變化很小。
基于槽式集熱器開口面逐月輻照度與典型日集熱器效率參數,計算兩種追蹤方式全年集熱量,計算結果如圖10所示。
圖10 兩種跟蹤方式全年集熱量變化
結果表明,東西軸追蹤方式全年集熱量約4809.6MJ,供暖季集熱量約2251MJ;南北軸追蹤方式全年集熱量約4452.06MJ,供暖季集熱量約2102.56MJ;東西軸追蹤方式集熱量較南北軸方式提高了7%。
本文分析了兩種槽式單軸太陽能集熱跟蹤模式,建立了一種適用于不同跟蹤方式下槽式水平軸集熱器的動態(tài)集熱量計算模型和計算流程。以拉薩為例,計算了東西軸追蹤與南北軸追蹤的集熱量與集熱效率,計算結果表明該地區(qū)槽式水平軸集熱追蹤方式對集熱器效率的影響很小,對于供暖系統(tǒng)而言,采用東西軸跟蹤比南北軸跟蹤方式提高約7%的集熱量,實際工程應用中采用焦線南北水平布置,東西跟蹤方式更有利于增加系統(tǒng)集熱量。
[1] Dudley V E, Kolb G J, Mahoney A R, et al.Test re-sults:SEGS LS-2 Solar collector[J]. NASA STI/Recon Technical Report N, 1994,96:11437.
[2] 熊亞選,吳玉庭,馬重芳,等.槽式太陽能聚光集熱器熱性能數值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10,31(3):495-498.
[3] 高志超.拋物槽式太陽能集熱技術系統(tǒng)集成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2011:3-20.
[4] 王金平,王軍,張耀明,等.槽式太陽能聚光集熱器傳熱特性研究[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31(7):185-192.
[5] 羅繼杰,吉劼,倪龍,等.基于槽式太陽能供暖技術的工程實例分析[J].暖通空調,2016,46(10):112-117.
[6] 許成木.槽式聚光太陽能系統(tǒng)光熱能量轉換利用理論與實驗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7] 王金平,王軍,馮煒,等.槽式太陽能跟蹤控制系統(tǒng)的研制及應用[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31(2):45-52.
[8] 中國太陽能學會.太陽能熱利用的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太陽能學會.
[9] 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10] 彭爍,周賢,洪慧,等.煤炭與太陽能互補發(fā)電系統(tǒng)四季典型日變輻照聚光集熱性能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6,36(24):66-73.
[11] 毛前軍,黃靖,張旭,等.嚴寒地區(qū)太陽能槽式集熱器影響因素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15,(8):144-146.
[12] 高志超,隋軍,劉啟斌,等.30m2槽式太陽能集熱器性能模擬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10,(4):541-542.
[13] 王志峰.拋物跟蹤式太陽高溫集熱器的研究[J].太陽能學報,2000,21(1): 69-76.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Dynamic Solar Energy Heat Collection by Parabolic trough Horizontal Axis Tracking
Liu Shaofeng1Yang Zhengwu2Si Pengfei2Rong Xiangyang2Shi Lijun2
( 1.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100120;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engdu, 610041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kinds of single-axis solar energy heat collection and tracking modes, a heat collection calculation model and calculation flow of horizontal axial collector with grooved surface are established for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ies. Take Lhasa as an example, the collector efficiency and heat collection of horizontal east-west axis and north-south axi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slot horizontal shaft collector in this area does not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tracking mode, with the horizontal layout of north and south focal lines, the east-west tracking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increasing the heat collection,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by about 7%.
Parabolic trough collector; Horizontal axis; Heat-collecting capacity; Collection efficiency
TU83
B
1671-6612(2020)02-197-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編號:51708532)
劉少鋒(1983.08-),男,工學學士,工程師,E-mail:364158040@qq.com
司鵬飛(1984.08-),男,工學博士,在站博士后,高級工程師,E-mail:175987342@qq.com
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