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語法事件與語義事件
      ——面向人工智能的語言研究

      2020-06-04 09:58:54蕭國政
      長江學術 2020年2期
      關鍵詞:戴維森分析法命題

      蕭國政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人類的語言研究,可分為三個大的歷史階段。第一階段,為讀懂古文獻而進行的語言文字研究(語文學,中國古代稱“小學”);第二階段,為語言性質和構造而進行的本體語言學研究(符號語言學);第三階段,為人機交互而進行的智能語言學研究(智能語言學)。智能語言學(Intelligent Linguistics,IL),是給機器賦予人的語言智能(即語言人工智能)。語言人工智能(Languag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I),具體講,就是讓計算機或機器人、機器腦,具有理解語言(自然語言識別,a)、生成語言(自然語言生成,b)、語言交互(人機對話,c)、自然語言思維(d)的智慧和能力。

      對于事件(event),各界有不同理解和定義。事件在人們的表達認知中,有多個層次:指代已經(jīng)發(fā)生并能以“事件”冠名的重大事情,連接有無、新舊、深淺的變化結構,所有時空的發(fā)生,所有能以發(fā)生解釋和表述的對象等。語言研究事件也有不同層級,但研究都是與特定目標相聯(lián)系的,以整個語言為目標的事件是廣義的事件。由于智能語言學研究漸次逼近機腦的類人語言思維功能,語言的事件及其智能研究,漸漸成為人機交互接口研究的重要對象。

      語法事件是關涉語言生成的事件,語言生成不僅是組詞造句,而且還是用聚合(詞類)加規(guī)則構成組合(短語、句子和篇章),給符號所指建構能指或相反。語義事件是關乎自然語言意義理解的事件,本文在簡述語義事件所在哲學空間和類型的基礎上,討論語義事件構成、語言不同層級的語義事件理解、語義結構化理論及結構化。

      一、謂語動詞與語法事件

      語法事件(Grammatical event/Event for Grammar),是語言組合、句法形態(tài)變化以及動詞事件類別化的事件,在語言事件研究和自然語言事

      表1 Vendler 動詞(謂語)分類

      V活動和V漸成具有進行態(tài),而V瞬成和V狀態(tài)動詞則不然。例如:

      (1)What are you doing?

      你在做什么?

      (2)I am running(or writing, working,and so on).

      我正在跑步(或寫作,工作,等等)。

      (3)*I am knowing(or loving, recognizing,and so on).

      例(2)run/跑步、work/工作以及push the cart/推購物車、run a mile/跑一英里、draw the circle/畫這個圓圈及同類動詞,均有進行態(tài)、可持續(xù)性和動態(tài)性。例(3)的動詞love/愛、recognize/辨認出則不然,love/愛不具動態(tài)性,后者不具可持續(xù)性。動詞的時態(tài)配列,受其符號所指[±持續(xù)][±動態(tài)]的語義-語法特征制約。

      (4)For how long did he push the cart?他推這購物車多久了?

      (5)He was pushing it for half an hour.他推了半小時了。

      push the cart 是一個V活動,時段短語for how long是其活動“延續(xù)的時間”,(4)(5)時間取值的語法形式和語義都與之匹配,是一對成活句子構成的問答鏈。而(6)how long did it take to…則是表達“達成”一個行為目標“所用的時間”,因而(6)句式語形和動詞的事件語義不協(xié)調,聽起來Vendler感到“很奇怪”:

      (6)*How long did it take to push the cart?

      *推這個購物車需多長時間?

      與第一類動詞V活動push the cart/推這個購物車相對,第二類動詞V漸成draw the circle/畫這個圓圈,是一個[+極點]的達成事件,the circle/圓圈是draw/畫所達目標、結果和終點,其作為行為完成/did 的疑問焦點,是達成時間,因而例(6)不成活,例(7)成活。

      (7)How long did it take to draw the circle?

      (8)It took him twenty seconds to draw the circle.

      (9)He did it in twenty seconds.

      (10)的句式形式與事件時間語義類型(事件延續(xù))不匹配,句子不成活。

      (10)*For how long did he draw the circle?

      *他畫這個圓圈多久了?

      (三)know/知道和recognize/辨認出等無進行態(tài)動詞,不同時具備[+持續(xù)][+動態(tài)]的語義-語法特征,因而不具進行態(tài)。但是它們能在某個確定的時間段內做某些主語的謂語,在邏輯上也具備或真或假的特性。不過,在其內部,一部分只能做動作行為一瞬間的謂語,而另一些動詞則可以在更短或更長時間段內做謂語。比如某人可在一個特定的時刻到達山頂、贏得賽跑、認出或識別出什么等等。另一方面,某人可以在很短或者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知道或者相信某事或某人做某事,熱愛或者控制另外的某人等等,因而動詞的這種事件特點,也就形成了無進行態(tài)動詞的兩個次類:第三類事件動詞V達成和第四類動詞V狀態(tài)。

      第三、四兩類動詞,在時間上也表現(xiàn)出相應的語法和語義對立,可比較下面兩組問答。

      (11)For how long did you love her?

      你愛她多久了?

      For three years.

      三年。

      (12)How long did it take him to find the book?

      他花了多長時間才找到那本書?

      He found it in five minutes。

      他在五分鐘內找到了它。

      (11)的動詞(love/愛)是第四類動詞(V狀態(tài)),其時間短語表狀態(tài)延續(xù)的時間:愛三年了。(12)的動詞(find/找)是第三類動詞(V瞬成),其時間短語是目標(終結點):找到書的達成時間。

      (四)綜上,第一類事件動詞V活動和第二類事件動詞V漸成具有進行態(tài)的語法特征和組合特點,是可進行態(tài)動詞,但內部因詞義上VP[±終極點/CUL]的對立和組合中時間狀語類型和意義不同的語法對立,又形成了進行態(tài)內部兩個聚合:可進行態(tài)動詞的兩個次類。同樣,第三類事件動詞V瞬成和第四類事件動詞V狀態(tài),由于自身詞義的特點,相同時間焦點的句式,及時間類型[+所需時間]與[+延續(xù)時間]的對立,形成了不同的事件次類。但同時又因無進行態(tài),它們又聚合成一種動詞的大類:無進行態(tài)動詞。并且,對比語例中的中英文,可以看到:英語事件動詞的事件大類和次類的詞義特點和語法范疇表現(xiàn),在漢語上也得到了同等對應的反映,因而Vendler 的這種事件動詞的詞類建構,具有跨語言的共性和價值,是我們進行跨語言本體研究和應用研究(包括第二語言教學和機器翻譯、人工智能)的共性語法基礎。

      二、語法事件動詞間的語義關聯(lián)

      對于Vendler的事件動詞分類,不少學者給出了類與類之間語義關系及模型結構,這些結構,一方面旁證了分類的客觀性,另一方面補充了語法事件之間的語義關聯(lián)系統(tǒng),有的還涉及與類標輕動詞的對應性,同時也給第六部分的事件結構化提供了語法類型基礎。下面講相似而不相同三種模板的演化,以期進一步加深對四類事件動詞的認識,同時作為建立或強化語言智能研究模型意識的一種可取途徑。

      (一)Dowty 把第四類事件動詞V狀態(tài)的狀態(tài)(States)看做單事件結構,并以之為基點構建事件基元和函數(shù),將V活動(Activities)、V漸成(accomplishments)、V瞬成(achievements)三種動詞表達為三個輕動詞的取值和多事件結構:

      (14)建房就是這樣一個IV結構的事件動詞,其入式描寫即:

      (15)某x因V活動(建)致使一種達成(V瞬成)y(房)出現(xiàn)、產(chǎn)生或實現(xiàn)。其余動詞類推。

      (16)I)V狀態(tài)state: [x] 例如:know/知道、love/愛等。

      II)V活動activity:[x ACT] 例如:run/跑步、push the cart/推購物車等。

      III)V瞬成achievement: [BECOME [x]] 例如:recognize/辨認出、find/發(fā)現(xiàn)、die/死等。

      IV)V漸成accomplishment:

      (a)[x CAUSE[BECOME[y]]]

      (b)[[x ACT] CAUSE [BECOME[y]]] 例如:draw the circle/畫這個圓圈、run a mile/跑一英里、Housing/建房等。

      與Dowty 不同的是,Levin and Rapoport 所定義的四種事件模板:

      I)V狀態(tài)類事件直接以V的狀態(tài)為函數(shù)自變量,等于說:V狀態(tài)事件就是V狀態(tài)為變量的事件的取值;

      II)V活動類事件是以ACT 為常量方式或工具的事件取值,Dowty 的輕動詞DO換成了ACT,這跟Vendler的事件動詞類(activity)的對應就更為直觀和緊密了;

      III)V瞬成類事件多設了一個變量x;

      IV)V漸成類事件分為兩類:(a)式和(b)式,(a)式是動詞與結果同形,例如:

      (17)光頭強中了熊大的招。

      (17)的模型式即:

      (18)[熊大CAUSE[BECOME[光頭強<中招>]]]

      模型式(18)的事件含義是,熊大致使光頭強中招以致使之陷入中招狀態(tài),(b)式以“主動賓補(VOC)”結構(19)為例描述如下:

      (19)Tom paint the wall white.

      (19)的模型式即(20):

      (20)的事件含義是:湯姆行動(粉刷),致使墻改變狀態(tài),墻的狀態(tài)變成白色。

      (21)I)V狀態(tài)state:predicate’(x)or(x,y)例如:know/知道、love/愛等。

      II)V活動activity: [DO(predicate’(x)or(x,y))] 例如:run/跑步、push the cart/推購物車等。

      III)V瞬成achievement:[BECOME predicate’(x)or(x,y)] 例如:recognize/辨認出、find/發(fā)現(xiàn)、die/死等。

      IV)V漸成accomplishment:[DO(predicate’(x)or(x, y))] CAUSE [BECOME(predicate’(y)or(z))] 例如:draw the circle/畫這個圓圈、run a mile/跑一英里、Housing/建房等。

      語義上兩類模型比此前模型式更直觀地表明,一個事件動詞就是一個留著名詞(x)or(x, y)空位的模板槽,似乎在向讀者說,只要你把相應名詞填進空位槽了,一類事件就產(chǎn)生了。該模型同樣可用一個“動賓補(VOC)”結構,例(19)Tom paints the wall white 可進行填空分析為:

      (22)[DO(paint (Tom, the wall))]CAUSE[BECOME[white(the wall)]]]

      (22)的含義是:湯姆干了一件活動,這活動是刷墻,致使墻實現(xiàn)了狀態(tài)改變,墻的狀態(tài)變成白色。

      (四)上面是一組跨度30 年動詞事件語義的模型研究,彼此之間有比較明顯的同根演化關系,從一個方面反映著國際語法事件模型研究的發(fā)展:一種更切近語言事實和更直觀化的趨勢,同時也反映了一定的學科焦點吸引的思維定勢。模型抽象在面向智能語言學的研究方向上是不可或缺的,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F(xiàn)在的問題是:在四類事件謂詞聚合系統(tǒng)中,從發(fā)生的角度看,其順序是這里三種模型所示,V狀態(tài)—V活動—V瞬成—V漸成,后者依次是基于狀態(tài)的特征附加(V活動、V瞬成)和事件復合(V漸成),還是Vendler 的表述順序:V活動—V漸成—V瞬成—V狀態(tài)?從認知和智能模式看兩者都存在?或者從形式和意義對應的符號思維(能指-所指)看應該是后者?結合大量事實的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不僅是后者,并且其語義模式還是一單三雙結構,這種結構式事件類型語義賦值的內在機制,進一步參看第三部分。

      三、動詞語義的內事件結構透視

      如果說第二部分的事件動詞模型是三單事件+一雙事件,是事件、事件+特征系統(tǒng)和事件+事件的外掃描系統(tǒng),那么事件類語義賦值的動詞語義模式系統(tǒng),是一個“一單”基礎單模式(活動事件Va)和“三雙”事件Va+Vb(活動事件+三事件共有添加“達成或實現(xiàn)事件”)的內事件透視系統(tǒng),并且這個系統(tǒng)是一個透視著事件動詞類語義構成及其賦值原理的理論和人類認知模式結構。

      (一)V活動是單事件語素詞,其活動由語素對應的若干同質單義素(Va),在時間軸上累積而成,開始即起點,終點是開放的,所以V活動沒有終點(Van)。即:

      (23)V活動=Va1+Va2+Va3+……

      所以在這意義上,進行態(tài)的活動可稱之“動態(tài)”,比如“跑步”或“跑”?!芭堋钡拿總€切分的分動作具有均質性,所以它的每個單義素同質,所以參與構成

      圖1 V 活動事件詞義事件構成透視圖

      活動動詞語素的每個子義是相等的,即:

      (24)Va1=Va2=Va3=……把(23)和(24)結合起來,我們就得到V活動的詞義數(shù)碼式(25):

      (25)V活動語義結構=Va1+Va2+Va3+……且Va1=Va2=Va3=……

      為了直觀并顯示動程和事件的關系,可圖示如下(圖1),圖中方塊代表活動,其下帶箭頭的直線表時間,此圖的意思就是:V活動的詞義就像方框在時間軸上無限延伸。

      (二)V漸成是雙語素詞,是一個活動事件(這里記作Va)和一個目標達成事件(這里記作Vb)在同一時間軸上共一個動程并行前進。其中活動事件Va是一個等值若干義素在時間軸上均值累進并且是無界的,但受貼身的Vb 牽連,與其止于同一終點n,即(26)所示:

      (26)Va=Va1+Va2+Va3+……Van

      但由于其達成事件Vb 是貼在活動身上搭活動事件Va 的順風車共同向前延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到達標,即(27):

      (27)Vb=Vb1→Vb2→Vb3→……→Vbn且Vb1

      (29)寫文章、寫一篇文章,寫、寫作帶下劃線的詞語都是有終結點的,是漸成事件動詞,但是在進行態(tài)中和沒下劃線的動詞表現(xiàn)是一樣的,沒有事件類差別,都是在提取其活動事件義:正在寫文章、寫一篇文章、寫、寫作,這種情況下語言使用者根本沒去關注劃線成分的終結點[+CUL]。但是在完成態(tài)下,是完成提取和切割出劃線詞的終極點,才顯現(xiàn)出二者的差異:寫了文章、寫了一篇文章和寫了、寫作過。又比如:正在提高生產(chǎn)、顯現(xiàn)差異、抓緊春耕和提高了生產(chǎn)、顯現(xiàn)了差異、抓緊了春耕。“正在X”狀態(tài)下的X 為述補型(V+C)的動詞,都是不分述和補,即整體使用的,而在完成態(tài)中則采取了兩部分語素分別表義的模式(第二語素常伴隨重讀)。

      (三)第三類事件動詞(V瞬成)Reach/到達,spot/發(fā)現(xiàn),recognize/認出,其中漢語的幾個動詞都是述補結構的復合詞(V+C),其中第一個語素都是表征著活動事件(Va),第二個語素都表征結果達成和產(chǎn)生的方式、途徑等即Vb。此三例Vb 呈現(xiàn)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前一例(到達)其Vb(達)是指向施事,第二種是后二例(發(fā)現(xiàn)、認出)的Vb(現(xiàn)、出)是指向受事,有致使義。但不論哪一種指向模式,這些詞的語義都聚焦和偏重于結果,即形成詞的詞義時在時間軸上只切割了行為(活動事件)與出現(xiàn)事件(結果)的連接時點,給人十分突出的瞬間感,所以這種語言聚焦的心理方式和語義特點,讓我們清楚地感到該類事件詞行為活動事件Va 在詞義形成時只是留下了歷史的標記和結果形成方式,語義構成時活動事件(到、發(fā)、認)大致相當于只截取終結點附近的幾個義素,即:

      (30)Va=……+Van-3+Van-2+Van-1+Van

      而其達成事件(達、現(xiàn)、出)與活動事件心理和視覺剛好與Va相反,只掃描了鄰接的部分,一個取“尾”前段虛化,一個截“頭”后段虛化,二者形成鏡像結構。Vb 的符號式即:

      (31)Vb=Vb1+Vb2+Vb3+……

      瞬成動詞有相當一部分是兩語素共形的,如:死、開、關等等,其Va 只有在完成態(tài)的狀況下才比較清晰地顯現(xiàn):死了、開了、關了。這部分動詞的Vb數(shù)碼式則為(32):

      (32)Vb=Vb1

      并且很多形容詞借助(32)和“了/過”形成瞬成事件動詞:

      (33)(麥子)黃了|(小臉)紅了|(孩子)勇敢了|(朱敏)蔫了

      至此,瞬成事件動詞的語義符號式可表述為(34):

      (34)V瞬成=(……+Van-3+Van-2+Van-1+Van)+(Vb1+Vb2+Vb3+……)

      (35)V瞬成=Van+b1

      V瞬成事件詞義事件構成透視圖見圖3,其詞義聚焦和截取兩事件的“交”:

      (四)第四類事件動詞V狀態(tài),Know/知道,believe/相信,love/愛等和V漸成、V瞬成一樣,也是雙事件結構的語素式,所不同的是其前一個事件活動Va 在英語里不易發(fā)現(xiàn),在漢語里則不然,特別是在動作/行動和結果/狀態(tài)兼類的詞語中,比如:

      (36)適應 先去適應適應環(huán)境(行為:適應1)

      他已經(jīng)很適應了(狀態(tài):適應2)

      了解 先去了解一下情況(行為:了解1)

      他早就很了解了(狀態(tài):了解2)

      (36)的V1都是活動事件動詞,V2都是狀態(tài)事件動詞,同樣在“你要拿出誠意去愛對方”中“愛”是愛1,在“對方很愛你”中“愛”是愛2。這就是說,似乎有兩種愛,一種是沒有“愛”行為之過程的愛(一見鐘情,母愛),一種是建立在“愛”過程基礎上的愛。其實不然,換個角度,那些看似沒有過程的愛也是有過程的愛,其過程可能是從其他方面轉移過來,就像有人說的:

      (37)我很愛你!

      ——為什么?

      ——你太像我過世的男友。

      沒有兼類行為動詞用法的狀態(tài)動詞如“信任”可說大家慢慢信任他了。因此狀態(tài)事件都是一種或現(xiàn)或隱地包含前行為過程的雙事件,具有先后相接的兩個動程。因此,事件語義構成原理及內事件模型透視,可記作活動動詞Va 在構詞或符號能指做了

      圖4 V 狀態(tài)事件詞義事件構成透視圖

      心理遮蓋或語義零處理即:(38)Va→?

      而對結果Vb 給了全開放(即無Vbn)的心理構式,即:

      (39)Vb=Vb1+Vb2+Vb3+……

      又由于活動和狀態(tài)的義素都是均質的,即:

      (40)Vb=Vb1=Vb2=Vb3=……因此,V狀態(tài)事件語義構成原理符號式即:

      (41)V狀態(tài)=(……+Va?)+(Vb1+Vb2+Vb3+……)=Va?+b

      V狀態(tài)事件語義構成原理及動程可圖示為圖4:

      (五)簡言之,活動、完成、瞬成和狀態(tài)四類事件動詞,不僅是表事件,而且其詞義也都是由事件構成的,其中除了V活動外,其他三類事件動詞的詞義都是雙事件復合而成,事件的復合時間相同(即動程互相覆蓋)和事件先后相接兩類。兩事件同動程互相覆蓋的是漸成動詞,兩事件兩動程先后相接有交叉并以交叉的部分為詞義取值區(qū)域的是瞬成動詞,兩事件兩動程先后相接,以鄰接點為取義起點且向第二動程開放的是狀態(tài)動詞。所謂動程就是動作行為在時間軸上切取的時點和時段。事件動詞詞義的事件、動程、詞義取值和切割方式,我們稱為事件動詞詞義構成原理透視。上述四類動詞語義構成及其動程投射見表2。

      表2 動詞詞義構成事件及動程透視

      從事件類事件義生成和賦值看,可能透露著這樣一個智能模式:

      1)系統(tǒng)次范疇=實體(1+1’)

      2)1’=X

      3)X=(1+1’)的方式

      4)方式=兩事件動程重疊、相交、相鄰幾種常見邏輯概念關系

      真可謂大道至簡。

      四、載體形態(tài)空間與語義事件

      語義事件是語義表征的事件,是語言符號空間的事件形態(tài)之一。從事件的載體或呈現(xiàn)形式看,與語言和認知有關的事件粗略地講有三種形態(tài)和三類空間。

      圖5 三空間(事件)關系圖

      又比如小句表達“有人身體不好(病了)”這個社會自載事件,由于心載空間的主觀差異,就生成不同的語句(46)(48)和語義事件(47)(49):

      (46)老張生病了。

      (47)[e 老張病了]

      (48)老張裝病。

      (49)[e 老張裝[e1 生(?)病]]

      語句(42)—(49)進一步表明:自載事件是語言通過意義事件,投射到語義事件,再投射到語句表達符號化而實現(xiàn)其語言傳遞的。意義事件存在于人的認識中,語義事件存在于句子及其句法中。并且,具體講,(42)的事件于心智空間,可能是一個整體,但在語載空間是主輔兩個語義事件(e+e1),在句法層面上它們是一個小句,共同對應其所指(自載空間的事件[日出])。即當人們讀到(42)會通過語義事件連接到心載態(tài)的日出事件,再想到其所指的每天早上人們看到的天空中太陽的“運動”現(xiàn)象。這就是事件所在三態(tài)及其運行原理,其余類推。

      五、自然語言理解中的事件意識

      語義事件不僅是邏輯學和哲學中的學術存在,而且是句子的先天智能構成,很多用現(xiàn)有語法理論和語義理論分析起來十分懊惱的語言現(xiàn)象,主要是其理論分析對象隔山隔水需要繞道。相對而言,能比較容易翻山越嶺直渡滄海的武器,應該是自然語言理解中的三載空間和事件意識。

      (一)一些比較難以分析和解釋的句子和句式(構式),通過三載空間意識中的語義事件分析,其語言理解就變得相對直觀簡明,同時也可完型事件模型建設。比如語法和語義研究中的燙眼例句:

      (50)a.王冕的父親死了。

      b.王冕死了父親。

      簡言之,(50a)是單事件句,(50b)是雙事件句。具體講就是:

      (50a)只有一個表變化的自然空間的自在事件:某人死了(單變化事件),其邏輯結構式是:

      但是(50b)除了(50a)的事件外,還有一個由構式表征的表另一發(fā)生的心載事件:王冕失去了什么。(50a)的變化事件,在(50b)事元化為句子的原因賓語,形成了事件嵌套跨越兩個空間的雙事件句。(50b)的邏輯式是: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得失和非得失是一對對立的構式,有時還會借同一語法形式構成歧義句。例如:

      (51)他明天發(fā)工資

      =a.他明天的工作是發(fā)工資

      b.他的工資明天發(fā)

      (51a)的主語“他”是施事,語法上是活動事件(activity),他明天干某件事,不涉得失。(51b)義是語法類事件的漸成類事件(accomplishment),句子主語是與事。例(51)a、b 的邏輯式分別是:

      (二)事件成分與事元意識及事件所在空間障礙。下面各看一例。

      1.賓語歧義。(52)是歧義句,歧義可以從不同角度解釋,但從事件的角度表述比從其他角度更簡明。

      (52)他們怕死人。

      =a.他擔心有人死亡

      b.他害怕停止了生命的人

      (52a)死人是事件做成分(即事件事元化或要素化),怕是擔心的意思;(52b)死人是停止生命的人,是事件成分化做賓語,怕是害怕的意思。其對應的結構化邏輯式分別是:

      (52a)句子謂語動詞是活動事件動詞(activity)句,

      (52b)句子謂語動詞是狀態(tài)類事件動詞(Statet)句。

      2.中動句和“遭-受”謂詞分析障礙。

      (53)日前美軍在敘利亞東南部的一座基地遭到了伊朗“圣城旅”的突襲。在語言資源建設中,(53)讓人棘手的問題是:從意義看,(53)的事件是a;但句子事件分析一般是先找出事件觸發(fā)詞“遭到”,相應的語義事件(語法形式顯示的事件)卻是b:

      a)伊朗“圣城旅” 突襲 美軍基地

      b)美軍基地 遭到 伊朗“圣城旅” 突襲要解決這類問題,首先要運用事件空間理論,把空間之間對應易于操作的a 確立下來,并且a 是語言智能的基礎模式和認知基礎:其內容構成比b 簡明,同類意義事件表達中a 出現(xiàn)的頻率高。第二,比較ab看到:b事件受事居主位,原事件動詞和施事做賓語,而句子卻不是被動句,而是一種與“窗戶關了”同類的中動句。跟窗戶關了不同的是“遭受”表帶憐憫情感色彩的狀態(tài),而“關”是表中性狀態(tài)。并且“關”兼類狀態(tài)事件動詞(V狀態(tài)),“遭受”是專用狀態(tài)事件動句(V狀態(tài))。a(單事件)、b(雙事件)分別表述為:

      (三)語義事件是句子的立體結構,不能希望通過對詞語做簡單的一對一直接標明語義角色來實現(xiàn),需要把母語者交際使用的語義和信息全量揭示出來,把隱含的語法、語義信息的事件給予盡量標注和顯示。比如:

      (54)太陽升起來了。

      就是一個“太陽”做兼語的三事件句:e1=太陽升,e2=太陽起來(逐漸到達正空),e3=太陽升和太陽起來均已完成或達成。其邏輯式是(54’)。

      (55)太陽落山了。

      (55)的事件構成是:e1 太陽落+e2 太陽進山+e1e2完成,其邏輯式是(56):

      六、邏輯式與事件結構化

      (一)戴維森分析法。將事件(event)作為變量參數(shù)置于邏輯表達式,這一突破不僅帶來了邏輯語義的重要改變,給了語義事件在句子中明晰的理論定位,而且也幫語法分析從“廣義論元結構”的困惑中掙脫出來,是語義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進步。

      按照傳統(tǒng)的邏輯表達方式,(57a-d)各句對應的邏輯式分別是(58a-d):

      (57)a. 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a’.瓊斯給烤面包涂了黃油。

      b.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in the bathroom.

      b’.瓊斯在浴室里給烤面包涂了黃油。

      c.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in the bathroom with a knife.

      c’.瓊斯在浴室里用一把刀給烤面包涂了黃油

      d.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in the bathroom with a knife at night.

      d’.瓊斯晚上在浴室里用一把刀給烤面包涂了黃油。

      (58)a.BUTTER(JONES,THE TOAST)

      a’. 涂黃油(瓊斯,給烤面包)

      b. BUTTER(JONES, THE TOAST,THE BATHROOM)

      b’.涂黃油(瓊斯,給烤面包,浴室里)

      c.BUTTER(JONES,THE TOAST,THE BATHROOM,A KNIFE)

      c’. 涂黃油(瓊斯,給烤面包,浴室里,一把刀)

      d. BUTTER(JONES, THE TOAST,THE BATHROOM, A KNIFE,NIGHT)

      d’. 涂黃油(瓊斯,給烤面包,浴室里,一把刀,晚上)

      (58)是(57)系列句的邏輯命題結構式,式中“BUTTER”后括號中用逗號隔開的論元,不分動元和句元統(tǒng)統(tǒng)與(58a)一樣作為動元對待和形式化處理,使動詞的價理論和價關系的原有混亂得到充分且夸張的展現(xiàn):同一個動詞(謂詞)“BUTTER”分別帶有二至五個不同數(shù)量論元,那么該詞究竟該被看作是幾元(幾價)動詞?也許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將“BUTTER”理解為(58d)五元動詞,(58a-c)理解為(58d)的省略形式。然而難以解決的是,在(58d)的基礎上還可再增添出新論元構成(59):

      (59)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in the bathroom with a knife at night by holding it between the toes of his left foot.

      瓊斯晚上用刀子在浴室里給烤面包涂了黃油把它放在左腳腳趾間。

      從(60)不難看出,戴維森給表示事件的謂詞增添了一個表示事件的新論元e,這樣一來,BUTTER 的必帶論元的數(shù)量便是三個,即涂抹者、被涂抹物和事件論元e,如(60a)所示。增加了事件論元e 后(60a):

      1)動詞成了三元謂詞,是首命題謂詞;

      2)介詞憑借事件論元e,不再被落在邏輯式外,成了二元謂詞,與其賓語共同成為句子的合取命題進入邏輯式;

      3)句子由單命題獨立結構變成了多命題合取結構(雖然邏輯上是并列的,但由于用介詞做命題謂詞,同時由于本身具有與主動詞不同的角色標記功能,因此“并”而不“亂”:主輔關系清晰,保證了原句法“君臣”關系,有利于事件義的構成和理解,即(60d)是以BUTTER 的命題為事件,以IN 擴展命題為空間,WITH 擴展命題為工具,AT 擴展命題為時間的事件);

      4)事件e 是所有命題的平臺、背景和基礎,和句子句法平分著形和義的半壁江山,且:句義即事件,事件即句義;

      5)由于1)2)3)4)句論元是事件擴展句的事件背景論元,即(60d)是以IN擴展命題為空間,WITH擴展命題為工具,AT 擴展命題為時間的“JONES給THE TOAST 涂抹黃油”的事件;

      6)第一命題謂詞是事件觸發(fā)詞,a句式是系列句式的原始事件。

      綜上,戴維森分析法事件語義分析的命題結構即:

      (61)句子命題=謂詞行為命題∧狀語命題行為命題=動詞(施事,受事,e)狀語(Adv.)命題=介詞(賓語,e)

      (二)新戴維森分析法。當戴維森分析法遭遇被動句時,句法成分和語義蘊涵的矩陣雙雙出現(xiàn)問題:1)施事不出現(xiàn),動詞固定論元被打破(butter的兩個論元變成一個),2)分析邏輯式原呈現(xiàn)的蘊涵關系也受到?jīng)_擊。

      先請看戴維森分析法對施事不出現(xiàn)的(62)及其分析(63)。

      不過(65)的描寫,變量的函數(shù)關系更清晰了。比如(65d)一元謂詞命題(BUTTER(e))即:e 的取值BUTTER;二元命題(TH(e)=t)即(f(x)=y),e事件的客體取值為t(TOAST)。

      表3 戴維森分析法與新戴維森分析法對比

      新戴維森分析法的主命題次原子化,發(fā)揚了戴維森增加用次命題謂詞(函數(shù)特征詞)表語義角色關系的傳統(tǒng),一方面使邏輯式的蘊含關系更具涵蓋面,另一方面又不改變施事和客體與主謂詞的關系,同時也提高了事件的地位,即V(BUTTER)=語義事件,其他命題謂詞都是角色命題或角色事件。即事件跟觸發(fā)詞發(fā)生聯(lián)系,其他所有論元與事件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句子語法語義成分的事件賦值,就是句子的語義分析和邏輯結構。

      (三)新戴維森分析法+。簡言之,戴維森分析法確立了事件的句子地位:句子語義=語義事件=狹義論元結構義(動詞論元結構)+狀語(廣義論元或事件論元),V 和修飾語的語法主輔關系呈現(xiàn)合取并列關系。新戴維森分析法:句義=語義事件=謂語動詞+施事、客事+狀語(廣義論元),其追隨者們發(fā)展出函數(shù)關系更直觀的命題結構式:ADV(e)=y(具體詞語)。為了更清晰,新、老戴維森分析法主要不同比較可列成表3:比較(57a)(60a)(65a)中buttered 的詞形:

      比較看到,(57a)是自然語言語句,(60a)(65a)是邏輯式,二者最大的差異是,自然語言的語句中buttered 是帶有-ed 的,而邏輯式中的BUTTER是光桿黑體。BUTTER 的字體不一樣是技術問題,而關鍵是,它們在事件的原態(tài)自載空間(可以想象)它們沒有區(qū)別的,但二者在語載符號空間卻是完全不同的事件構造。因為動詞有-ed 是雙事件句,而無-ed是單事件句,因為-ed是構成另一個事件命題的謂詞:若把新戴維森分析法延伸,為了體現(xiàn)這種延伸,延伸項的謂詞用X 表示,(65a)應分析為(65a’)。新邏輯式:

      表4 戴維森分析法、新戴維森分析法、新戴維森分析法+對比

      換言之,(65a’)的語義事件是:瓊斯給烤面包涂黃油+瓊斯給烤面包涂黃油完成。如果我們把(57a)Jones buttered the toast 漢譯為(57a’):

      (57a’)瓊斯在烤面包上涂了黃油。

      (57a’)新邏輯式是(66):

      (66)的意思是“涂了黃油”有兩個語義事件:1)瓊斯在面包上涂黃油+2)瓊斯在烤面包上涂黃油完成?!肮び破涫卤叵壤淦鳌?,為了實現(xiàn)句子語義事件全量揭示,我們必須在新戴維森分析法的基礎上再邁進一步:正視時態(tài)詞的謂語功能,就像戴維森分析法和新戴維森分析法給予介詞和施事、受事命題“謂詞”的地位一樣,我們需要給予“了”等等具述謂成分以邏輯謂詞的地位,使其成為新的子命題,與其他子命題一起,共同以合取方式表達句子多層次和多空間語義。為便于稱謂,這種分析法,可稱之:新戴維森分析法+,同時我們應該將表3 擴充為表4。

      結 語

      語文學、符號語言學(現(xiàn)代語言學)和智能語言學產(chǎn)生于不同的時代,各有不同的學術支點?,F(xiàn)代語言學的支點是符號(能指/形式、所指/意義),智能語言學的支點是事件。

      事件的支點是觸發(fā)詞。本文自觸發(fā)詞開始的討論,內容及意義(1—3)大體可借用例(67)展示如下:

      (67)為遏制疫情擴散,法國將叫停1000人以上的大型活動(,部分中小學開始停課。)

      1.語義透視下的索引性觸發(fā)詞:a.叫,表呼喊的活動事件;b.停,表為得到某狀態(tài)停止的狀態(tài)事件;c.叫停(a+b),臨時復合詞,表為停而叫的漸成事件;d.叫?;顒樱礊橥V够顒拥暮舾?,漸成事件。

      2.與索引性觸發(fā)詞對應的漸進式命題事件:a.法國叫停……活動;b.為遏制疫情擴散,法國? 叫?!顒樱?=將);c.為遏制疫情擴散,法國將叫?!顒印?/p>

      3.多空間語義事件結構化:比較(67)兩種新戴維森分析法的結構化(68)和(69)。

      新戴維森分析法+及邏輯式,從新戴維森分析法相對部分的事件語義分析(Part Analyse),走向了句子和超自載空間的語言相對全量的分析(All Analyse),X 不限于時態(tài)。此方法也可延伸至復句和篇章,(67)就是復句,整個復句結構化可在(69)的基礎上延伸至(70):

      語義分析是指針對各級語言單位包括字、詞、短語、句子、段落和篇章等的意義分析。意義分析的內容范圍很廣,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意義分析主要包含兩類任務,一是語義結構分析,旨在探討語義基本單位及其組合規(guī)律,即較小語言單位的語義組合成為較大語言單位語義的規(guī)律;二是語義內容分析,即識別這些語言單位所描述的實體、事件及各種關系,包括實體間關系、事件與實體間關系和事件間關系等。本文從自然語言處理角度探討語義分析的一些前沿問題,包括詞匯融合、實體鏈、語義角色標注、事件分析、事件鏈、事件框架和事件回指等。這些任務無一例外既牽涉到內容分析,如實體、語義角色等,又牽涉到結構分析,如事件結構、鏈式結構等,因此都可看作融合性的語義分析。

      猜你喜歡
      戴維森分析法命題
      異步機傳統(tǒng)分析法之困難及其克服
      防爆電機(2022年4期)2022-08-17 05:59:06
      老年危機
      上海故事(2021年9期)2021-11-03 10:51:25
      原始的拼貼——弗朗西斯·戴維森
      少兒美術(2020年1期)2020-12-06 06:56:20
      基于時間重疊分析法的同車倒卡逃費探析
      下一站命題
      層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應用
      AHP和SWOT分析法在規(guī)劃編制中的應用
      2012年“春季擂臺”命題
      對聯(lián)(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2011年“冬季擂臺”命題
      對聯(lián)(2011年18期)2011-11-19 23:35:53
      2011年“夏季擂臺”命題
      對聯(lián)(2011年6期)2011-11-19 21:24:12
      孙吴县| 民勤县| 营山县| 怀安县| 得荣县| 驻马店市| 临夏县| 林芝县| 攀枝花市| 衢州市| 商水县| 斗六市| 绿春县| 灵武市| 四平市| 赞皇县| 曲麻莱县| 资中县| 通化市| 绿春县| 页游| 龙里县| 贵港市| 兴安盟| 那坡县| 石楼县| 克东县| 柳林县| 秀山| 灵寿县| 西乌珠穆沁旗| 吴川市| 商都县| 通海县| 修水县| 广灵县| 巫山县| 舟曲县| 孟州市| 海口市|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