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春階
駐足鄉(xiāng)野,一睹葵花,忍不住想起他。他是我的繼父。不知不覺,他離開我十六年了。
繼父逄金明,一生沒有離開土地。我八歲喪父,九歲起跟他生活,他教我最多的話是:“莊戶人屬雞,土里刨食?!毕娜胀莸厝缯?,恰這時他荷鋤入野,鉆進密不透風的青紗帳,光著膀子揮鋤不止,雜草棵棵不留。或是雙腳踏著滾燙的地瓜溝,沙沙耪鋤。他說,毒日頭下鋤出的雜草能曬死,就不會再糟蹋莊稼。原來讀“鋤禾日當午”時,體會膚淺,繼父彎彎的背脊和脊背上滾動的汗珠給我的理解多了些深刻。
繼父他說年輕時,為能離開貧瘠的土地,哭過,鬧過,數(shù)十年癡心未改,沒用。就老實了,就開始“伺候”這方土地,如一頭蹄子上沾滿黑土的黃牛,拉犁,拉磨,拉車,不松套,低垂著用力的頭,胳膊上的青筋暴露,他的一生都在吃力地爬坡。自己掙扎著出不去,就把希冀托給了我和弟弟。當時有人建言,讓我輟學(xué),幫他養(yǎng)家糊口。他不答應(yīng)。他說,穿最破的衣裳咱不怕,吃最差的飯菜咱不怕,住最破的屋子咱不怕,咱怕耽誤孩子!
上了初中,一日,我悄悄告訴母親,學(xué)生都有字典。母親說咱沒錢。繼父聞聽,數(shù)日不語。我常常瞥見他坐在灶間,手捏銅頭煙鍋,細瞅秫秸屋笆,屋笆已經(jīng)被煙熏得黢黑。
一日大雪封門,我與小伙伴在雪地里玩打仗,渾身滿頭的雪。黃昏時,突見繼父扛著扁擔自村北匆匆趕來,他神秘地招手讓我回家。“一塊,夠買字典的了吧?!彼寻櫚桶偷腻X票遞給我,將雙手放在火盆上烘烤。我小心翼翼地攤開那錢票,上面附著他的體溫。我說一本字典七毛三,夠了。竟沒問錢來自何方。繼父興奮地搓手:“好好好啊——”原來,村里一女子出嫁,請繼父去送嫁妝,繼父用扁擔挑著嫁妝不知走了幾十里,掙來賞錢一塊。
那是一九七七年冬天,我終于有了第一本字典。
公社聯(lián)中選拔尖子,我忝列其中。繼父手捏錄取通知書,瞇瞇笑著,一人飲至大醉。天亮早起,繼父抱來麥秸,于門樓過道底下打草簾子。金黃的麥秸,在他粗大的手里晃蕩著,草簾子一節(jié)一節(jié)累積,他每一步驟都打得恭敬慎重。第三日,我抱緊繼父編好的草簾子入學(xué)時,村人羨慕不已,齊夸草簾子打得細密。
我上尖子班那年冬天特別冷,天一刮北風,繼父就對母親嘟囔,草簾子打得太薄。有一日中午,繼父到公社駐地景芝趕集,順便看我。他從破黑提包里掏出一條很厚的簇新圍巾,說是糶玉米換的。繼父身上也很單薄,一頂棉帽竟露著棉花。公社干部的孩子是我同窗,跟我打招呼,繼父就盯著他們的新棉衣,一直盯到他們在他視野里消失。我說我不冷,舊棉衣更暖和。繼父咂咂干裂的嘴唇,摸著干癟的破提包,捏捏我的舊棉襖,說:“我走了!”就拔腿上路,破棉帽上的棉花依舊露在外面,被寒風吹得亂顫……
那年回鄉(xiāng)祭拜,繼父的墳頭,被一望無際的青紗帳包圍。玉米長葉如刀,在風中沙沙作響。撥開碧綠的玉米棵,映入眼簾的是墳上綻放的五朵葵花,籽粒飽滿的花盤里有陽光跳躍。
這怒放的芬芳,是對繼父一生的禮贊么?這葵花是大地頒發(fā)給繼父的金色勛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