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強
長在破罐子里的蕁麻
張君燕
錢乙是宋代著名的兒科醫(yī)生,幼年喪母,父親精于醫(yī)道,但在錢乙三歲時東游海上再沒有回來。之后,姑媽把錢乙?guī)Щ丶?,姑父是姓呂的醫(yī)生,把他收為義子,并教他學習醫(yī)術(shù)。
錢乙聰穎勤奮,進步很快,不久就掌握了基本的醫(yī)學知識。呂醫(yī)生建議他到外地拜師繼續(xù)學習醫(yī)術(shù),以求更大的發(fā)展。錢乙卻連連搖頭:“我在這里學到的東西就足夠了,患者的頭疼腦熱,我都能醫(yī)治,何必去外地呢?”任憑呂醫(yī)生如何勸說,錢乙都堅持己見,認為去外地學習毫無用處。
這天,呂醫(yī)生帶著錢乙到山上采草藥。這是呂醫(yī)生第一次帶他上山,以往都留他在家里看書學習。呂醫(yī)生一邊采藥,一邊考他對草藥的認知,當呂醫(yī)生指著一種草藥問他名稱時,錢乙一時猶疑不決,辨認半天之后還是搖了搖頭。“這是蕁麻呀!”呂醫(yī)生說。真的是蕁麻?錢乙感覺不可思議,他家院子里就有蕁麻,種在一個破罐子里,植株很矮,葉片也非常小,和這里碩大深綠,如扇子一般的葉片完全不同!所以他猶疑半天不敢確認。看到錢乙吃驚的表情,呂醫(yī)生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破罐子很小,所以在那里長出來的蕁麻也只能那么大;山上土壤遼闊,蕁麻也就能肆意生長,自然株大葉肥?!?/p>
一席話,如醍醐灌頂般讓錢乙醒悟了。后來,他毅然告別姑媽和呂醫(yī)生外出拜師學醫(yī),不斷深造,并在多年的行醫(yī)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成為當時的名醫(yī)。
(摘自2019年9月《故事天地》)
點? 擊
一株草種在多大的容器里,它就能長多大。而容納一個人的天地有多大,他的作為就能有多大。所以,千萬不要被狹小的天地限制了發(fā)展!
適用話題:成長? 發(fā)展? 成長空間? 格局……
看上去沒有實際意義的努力
李克紅
一根像筷子一樣粗的小樹苗,長成像人的腰圍那樣粗的大樹需要100年。毫無疑問,在這100年里的每一天,它都在成長,但一棵樹每天能長粗多少,我們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甚至連世界上最精準的儀器也無法測量出來。它每一天的成長都是沒有痕跡的,但是在經(jīng)歷成百上千、成千上萬天的沒有痕跡的成長過后,它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品三國而揚名天下的知名學者易中天曾經(jīng)講過一則故事:他從6歲開始聽《三國演義》,從8歲開始讀《三國演義》,到了15歲,他對《三國演義》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已經(jīng)了如指掌,和同學們在一起,他是最懂《三國演義》的那一個。哪怕如此,易中天依舊每天捧著《三國演義》認真讀。后來,他在烏魯木齊鋼鐵公司子弟中學當老師了,還是一有時間就讀《三國演義》。當時,很多老師和學生這樣問他:“易老師,你已經(jīng)那么熟悉《三國演義》了,為什么還要每天讀它呢?這樣每天讀又有什么意義呢?”
易中天回答道:“讀一遍叫‘淺知,讀兩遍叫‘稍懂,讀三遍叫‘熟讀,讀四遍叫‘略通,讀五遍叫‘精通,讀六遍叫‘專通,讀十遍以上就不再分‘人和‘書,我就是三國,三國就是我。”正因如此,易中天才擁有了站在《百家講壇》上品三國的實力和才華。登上《百家講壇》后,他還是每天都在讀《三國演義》。
想象一下,如果他在15歲之后止步不前,雖然他在普通百姓中算是比較懂三國的人,但他一定不具備登上《百家講壇》的實力。正是長期的看上去沒有實際意義的堅持和努力,成就了如今的易中天。
認為付出這份努力沒有意義的人,也一定不會重視另一份努力;認為虛度這一寸光陰無所謂的人,也一定不會重視另一寸光陰?,F(xiàn)實世界中,沒有任何一份努力是白費的,也沒有任何一寸光陰的虛度是無所謂的。
(摘自2019年11期《知識窗》)
點? 擊
任何時候,努力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看不出來,但只要持之以恒,時間定會給出完美的答案。
適用話題:付出? 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 從量變到質(zhì)變……
警報水母的生存智慧
念? 衡
海洋中有一種叫警報水母的生物,外形和飛碟很相似,它們以浮游生物為食。警報水母屬于簡單的腔腸動物,既沒有強烈的毒性,逃跑的速度也很慢,那么,這樣弱小的警報水母是如何在廣袤的深海中生存下來的呢?
警報水母不慎被天敵咬住時,它的身體便會發(fā)出閃電般刺眼的光芒,像警示燈一樣閃爍不止,將周圍的大魚們吸引過來。這時,咬住警報水母的天敵則會因為恐懼而倉皇逃走,警報水母也因此獲得了一線生機。
當然,警報水母的這一舉動也承擔了極大的風險,假如光芒吸引到的大魚中恰好有以水母為食的,那么警報水母依然難逃葬身魚腹的命運。
可是,盡管如此,遭遇危機的警報水母也沒有選擇坐以待斃,更拒絕了以卵擊石這樣的愚蠢計謀。為了逃生,警報水母不惜主動引來更大的危險,這既是生命的豪賭,也是求生者最原始的本能。
(摘自2020年1期《故事家·高考季》)
點? 擊
遇到難題時,選擇隨機應(yīng)變,擺脫“一根筋”的思維,另辟蹊徑,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奇效。隨機應(yīng)變,不僅是一種高明的思維方式,更是難能可貴的生存智慧。
適用話題:風險? 危機? 隨機應(yīng)變……
巖羊和老鷹
申云貴
老鷹是空中之王,以兇猛著稱。它有一對利爪,一對有力的翅膀,還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被它鎖定的獵物,幾乎沒有逃生的機會??墒朗码y料,老鷹也有失利的時候。
夕陽西下,和風輕拂。天空中,一只老鷹正在盤旋著尋找獵物。忽然,它發(fā)現(xiàn)懸崖上有幾只巖羊在悠閑地啃草。老鷹大喜:看來晚餐有著落了。老鷹快速向懸崖飛去,離懸崖只有幾十米高時,一個俯沖,雙爪輕易抓住了一只巖羊。巖羊還沒反應(yīng)過來,就做了老鷹的“俘虜”。生死關(guān)頭,巖羊忽然雙腿使勁兒一蹬,奮力往懸崖下滾去。老鷹猝不及防,身體一下子失去平衡,被巖羊拖著滾落懸崖。
老鷹和巖羊一起滾到懸崖底,老鷹摔得渾身是傷,只得放下巖羊,狼狽地飛走了。而巖羊卻只擦破了一點皮,一點事也沒有。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在天空,老鷹是王者;但在懸崖上,巖羊是“高手”——它善于攀巖,上下懸崖如履平地。危急時刻,巖羊發(fā)揮出了自己的潛能。而老鷹太驕傲了,根本沒想到巖羊有“特殊本領(lǐng)”,更沒想到它會舍命一搏。所以,巖羊能夠絕處逢生,老鷹只能鎩羽而歸。
(摘自2020年1期《故事家·花開不敗》)
點? 擊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多么強大,遇到“對手”時,都不能輕敵冒進,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相反,不管多么弱小,在強敵面前,只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放手一搏,便可能絕處逢生。
適用話題:知己知彼? 揚長避短? 絕處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