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玥 廖思源 任燕 偶涵清 楊洋
【摘? 要】在我國建國以后公安機關經歷了多次職能和隊伍性質的轉變。無論是在初期建設時期還是在經濟體制轉變時期以及新時期改革,無法否定的是公安機關除了擁有暴力武裝性質,同時也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服務人民的宗旨便成為了公安工作另一個要義。隨著“放管服”改革的展開,本文將對公安服務職能演變的歷史過程做一個分析,具體分為九十年代“有困難找警察”時代、十七大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從十七大到當下時期和我們對新形勢下改革路徑的展望。
【關鍵詞】公安民警;服務理念;個體層面;南京市公安局
1.“有困難找人民警察”服務型警務理念的提出與反思
1995年,江澤民總書記在視察濟南交警支隊時作出了“嚴格執(zhí)法,熱情服務”的題詞,該題詞是對當時公安工作的性質、地位和宗旨的科學概括,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公安工作和公安隊伍建設的指導方針,有關專家學者還把這一題詞確立為人民警察道德的基本原則。圍繞這一題詞的實質和要求,公安機關提出了“有困難找人民警察”的響亮口號?!坝欣щy找警察”的口號,源于上個世紀60年代風靡一時的電影——《今天我休息》,這個口號給公眾的沖擊是強烈的,使人過目難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反響良好,得到了群眾對公安機關工作的認可和支持,在當時提出的年代或許拉近了警民關系,但作為法律信息卻可能誤導公眾。公安機關的社會服務承諾引起了公眾的“合法預期”,認為只要報警,警察就應該出現,無論何種困難警察都應妥善解決。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警察職能的日益擴大,出于對公安機關職能權力的過度依靠的群眾,往往會讓公安民警過多的參與到非警務類活動之中。因為按照“有警必接”的要求,警察不得不騰出時間來處理這些非警務活動,使得自己常常處于疲于奔命的超負荷狀態(tài)。非警務活動產生的根源很多,既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現實社會的原因,但都使得大量的警力被低效率消耗,大量的警用資源被占有與浪費。
究其原因,除了公安機關對公眾作出了超出能力范圍的承諾之外,還是由現行《人民警察法》對免責事由及責任承擔的規(guī)定缺失造成的?,F行《人民警察法》于1995年通過并公布實施,帶有那個時代濃烈的色彩,其中第21條規(guī)定了在公安機關人民警察面臨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害抑或處在其他危難情形的時候,應當立即進行救助;對公民提出的解決糾紛的要求給以幫助;公民向公安機關或人民警察報警的,應該及時對案件進行查處;人民警察還應該積極參與搶險救災和社會公益的工作。誠然,這一法條有助于貫徹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助于推進警民關系和諧發(fā)展,但是客觀上存在諸如救助范圍不清晰、救助法律程序缺失、救助責任不夠明確等缺陷,這些缺陷在實踐中反應出了很多問題。
因此,糾正“有困難找警察”的口號與理念,立法明確非警務活動界限,在實踐中尋找科學合理用警的對策,成為當時發(fā)現問題后迫在眉睫的事情。不過所有的反思與實踐,都是在探究如何平衡警察與群眾的關系,如何讓公安服務職能更適合人民群眾的需求,通過不斷調整優(yōu)化服務型警務理念與實踐路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2.十七大以后我國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時期警務服務職能的變化
十七大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以來,各地公安機關作為政府的重要行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三管齊下”,就推動服務型警務機制的發(fā)展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嘗試。
2.1堅持為人民服務,切實解決群眾問題
各地公安機關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主動向“服務型警務”轉變,在履行基本職能的同時,切實履行服務職能,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提高群眾的滿意度。以南京市公安局為例,南京市公安局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在2019年南京“110”除打擊違法犯罪、處理交通事故等基本職能外,為群眾調處矛盾糾紛39萬次,救助服務群眾303萬次,群眾的安全感達到99.77%,同時南京公安民意110采取“電子工單、五日反饋、二次回訪”的模式,從警情的處置、服務事項的辦理抓起,主動發(fā)現整改問題的不足,保證問題整改落到實處,逐步提高群眾滿意度,自2015年揭牌以來,在國內屢獲大獎。
2.2深化“放管服”改革,優(yōu)化公共服務
各地公安機關聚焦“放管服”改革,創(chuàng)新服務機制,推出多項措施使服務更加便民高效。以南京公安為例,南京市公安局組建行政審批處,對本系統(tǒng)內行政審批服務事項進行全面梳理排查,梳理政務服務事項133項,明確權責邊界,規(guī)范服務流程,切實做到“一枚印章管審批”、“窗口之外無權利”。在12家分局設置行政審批服務綜合窗口,創(chuàng)新打造了江北新區(qū)“智慧警務MALL”、江寧政務服務中心兩大樣板;并在全市地鐵、機場、銀行、郵局、商場等重點部位設立“24小時不打烊”自助服務區(qū),統(tǒng)一配備戶政、交管、出入境等自助服務“一體機”,構建15分鐘便民服務圈。推進“微警務”三期建設,深度對接“江蘇政務服務”、“我的南京”等APP平臺,功能模塊已提升至66項,關注用戶達450萬,日均服務8萬余人次。
2.3堅持警務信息公開,擴大群眾參與
各地公安機關堅持警務信息公開制度,問政于民,把群眾的滿意作為工作的首位,對涉及群眾利益密切相關重大決策事項落實公眾參與制度,發(fā)揮專家在專業(yè)領域的專業(yè)作用,提高決策的效果,提高群眾的滿意度。以南京市公安局為例,2019年南京市排放機動車限行行政決策在通過開展專家風險評估、組織召開座談會、公開征求意見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后實行,被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2019年度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典型案例。同時南京市公安局充分發(fā)揮法律顧問的專業(yè)作用,2019年南京市公安局續(xù)聘江蘇新高的律師事務所薛濟民律師擔任市局法律顧問,審查各類合同7件。
3.從十七大到當下我國公安機關服務職能履行的狀況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全面推進改革,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戰(zhàn)略高度明確提出了當前加快行政體制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同時也將建立服務型政府確立為當前和今后各個階段繼續(xù)推進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目標和方向。警察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順應國家提出的要求,這就意味著,警務職能不再是單純的管理型警務,服務型的警務職能成為了這一時期的發(fā)展目標和基本定位。
在改革開放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期望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在工作生活中的切實利益與公安機關的聯系也越來越多,因此迫切需要公安機關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等方面有所改進。而由管理型警務到服務性警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轉化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實現,首先就需要改變公民和民警的理念,也就是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的理念,這與之前的官本位,政府本位的理念是兩個完全相反的理念,這也是服務型警務的本質理念,只有當這個理念貫徹整個社會,服務型警務的改革轉型才有可能真正進行下去。
想要實現服務型警務改革,公民和警察的相互配合與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十七大對于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要求也就是對于公安機關的要求,更是對于每一名民警的要求。公安機關在執(zhí)法過程中,應該對于公民的一些積極的訴求和必需的需求進行應答和解決,不能解決的也要解釋原因,這就要求民警主動走訪聯系群眾,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幫助反應群眾的合理訴求。只有這樣,群眾對于警察的信任程度才會更高,有利于改善當前的警民關系,才會有更多的群眾參與進警務活動中,為警務活動帶來更多的物質與人力資源,因此使警察為公眾服務更加輕松,如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然而十七大時期的服務型警務并不是一種被動的服務,不是公民說什么就是什么,它具有自己的一種理性的價值判斷和積極的內涵?!坝欣щy找警察”固然推進了服務型警務的發(fā)展,但它是被動的,無篩選的,這就導致很多的瑣事雜事也找到了警察解決,使警力資源嚴重分配不合理,警察執(zhí)法效率低下,這并不是服務型警務發(fā)展的正確方向。而十七大時期明確提出服務型政府要承擔服務責任,服務如果做的不好就必須要追究責任,這就代表著服務型警務的服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是一味的迎合和滿足,而是有目的的最大程度的符合廣大公民的利益。這也是服務型警務職能改革的點睛之筆。
4.新形勢下服務型警務改革路徑
要建設服務型公安機關,推進服務型警務改革,必須牢固樹立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依法、高效地履行各項服務職能,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才能推動和促進社會各項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相比于傳統(tǒng)警務模式中工作低效、監(jiān)督缺位、權責不一致,“重管理而輕服務”的缺陷,服務型公安機關要從根本上轉變傳統(tǒng)警務工作的服務理念,真正建立起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的新機制。鑒于此,我們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推進服務型公安機關的建設。
4.1全面推進“放管服”? 改革
2018年7月2日,公安機關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增強“四個意識”、提升政治站位,突出問題導向,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按照高質量發(fā)展要求和優(yōu)化協同高效原則,緊密結合公安機關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使公安機關管理服務的質量水平來一次大提升、公安隊伍的作風形象來一次大轉變。
會議要求要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推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為著力點,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動審批服務理念、制度、作風全方位深層次變革,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高質量公共服務。
4.2大數據時代的新發(fā)展
以南京市江北新區(qū)公安分局為例,為進一步深化“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緊密結合實施企業(yè)和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在2018年11月17日,“智慧警務Mall”正式啟用,市民在自主辦理相關業(yè)務時,直接與機器面對面,無需再通過窗口民警交流,沒有民警中轉的“人機對話”“一網打盡”日常公安業(yè)務,這是江蘇首個“無人警局”。在這個“無人警局”中,15個種類共計30余臺自助服務設備,按照服務項目類別分區(qū)陳列,實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在選址上,本著便民服務的原則,設在地鐵的中轉站,首創(chuàng)地鐵設施與警務服務結合的模式,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便利交通優(yōu)勢,辦案群眾可以直接搭乘地鐵,或者乘坐公交車、使用公共自行車等其他交通工具到達。因無人警局設置在地鐵中轉站,服務時間和地鐵運行時間一致,每天6點至23點,辦事群眾可以不受天氣、環(huán)境影響,不出地鐵即可完成業(yè)務辦理等服務。同時,為了在距離上方便人民群眾就近辦理個人身份證、居住證等必備證件,江北新區(qū)在各個派出所新增了一項窗口辦理服務,人民群眾不需要跑到行政審批中心辦理相關證件,在附近派出所即可辦理,避免人民群眾跑斷腿。
5.結束語
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當下,我們更多期盼公安服務職能能在大數據戰(zhàn)略的幫助下,不斷推出更多方便人民群眾生活和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政策,提高公安機關的服務水平,為警務工作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1]周湘蓮.“嚴格執(zhí)法,熱情服務”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1999.(5).19
[2]葛志山.“有困難找人民警察”的內涵及其警務價值[J].《公安研究》.2001(12).57
[3]張兆端.警察價值論[J]《政法學刊》1999.1.3
[4]王惠敏 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條件下公安機關服務職能的發(fā)揮[J].浙江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公安學刊》2003.(6).7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警官學院2019年度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JW2019002。
作者簡介:方玥(1999--),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警官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公安管理。
廖思源(1999--),男,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警官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警務指揮與戰(zhàn)術。
任燕(2000--),女,漢族,江蘇南通人,江蘇警官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警務指揮與戰(zhàn)術。
偶涵清(2000--),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江蘇警官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警務指揮與戰(zhàn)術。
楊洋(2000--),男,漢族,江蘇鎮(zhèn)江人,江蘇警官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警務指揮與戰(zhàn)術。