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蘭
【摘 要】新海誠動漫是多媒體時代的青春影像文學(xué),其內(nèi)容多是描繪少男少女的青春情感,表現(xiàn)了強烈的“青春”情結(jié),即“青春”是“欲語還休”的,如櫻花雨一般的浪漫;“青春”是“欲罷不能”的,如夢中輾轉(zhuǎn)難眠的思念;“青春”是“踽踽獨行”的,總縈繞著讓人無法碰觸的孤獨感。新海誠用不一樣的光影帶給觀眾感動、震撼,用“青春”情結(jié)帶給觀眾共鳴、共情的“青春”體驗。
【關(guān)鍵詞】新海誠;動漫;“青春”情結(jié)
中圖分類號:J95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5-0008-03
新海誠動漫是多媒體時代的青春影像文學(xué),他的動畫電影播出后往往會引發(fā)受眾去追看他的同名小說,引得漫迷去探尋他影片中出現(xiàn)的動漫場景。2019年11月《天氣之子》在眾多影迷的期待與呼聲中在大陸上映,雖然沒有像《你的名字》那樣好評如潮,但是也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收益,引發(fā)了又一波新海誠熱潮。三年前,也就是2016年,新海誠憑借自編自導(dǎo)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創(chuàng)下在華最高的票房紀錄,也使得新海誠獲得了第40屆日本電影學(xué)院的最佳編劇獎,以及第26屆日本電影評論家大獎的最佳導(dǎo)演獎。甚至有些人認定新海誠就是宮崎駿大師的后繼者,當然本文并不認同這個觀點。宮崎駿和新海誠完全是兩代人,新海誠作為日本70后動漫導(dǎo)演,他有著自己的時代背景、成長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是與40后的宮崎駿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審美的導(dǎo)演。相比宮崎駿導(dǎo)演的宏大敘事,新海誠動漫作品多是描繪少男少女的青春情感,表現(xiàn)了強烈的“青春”情結(jié)。
一、“欲語還休”的青春
新海誠的“青春”動漫表現(xiàn)的是“欲語還休”的青春,是如櫻花雨一般的浪漫。新海誠外號“壁紙誠”,其動漫畫面的唯美特色,故事內(nèi)容雖然相對簡單平白,但卻充滿讓人說不清、道不明的青春情愫。對比手冢治蟲、宮崎駿等人,新海誠沒有經(jīng)歷過日本戰(zhàn)前戰(zhàn)后深刻的動蕩和變革,相比宮崎駿作品的氣勢恢宏,新海誠的動漫往往被認為格局窄小,劇情簡單,家國情懷、時代重任、人類命運等宏大意識相對薄弱。然而,“后現(xiàn)代文化的通俗化、平面化和無深度化”作為一種潮流在青少年亞文化中相當流行,新海誠動漫的擁躉們看到的是深情和純情,體會到的是美好的景致中發(fā)生著最美好的愛情、優(yōu)美的小情緒、平凡又奇幻的生活。
縱觀其主要作品,新海誠往往用各種華美的畫面包裝“少年少女相互思慕”“欲語還休”的青春故事:《星之聲》(2002)中2047年兩個中三學(xué)生感情很好,但女生被入選宇宙戰(zhàn)隊去打外星人,離開了地球后與男生的聯(lián)系靠手機短信交流,信號傳遞所需時間也越來越久,但心有靈犀的兩人回憶滿滿;時長六十分鐘的《秒速五厘米》(2007)里,十三歲時的櫻花樹下一別,讓男生回味了十三年,盡管成年后的兩人對面相逢卻不敢相認。懵懂的戀情因其青澀、內(nèi)斂而神圣、美好,新海誠的“青春”故事中的戀情沒有性的表達,因為那不夠神圣;也沒有家庭的瑣碎,所有的“權(quán)威”——家長都要“神隱”,因為家庭生活的瑣碎讓人無法浪漫。對愛情的向往是青春期的重大主題,看同齡人的戀愛,受眾特別容易代入。能觸動脆弱敏感的神經(jīng),能帶來百轉(zhuǎn)回腸的美好與感傷的,只有新海誠光影中如歌的“青春”。
雖然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是少男少女的“欲語還休”的青春情愫是成長中必經(jīng)的過程,對友情、愛情的渴望與懵懂,使這些感情更具有理想的味道,更涂抹上了五顏六色的光彩。因為這種身體的交換,實現(xiàn)了少年少女幻想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愛,“不分彼此”的精神交融。無論這種感情結(jié)局如何,都一定有純美的過程。正如《秒速五厘米》那樣,在櫻花雨飄落的季節(jié),轉(zhuǎn)身的時候又看見了熟悉的身影;或者像《言葉之庭》中那樣,兩個人一起在庭院中看雨,就已經(jīng)夠美好了。
二、“欲罷不能”的青春
在新海誠動漫里,“青春”是“欲罷不能”的,如夢中輾轉(zhuǎn)難眠的思念。在這里,青少年看到了平淡真實的生活,但也看到自己渴望的“奇異”。新海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完美”的,它可以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外在形象上的“完美”和內(nèi)在心靈的“完美”,不僅年齡上來說是“青春”正盛的青少年(初中、高中生),身材、長相上均符合審美要求的帥哥、美女,內(nèi)在品格上被賦予了清純、善良等諸多美好的品性。同時,少年想象到的時、空奇遇也很“中二”,自有奇特?!睹胨傥謇迕住分惺甑姆謩e,對少年來說應(yīng)該是相當長了,畢竟自己來到人間時間也才十來年;《星之聲》里,心愛的人去了另外的星球,與自己的幾個光年的距離,一個短信八年后才能收到,怎么能不令人愁緒滿懷,無比心傷;《你的名字》中一個在城市,一個在鄉(xiāng)村,還可能因為隕石墜落而生死兩隔,真是特別急迫的“大事”啊;《天氣之子》中少年人有改變天氣的能力,水淹東京的大事也比不上心愛之人的擁抱,動漫以“沒有陽菜,我管世界洪水滔天”來結(jié)局。此類奇幻迷離、虛實交錯的少年心性,看似脫離現(xiàn)實,卻符合青少年所謂的對現(xiàn)實的認知。按照劇情、價值觀傳統(tǒng),新海誠動漫電影在以不同于道德或教育的標準來寫故事,用不同于教科書、不同于政治家、不同于評論家的語言來敘說,借著景美而書寫的青春,不懼淺顯,不求人物豐滿。
新海誠和喜愛他作品的粉絲們有著共同的情感體驗,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日本社會“慢慢轉(zhuǎn)變?yōu)橐宰约喊l(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為義務(wù)的社會”,“青春時代不是培養(yǎng)承擔社會責任的力量的時期,而是融入了無限的自我模糊性和復(fù)雜性、培養(yǎng)超越各種各樣矛盾力量的變革時期?!毙聲r期的青春動漫對國家、世界等選擇性模糊,對青春敘事的風格表現(xiàn)為風輕云淡、青澀酸楚的情感糾葛和情感困惑,青春的初戀都無疾而終,青春的友情是跌宕起伏。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饑荒、顛沛流離等苦難,不會背負沉重的歷史,也不大可能會對悲天憫人的宏大歷史敘事發(fā)生興趣,新海誠和他的動漫迷都是在平淡生活中尋找自我成長意義的同類,他們渴望理解、渴望被愛、渴望得到世界的認可。
可以說,新海誠青春動漫表現(xiàn)了對自身價值追求的“欲罷不能”。青春的成長總是伴隨著殘酷的現(xiàn)實和各種各樣的阻礙,正因為這種種需要抗爭和挑戰(zhàn)的阻礙,使得青春成為顛覆傳統(tǒng)、改變現(xiàn)實的寄托和想象。青少年文化不是主流文化的一種,但它不僅從傳統(tǒng)文化與經(jīng)典中吸收營養(yǎng),還不斷地解構(gòu)和顛覆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變現(xiàn)出了更多的娛樂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狀態(tài)。在新海誠的作品中,愛情都是美好、清純的,但是也是伴隨著遙遠的距離,不可觸摸的痛感的,明媚地讓人愉悅、充滿希望,又憂傷地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
三、“踽踽獨行”的青春
在新海誠這里,“青春”是“踽踽獨行”的,總縈繞著讓人無法碰觸的孤獨感。《你的名字》對“孤獨”氣氛的渲染很到位。從居住環(huán)境上看,少女三葉居住在偏遠的小鎮(zhèn),人口稀少;親子關(guān)系上看,她母親早逝,父親只顧著競選工作,很少能顧及她;同輩關(guān)系上看,巫女身份造成她和同齡人之間的距離,無憂無慮的妹妹四葉還不到青春期,理解不了姐姐的苦悶,看見姐姐對山對樹抒發(fā)煩悶之情時,妹妹覺得姐姐“真是好傻??!”通過畫面和場景來展示孤獨之感,正是新海誠所擅長的,他曾在動漫《言葉之庭》里借助日式庭園里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的雨、《她與她的貓》中在房間里等待獨自回家的女性的貓、《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女孩在山頂上聽天籟之音等畫面來讓人體驗“孤獨感”,《你的名字》中的山幽林靜何嘗不蘊含著寂寥?東京街頭的電車上、霓虹燈的夜空下,都市人在人群中同樣是心思渺然,憂郁煩躁。城市與鄉(xiāng)村、塵世與夢境、擁擠的人群與川流不息的車輛、少年與少女,這種交替出現(xiàn)的畫面無疑為受眾被現(xiàn)實壓抑的心理提供了一個豁口,這種滿屏的“孤獨感”,是如此容易讓人理解、引起共鳴。
“孤獨感”是現(xiàn)代人的通病,似乎是時代越發(fā)展,人們的交流更便捷了,交流方式更多樣了,反而更封閉了。人們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感到極度無助、情緒苦悶,卻又在追求更高的生活質(zhì)量,追求屬于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青春的孤獨是自知的,動漫中人物的“孤獨態(tài)”會讓讀者感到凄美,隱隱地享受這種狀態(tài),并不是很情愿“外力”來打破自己和外界的距離?!赌愕拿帧分心兄骱团髡J識到是彼此置換身體的穿越后,就把“約定”寫在本子或者手機里,留給穿越來的對方看。比如,女孩要男生穿越過來后“不能洗澡”,男孩希望女孩穿越到東京后“不能亂花錢”,兩者反映的是男、女的關(guān)注點差異:女孩青春期對自己身體發(fā)育的羞怯感,男孩在成長期對經(jīng)濟和金錢的掌控感。但是兩個人共同關(guān)心的是不要對方隨便改變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有個情節(jié)是女孩利用自己的女性身份幫助男孩約到了男孩喜歡的師姐,男孩幫女孩交了男朋友,他們都很生氣,于是“約定”維持對方的原有人際狀態(tài)。所以,“青春”的孤獨是“自我”的,也是“自主”的孤獨,這很符合后現(xiàn)代社會的個性特征。
新海誠動漫中轉(zhuǎn)學(xué)、分別、寫信、重逢,好像每個人日常平淡的生活,但動漫人物內(nèi)心深處那些羞于啟齒的暗戀,驚濤駭浪式的感情也讓青春期的少年想到自己。在新海誠這里,青少年看到了青春特有的愁緒,孤獨、憂傷等“小情緒”的表達。信息化、城市化的發(fā)展以及當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和生存壓力,讓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疏離。年輕人從家鄉(xiāng)進入城市,在挫折和失敗中認清自己。同時,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又有意識地強調(diào)了“個體”的獨立性,由于缺乏與社會的溝通,“一個人”的狀態(tài)成為人生的常態(tài),而“一個人”不可回避地整日被孤獨的情緒包圍。關(guān)注“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關(guān)注“自我”的存在價值和內(nèi)在需求,對“自我”的探索成為當代青年人的日常追求。就如新海誠《她和她的貓》(1999)中,“她”只是一個孤寂的身影,在屋里等“她”、時時記掛“她”的只有她的貓。因為孤獨,更需要情感。新海誠的各部動漫中,孤獨的男孩和女孩,特別的緣分,不得不分開的距離,回憶的苦悶和憂傷;相應(yīng)的云朵和天空、櫻花瓣和雪花、細雨等都隨著劇情的起伏變成富有隱喻意義的畫面,絢麗又真實,正好可以呼應(yīng)青少年的“愁腸百結(jié)”的青春情緒。
四、小結(jié)
1986年,新海誠13歲,正值青春期,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天空之城》上映,不僅打動了日本國內(nèi)的觀眾,也影響了新海誠的成長,使得這個富二代開始追逐動漫的夢想。新海誠對“天空”的熱愛,是不是和少年時期所接觸的動畫有關(guān),不得而知,但是新海誠的“天空”和宮崎駿的“天空”有著相似的綺麗和夢想。不過,新海誠的動漫和宮崎駿的動漫在藝術(shù)追求上不同:宮崎駿動畫中的恢宏主題在新海誠這里消隱了,新海誠關(guān)注的是小我的平平淡淡的真實情感;宮崎駿的故事奇幻而情節(jié)合理生動,新海誠的青春故事純情簡單,對感情的刻畫細膩,用不一樣的光影帶給觀眾感動、震撼,用“青春”情結(jié)帶給觀眾共鳴、共情的“青春”體驗。
新海誠在自己的動畫電影中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在動畫電影中用不一樣的光影探尋自我的“青春”,表達自我的“青春”情結(jié)?!扒啻骸笔切潞U\作品的底色和背景,新海誠的作品用畫面描繪的是“青春”的情結(jié)和“真情”的流露。“青春”本身是一個人們情感記憶的符號,是人們夢想、欲望、孤獨、遺憾等情感的投射和寄托,它需要光鮮亮麗的外殼和形象作為標記。“自我拯救也需要外部的支撐,哪怕是虛擬的毒藥與他人的記憶?!毙潞U\的青春動漫為受眾提供了情感的依托,提供了做夢的內(nèi)容和追憶的情懷。
參考文獻:
[1]周敏.什么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2][日]井上俊,伊藤公雄.日本的社會與文化[M],張文穎,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
[3]劉大先.后青春文學(xué)的形象與貧困——張悅?cè)还P下的自戀、躁郁和在場與缺席[J],小說評論,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