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劉 軍 20世紀70年代生,筆名楚些。文學博士,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散文批評家,現居開封。曾策劃全國農民散文專輯、河南青年散文專輯、女性散文專輯、小眾公號河南散文專輯等,曾任孫犁散文獎雙年獎、何景明文學獎評委。
“皇天后土”一詞高度濃縮了農業(yè)時代人們對待土地的態(tài)度,有敬畏、熱愛的情感態(tài)度,有持之以恒的勞作方式,有生生不息繁衍的寄托。直到新世紀之后,大批鄉(xiāng)村勞動力進城,社會流動方式、居留方式、勞動方式等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變動之后,“皇天后土”的觀念體系方走向離散。在我看來,對土地的放棄與遠離祖墳,這兩件事比之留守問題、教育問題、支付方式等,在生活方式的代變上更具有標志性。因為祖墳涉及中國人情感信仰結構中的祖先信仰,即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而土地則構成了我們依靠什么而活的內容。盡管在全球化進程中,關于土地而形成的議題具備了全球性和普適性的特征,比如土壤污染、農業(yè)用地不斷減少、土地開荒帶來的水土流失及在此境況下生成的生態(tài)主義觀念等。但像中國這樣有著悠久農業(yè)歷史的大國,必然攜帶自身特殊的經驗。在當前情況下,特殊的經驗包括,二代打工者作為青年勞動力,已然普遍喪失耕作經驗,在文化和情感認同上,宗親關系呈耗散情狀,而老鄉(xiāng)觀念卻進一步穩(wěn)固和加強,另外則是土地的權屬問題。
土壤構成了人們生存的依據,在生態(tài)危機全面圍城之際,土壤問題作為這場危機的主體內容,正以其多樣性面貌向著我們的生活逼近。讀甘南王小忠的《黃河源筆記》,可知在黃河源頭所在地,過去的濕地景象如今正面臨過度沙漠化的問題。這是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地方,因為土地承載量的過大,導致了土壤的沙化或者流失,而在土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為了解決越來越盛大的人類欲望需求,提高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產量,不得不加大化肥、農藥的投入,土壤污染由此而加劇,利用與保護之間也進入到惡性循環(huán)的通道。如同馬克思闡述的那樣,批判的武器無法取代武器的批判,文學在大歷史的進程中,無法阻擋車輪的翻滾。不過,文學的意義在于揭示、在于喚醒。生態(tài)文學的奠基之作《寂靜的春天》很明顯地就承擔了這一功能,這本書不僅喚醒了北美地區(qū)的土壤保護意識,還推動了農業(yè)部門廢止大部分劇毒農藥和殺蟲劑的生產與使用的行動。本期散文新觀察推出的詹文格的生態(tài)散文作品《自然筆記》,由兩個章節(jié)組成,第一章節(jié)植入了自我經驗的因素,在胃腸記憶及對土地的感念下,自我躬身于菜地的經營之上,然而在龐大的蟲類的進攻之下,田園生活由精致的幻象墜入現實的破碎之中。這一章節(jié)為典型的散文式的表達,精練的語言、情思凝聚的形狀、個體的思緒,營造出鮮明的場景。而第二章節(jié)則以論說和思辨為主,以數據和實例來表達自我的憂思。雖然筆調和風格不夠統(tǒng)一,但在主題指向上卻異常集中,聚焦于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之上,并給出了作為作家的關懷的顏色。這讓我想起一句話,這世界上但凡是免費的東西都是最美的,比如陽光、空氣、水,當然也應該包括我們腳下的大地。
責任編輯 韋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