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雪松、李淑君
堿廠舞龍熱鬧非凡 林林 攝
在遼東山區(qū)的本溪堿廠地區(qū),每逢元宵節(jié)夜晚,十里八村兒的老百姓穿著過年的新衣新襖,踏著紛紛的瑞雪,手提精心扎制的彩燈,你追我趕地將堿廠古鎮(zhèn)圍攏得水泄不通。人們在街道上萬頭攢動,就為了等待那一條“舞蹈的巨龍”。
你聽,隨著一陣舞龍嗩吶曲《柳青娘套式》,加上鼓曲《急速碎花》由遠而近,你會看見白天舞動的龍身已經(jīng)變得煥然一新,璀璨得刺眼。原來,龍珠、龍體里已經(jīng)被放上蠟燭或燈泡,耍龍燈的好戲就要開演啦!
遠觀時,這條百尺長龍猶如金色閃電在夜空劃過,神秘得令人炫目;近瞧時,火龍似乘著波濤游走于身旁。再瞧那舞珠人,頭裹彩巾,腰系紅綢,腳穿白底黑幫布鞋,正步弓步,奮力頓珠舞珠。后面的幾十個舞龍人緊隨其后,舞出龍戲水、龍翻身、疊龍背、擺龍門,龍擺尾、龍別爪、龍?zhí)最^、龍盤尾等夸張造型……那龍時而昂首,時而低回,騰躍翻滾,令人驚呼、驚嘆。
這就是被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堿廠舞龍。
龍是古代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舞龍習俗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飽含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意思。數(shù)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龍的傳人”。堿廠舞龍的風俗也離不開祈年祈福的內(nèi)涵。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是堿廠鎮(zhèn)舞龍的日子。正月十四的試燈、十五的正燈、十六的收燈,都是舞龍的鼎盛時期,不分晝夜,均可見蛟龍之影,以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積福納祥、驅(qū)瘟辟邪、百災皆免。在過去,每逢大旱之年,堿廠一帶的百姓就會集體請“龍”,到太子河源頭大石湖湖邊跪拜求龍王降雨。每逢商戶開業(yè),會請一條龍在門前表演龍舞慶賀;每逢居民蓋新房子時,主人都要請來一條龍,從新房的正門進去,在里面舞動一番,然后穿窗而出,以求四季平安,鎮(zhèn)魔驅(qū)鬼。
經(jīng)普查,堿廠舞龍的傳承譜系可上溯到清朝道光年間堿廠鎮(zhèn)滿族家族趙
文鳳、趙文開兄弟,后代趙繼柱生于清朝光緒年間,繼承舞龍技藝又傳給自己的兒子趙承恩。第四代傳承人趙承敏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舞龍,第五代傳承人趙希凱生于1970年,從初中開始學習舞龍……
堿廠鎮(zhèn)所在的本溪滿族自治縣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采集資料時,發(fā)現(xiàn)堿廠明清建筑趙家大院(現(xiàn)村委會)里收藏著20世紀60年代以來用過的趙家扎制的5個龍頭和兩個龍珠、5套舊龍皮,其中有兩套龍皮是手繪的。整個龍體長約幾十米,由竹圈連接而成,直徑0.6米左右。龍頭重約二十公斤。如今,每年正月拿出來表演的龍體33米長,還一直沿用老龍體,哪根竹條損壞就換掉哪根,龍體里的部分竹條已經(jīng)橫跨半個多世紀。`
舞龍習俗有獨特的儀式感。首先祭祀,由出家?guī)煾赣妹P為龍點睛開光;然后,到西大河老渡口舉行龍飲水儀式。“龍”走街又是一項盛大的活動,街上跟隨觀看的人人山人海;擺龍門的習俗更是含糊不得,民間傳說以龍為大,如果走街時秧歌隊遇到舞龍隊,必須對著龍門拜九拜;送龍的日子選在正月十六晚上天黑后、子時前。領(lǐng)隊燃香,向西南方向跪下,高聲祈禱龍王保佑全年風調(diào)雨順、百姓平安健康。龍頭在龍珠的指引下每點一次頭,領(lǐng)頭人就磕一次,依次三遍。
為助陣堿廠舞龍,當?shù)刂臉匪嚾?、遼寧省非遺項目本溪鼓樂傳承人邴二拿出了祖?zhèn)鞴臉饭抛V《工尺譜》,為堿廠龍舞設(shè)計配樂《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