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多鋼,林安梅,劉曉新,付艷苗
(安陽市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河南 安陽 455000)
腦卒中是一種因腦部血管突然破裂、阻塞,導致腦部供血不足,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腦血管疾病[1]。本病起病較急,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群,據流行病學調查[2-3]顯示,我國18~55歲人群腦卒中發(fā)生率為1.5%,60歲以上人群的發(fā)病率達7.5%。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因此,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進行早期篩查,對于腦卒中患者的后期治療及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4-6]。本研究對136例老年腦卒中高危人群及80例老年健康體檢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通過比較二者的頸動脈超聲表現,探討頸動脈超聲在該類人群篩查中的價值。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安陽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6例老年腦卒中高危人群作為觀察組,所選對象均存在腦卒中一種或多種高危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史、腦血管動脈狹窄、體質指數(BMI)≥26 kg·m-2、腦卒中家族史等,其中男72例、女64例,年齡65~82歲、平均(74.31±4.18)歲,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59例、糖尿病23例、高脂血癥11例。另選擇同期在本院80例健康體檢老年人為對照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66~85歲,平均(75.03±5.27)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年齡≥65歲;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頸動脈狹窄閉塞或動脈支架置入手術史的患者;2)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嚴重的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3)過敏體質及精神異常者。
采用Philips EPIQ7超聲診斷儀,L12—3線陣探頭,探頭頻率10 MHz。具體方法如下:受試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頭頸部,采取橫切、縱切掃描兩側頸動脈,觀察血管的走向、血流充盈及流速,并觀察頸部動脈的光滑程度、頸動脈內膜厚度、斑塊形成及管腔狹窄情況。
比較2組頸動脈內膜增厚、頸動脈內膜斑塊、頸動脈狹窄的發(fā)生情況。頸動脈內膜厚度判定標準:<1.0 mm為正常,1.0~1.5 mm為增厚,>1.5 mm為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判定標準:管腔內徑減少<50%為輕度狹窄,減少51%~70%為中度狹窄,減少71%~99%為重度狹窄。觀察2組頸動脈內膜斑塊檢出情況及其性質。
使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頸動脈內膜增厚、頸動脈內膜斑塊及頸動脈狹窄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頸動脈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的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頸動脈狹窄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頸動脈內膜斑塊以單發(fā)斑塊為主,單發(fā)斑塊發(fā)生率為11.76%(16/136),性質以規(guī)則均質為主;對照組均為單發(fā)斑塊,發(fā)生率為5.00%(4/80),性質多為不規(guī)則不均質。見表3。
表3 2組頸動脈內膜斑塊檢出性質比較 例
腦卒中是以腦組織出血或損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腦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我國腦卒中發(fā)生率以每年8.7%的速度遞增[7-8]。有研究[9-10]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卒中發(fā)生機制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能導致動脈管壁破裂出血和管腔閉塞等嚴重后果。因此,對腦卒中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危險因素進行早期篩查,并予針對性干預,對腦卒中治療及預后具有積極意義。頸動脈彩超是一種診斷、評估動脈壁病變的有效手段。它能準確反映血管內中膜增厚程度,有無斑塊形成,斑塊的大小、性質及是否存在管腔狹窄和閉塞,具有操作方便、無創(chuàng)、重復性好、準確性高等優(yōu)點,在腦卒中早期篩查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1-13]。
頸動脈病變會使患側的半球血流量降低,從而引發(fā)各種缺血性腦血管病,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腦梗死發(fā)生[14-15]。有流行病學調查[16]顯示,約有23%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頸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本研究表明,觀察組頸動脈內膜增厚、頸動脈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的發(fā)生率顯著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腦卒中高危人群頸動脈內膜增厚、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的發(fā)生率高于健康體檢者。亦有臨床研究認為,老年腦卒中高危人群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患者出現血管生理性改變及相關危險因素暴露的概率增加,使動脈內壁負荷加重,導致內膜損傷。同時,患者動脈血管緩沖能力急劇下降,動脈壁內脂質含量增加,逐漸誘發(fā)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17-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頸動脈血管斑塊以單發(fā)斑塊為主,性質多為規(guī)則均質。說明頸動脈血管斑塊呈彌漫性發(fā)展,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進展與斑塊性質有較高的相關性,早期采用頸動脈超聲預判血管斑塊性質,對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義。陳曙光等[20]研究發(fā)現,血管內中膜厚度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指征,能反映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血管內中膜厚度每增加1.0 mm,腦卒中的發(fā)生率可增加18%。由此可見,出現頸動脈內膜增厚、斑塊形成及管腔狹窄的患者是腦卒中的高危人群。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能清晰地顯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判斷斑塊是否形成及管腔的狹窄程度,在老年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及診治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